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春凌

作品数:43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历史地理
  • 10篇文学
  • 8篇哲学宗教
  • 4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4篇章太炎
  • 6篇儒教
  • 5篇淫祀
  • 5篇斯宾塞
  • 5篇文化
  • 5篇方言
  • 4篇新文化
  • 4篇新文化运动
  • 4篇信仰建设
  • 4篇圣人
  • 4篇文化运动
  • 4篇民国
  • 4篇民国初年
  • 4篇孔教
  • 4篇国初
  • 3篇大众
  • 3篇大众媒体
  • 3篇学术
  • 3篇论争
  • 3篇媒体

机构

  • 26篇中国社会科学...
  • 14篇北京大学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作者

  • 41篇彭春凌

传媒

  • 6篇近代史研究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 2篇云梦学刊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文史知识
  • 1篇安徽大学学报...
  • 1篇历史研究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当代韩国
  • 1篇清史研究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哲学门
  • 1篇2007年全...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战前夕大众媒体的西行记被引量:4
2007年
大众媒体的西行记,是抗战前夕引人瞩目的文学、文化现象。本文从历史发生与文体演变两个互相纠葛的层次,探讨抗战前夕大众媒体西行记的诞生问题。长征与“剿匪”这一对互动的历史事件是西行记书写的直接诱因,然而,媒体长期以来的西部视野和对“剿匪”的关心,两者合流则构成其内涵。大众媒体从新闻、观察到行记,经历了一个文体的选择和裁汰的过程。传统亦文亦史亦学的“行记”文体在此一时期由于媒体的别择又拥有了新的内涵。
彭春凌
关键词:大众媒体抗战前夕文体演变历史事件文化现象剿匪
“历史研究法”与1920年代的梁启超被引量:6
2008年
学术与政治两种行当分途,传统的士大夫转化为现代的知识分子,是关涉中国现代文化进程的历史性变革。梁启超的两部史学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都是"新史学"进入学院的成果。梁启超的历史"著述"观念,表面上规定了现代史学的走向;实际上,著述、书写这种文章之业,还存留着中国士人千百年来铸"经国之大业",传"不朽之盛事"的价值期待。
彭春凌
关键词:历史研究法
历史、价值与《新青年》思想能力的激活
2015年
在《新青年》杂志创刊一百周年之际,近代以来逐渐被"博物馆化"的儒教与曾推动儒教"博物馆化"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知识空间中却似乎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命运逆转。对《新青年》涉及宗教认知、社会进化论等理念的价值重估,与对曾由新民主主义论的革命史观主导的新文化"故事"的历史重写,两种互惠的历史动力,促使新文化运动某种程度被反向"博物馆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书写逐渐从"典型的历史"走向"真实的历史"。《新青年》以个体自主为核心价值,绝对肯定人的意志和能力。它不仅呼应、承接了儒学近代转型、朝向人性回归的根本命题,也拥有鲜活的生命力介入当下的社会生活。
彭春凌
关键词:儒教新文化运动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的交往及思想地图被引量:4
2020年
章太炎与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从受到英语世界传入的生物和社会进化学说影响,到融合佛教和德国哲学来解决深层次的形而上学问题,思想轨迹高度相似。在章太炎"转俗成真"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他深入阅读、援引过姉崎正治、井上圆了、森内政昌等井上哲次郎学生的作品。日本汉学家馆森鸿《似而非笔》透露的关键事实和蛛丝马迹,结合其他中国学者对井上哲次郎的记述,可以确证1899年章太炎在东京与井上哲次郎的交往,以及双方多次交谈的大致内容。由此出发,章太炎与明治思想界、乃至与19世纪末欧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动机制得以打通。章太炎通过井上哲次郎来框定其周边的重要阅读对象,采择支撑或组建自身思想的元素。面对进化学说所揭示的人类命运的巨大不确定性,章太炎的认识论和伦理观与井上哲次郎却大相径庭。
彭春凌
关键词:章太炎进化论
《新青年》陈独秀与康有为孔教思想论争的历史重探被引量:10
2014年
在《新青年》上,陈独秀与康有为就孔教问题展开思想论争,是20世纪重要的思想史事件。陈独秀与康有为共同享有"国民"的思想平台,两人都是就对方省略搁置的论域大加发挥,表面上看两相对峙,究其实质竟似两相补充。陈独秀及《青年杂志》并未从一开始就把康有为和孔教作为论辩对手,至袁世凯这一头号敌人逝去、康有为派又强势推动孔教第二次国教化运动之际,《新青年》第二卷才将矛头对准康氏,并咬定孔教与帝制有因缘这一政治语言展开了攻伐。对照康有为的文章言论,可知陈独秀实际上大体接受了康氏救国基础在国民个体道德修养的观点,并有所补充。康、陈冲突,理论之本底端在个人独立主义与儒教"亲亲"伦理的摩擦。随着宪法会议"孔教定国教案"失败,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到第三卷第三号上,对孔教的讨论朝多元化方向敞开。然而康有为参与张勋复辟后,陈独秀排击孔教再趋严厉,并终其一生将康有为及"孔教"之名定在"复辟"的耻辱柱上。
彭春凌
关键词:孔教
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的追问与设计——评郑大华先生《中国近代思想史学术前沿诸问题》
从2012年年底起,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推出了"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系列",皇皇十二册。这套丛书,集中展示了知名近代思想史研究家郑大华先生在该领域二十余年的创获。作为重要成果之结集,一方面,该书系呈现了郑大华先生的...
彭春凌
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
反孔批儒与语文运动,是通常所言的五四新文化的两面旗帜。它们与戊戌以降中国儒教传统转型过程中所内生的问题有直接的历史关联。本文提出“作为儒教转型之内生问题的新文化”,就是表明这层意思。谈到儒教传统与新文化的关系,既往的相关...
彭春凌
关键词:儒教新文化运动章太炎淫祀语文学
文献传递
章太炎在台湾与明治日本思想的初遇——兼论戊戌后康有为、章太炎政治主张之异同
2013年
章太炎与明治日本思想初次相遇,是在1898年末至1899年6月的台湾。此时期,中日两国各自的政治及彼此文化交流均处于重要的历史拐点。章太炎供职于殖民当局的官办媒体《台湾日日新报》,在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悼念维新六贤,声援康、梁,思索和规划中国政治蓝图。这既是戊戌政变的余波,又拉开了清末十年以康章为代表的不同派别进行伦理及政治思想对话的序幕。而日本多年来期冀与中国"夷夏"易位,此时在其首块殖民地台湾获得了实践空间。通过宣传吸附儒学忠孝伦理的"国体论",鼓吹天皇"万世一系",日本强力管控着台湾的意识形态。章太炎与日本学人就评价康有为的言行往复论辩,立场尖锐对立;章氏倡导以孔子后裔为中华共主,自认为是借鉴天皇万世一系,却为日人坚决抵制。他们的冲突是东亚儒学花开两朵后的一场遭遇战,其核心在于是否承认革命具有政教伦理的合法性,以及"忠"究竟是相互的还是单向的道德义务。明治国体论又可谓康、章清末政治分歧的第三方参照物。与之比照,可知康章之政治主张实际上"同"大于"异",二人均未逾越儒学"一统"与"革命"的两项价值,共同撑起了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空间。
彭春凌
关键词:章太炎儒学伦理
关于“变化”的观念碰撞和知识生产——全球史视域下的汉译《斯宾塞尔文集》被引量:2
2018年
汉译《斯宾塞尔文集》关涉着译者章太炎早期整个知识图景的建构。作为跨语际实践的结果,《斯宾塞尔文集》原文与译文的差异,能体现在19世纪中后期,同时被"进步"的现代经验所裹挟的英、中两国的代表性知识人,跨越四十年的观念碰撞和心态抵牾。而作为全球知识生产的一个环节,《斯宾塞尔文集》位于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以来英国认知中国,与鸦片战争后中国通过接触英国来认知世界,这两条接触线的交汇点上。此外,《时务报》"东文报译"的日译新词及其传播的世界知识,也影响《斯宾塞尔文集》的汉译。章太炎1902年东渡日本后,更经受了日译斯宾塞著作或反思斯宾塞浪潮的洗礼。全球史视域——这里具体指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中、日三地及它们所辐射的三种语言圈交叉和互动的历史,乃是观察《斯宾塞尔文集》及其后续知识效应时必要的方法论视域。
彭春凌
关键词:章太炎斯宾塞
脱魅中的巫魅——论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因素被引量:6
2004年
本文主要通过对施蛰存小说集《梅雨之夕》的讨论,分别针对其小说中的叙事角度问题、问句问题、中西两种话语交错所构成的叙事动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施蛰存对西方诗学的运用,尤其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题材的小说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中国传统的追求。现代文学中的“新感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彭春凌
关键词:小说艺术风格审美意识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