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辉

作品数:7 被引量:158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地理加权回归
  • 3篇地级
  • 3篇地级及以上城...
  • 3篇协调发展
  • 3篇GWR
  • 3篇城市
  • 2篇占有量
  • 2篇人均粮食占有...
  • 2篇县域
  • 2篇ESDA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省域
  • 1篇中国县域
  • 1篇省域
  • 1篇湿地公园
  • 1篇时空分异
  • 1篇时空异质性
  • 1篇碳排放
  • 1篇能源消费
  • 1篇能源消费碳排...

机构

  • 7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潘竟虎
  • 7篇张建辉
  • 2篇陈蜒
  • 1篇刘晓
  • 1篇李真
  • 1篇白燕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时空分异测度被引量:18
2016年
以中国343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2001年和2011年"四化"协调发展及其效率的空间差异变化,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中国地级单元2001年和2011年的"四化"协调发展及其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综合指数、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以西北-东南走向的"反胡焕庸线"为分界的态势。"四化"协调发展效率整体较低,效率值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中部地区,达到"有效"状态的城市极少。10 a间平均效率值总体降低,高值区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影响"四化"协调发展效率的重要因素。
潘竟虎胡艳兴刘晓张建辉
关键词:影响因素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异质性的EOF和GWR分析被引量:22
2016年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EOF)揭示中国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变动的时空特征,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了碳排放量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整体处于增长状态,但其增长速度有减缓趋势;EOF第一模态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以四川省为中心向南北方向扩散,低值区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第二模态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表现出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较快,而中部省份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较慢的态势.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总人口变化量、人均GDP变化量、城镇化率变化量、二产比重变化量、贸易开放程度变化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变化量,其中,总人口变化量的影响程度最为剧烈,每当总人口变化1%时,碳排放量相应地会变化0.5358%.
胡艳兴潘竟虎李真白燕张建辉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地理加权回归时空异质性
基于ESDA和GWR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化协调发展时空分异格局
采用ESDA、GWR、重心转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的“四化”协调发展模型,对2001、2006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总体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
胡艳兴潘竟虎陈蜒张建辉
近20a来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研究被引量:24
2016年
以甘肃省8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1991、1996、2001、2006、2011年的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1—2011年间,甘肃省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期间波动的态势,重心自西北向东南迁移。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冷点区主要聚集在陇中和甘南,20 a间,冷、热点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人均粮食变化驱动因素的非均衡联动局域性特征显著,人口数量对人均粮食占有变化的影响最大,呈负相关,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率;多个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经度或纬度地带性规律。
潘竟虎张建辉胡艳兴
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特征与可接近性被引量:39
2014年
选取中国298个国家湿地公园样本,利用最近距离指数、K指数、核密度等计量地理学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98处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可接近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接近性;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了县域可接近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省际和经济区的分布差异均较大;国家湿地公园的平均可接近时间为144.07 min,全国60%的区域国家湿地公园可接近时间在2 h以内,30 min以内的可接近性区域占全国总面积的13.29%,可接近时间最长的地点位于青藏高原,高达1283 min;可接近性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县域可接近性的Moran I为正值,国家湿地公园与其邻近地区的可接近性呈显著正相关;可接近性热点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分布的格局;国家湿地公园的服务范围整体表现为西部>东部>中部的特征。
潘竟虎张建辉
关键词:空间结构国家湿地公园GIS
基于ESDA和GWR的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四化协调发展时空分异格局被引量:53
2015年
采用ESDA、GWR、重心转移、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构建的"四化"协调发展模型,对2001、2006和2011年全国343个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空间相关性、总体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显著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0年间四化协调发展指数的重心均落在河南省境内,重心迁移方向是先向西北方向移动,然后向东北方向移动;四化协调发展类型数目最多的为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地级单元;四化协调发展的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沿海地带;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人均教育支出>城乡人均收入比>城乡人均消费比,只有人均GDP是四化协调发展的正相关因素,城乡收入比整体上表现为负相关。
胡艳兴潘竟虎陈蜒张建辉
中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被引量:10
2017年
以全国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年和2014年各县统计数据,采用ESDA、重心迁移、GWR等方法对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分析人均粮食占有量区域差异的空间异质性及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4~2014年,全国各县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重心在10a间由西南向东北转移,且南北方向迁移的幅度大于东西方向迁移的幅度。2004年全国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冷热点分布相对分散,东北地区是全国唯一的热点区,冷点区分布在沿海地区,2014年热点区相比于2004年有所缩小,冷点区则有所扩大。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其重要程度由大至小依次为:人口数量>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
潘竟虎张建辉
关键词:地理加权回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