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丽宏

作品数:16 被引量:113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病毒
  • 5篇脑炎
  • 4篇COLTI病...
  • 3篇免疫
  • 3篇免疫学
  • 3篇免疫学特性
  • 3篇酵母
  • 3篇酵母系统
  • 3篇表面抗原
  • 3篇虫媒
  • 3篇虫媒病
  • 3篇虫媒病毒
  • 2篇毒性
  • 2篇乙肝
  • 2篇乙肝表面抗原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无名热

机构

  • 14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云南省疾病预...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云南省地方病...

作者

  • 16篇徐丽宏
  • 9篇梁国栋
  • 7篇付士红
  • 7篇曹玉玺
  • 6篇王焕琴
  • 6篇陈伯权
  • 6篇陶三菊
  • 5篇杨冬荣
  • 4篇何英
  • 3篇夏国良
  • 3篇刘琴芝
  • 3篇张智清
  • 2篇王力华
  • 2篇王环宇
  • 2篇宋立亭
  • 2篇游志勇
  • 2篇唐青
  • 2篇徐普庭
  • 2篇吴士俊
  • 2篇关坤萍

传媒

  • 9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病毒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anna病毒TaqMan探针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建立Banna病毒核酸特异的快速、敏感的TaqMan探针RT-PCR检测方法。方法首先对从GenBank中检索到的所有Banna病毒的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及引物、探针的设计。病毒在BHK21细胞或C6/36细胞上繁殖扩增后提取病毒RNA和逆转录。以cDNA为模板分别进行TaqMan探针法RT-PCR和传统的PCR检测,并对方法的种内广谱性和特异性、检测灵敏性以及用于蚊虫和临床标本的适用性等进行评价。结果Banna病毒核酸特异的TaqMan探针RT-PCR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种内广谱性和特异性,可以检出所有12株Banna病毒,而其他虫媒病毒如辛德毕斯病毒、乙型脑炎病毒、batai病毒和环状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与传统PCR相比,敏感性高100倍以上,可以检出每50μl标本中含有0·5CCID50的Banna病毒。单链RNA变性条件(65℃)进行逆转录使检测结果的敏感性比99℃变性法最少低10倍。病毒在室温保存1天和4℃保存1周后,检出敏感性会比原来低10倍左右。该方法在检测模拟感染Banna病毒的人血清标本以及蚊虫标本时,均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112份蚊标本中检出6份标本阳性,4份可疑阳性,病毒分离结果3份阳性。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Banna病毒特异性核酸的TaqMan探针RT-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证实可用于血清标本和媒介蚊虫标本的检测,为开展Banna病毒的流行监测及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徐丽宏曹玉玺何丽芳王焕琴何英付士红孙肖红王环宇刘卫滨王力华梁国栋
关键词:虫媒病毒聚合酶链反应
云南省澜沧江下游地区虫媒病毒的调查研究被引量:40
2003年
目的 了解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自然界虫媒病毒流行情况。方法 从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澜沧县和思茅市)所属乡村采集蚊虫,分类后保存于液氮。经消毒、研磨、离心等处理后接种组织培养细胞分离病毒,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233份标本中,分离到22株致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表现为细胞圆化、聚集、脱落。分离阳性率为9.4%(22/233)。经鉴定10株对乙醚和5’-磺脱氧尿苷抵抗,为无包膜双链RNA病毒,核酸电泳为12节段RNA病毒。9株对乙醚敏感,对5’-碘脱氧尿苷抵抗,为有膜RNA病毒,核酸电泳为10条带。Colti病毒95-75单克隆抗体与新分离的12节段RNA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反应,而与10节段病毒呈阴性反应。3株病毒为对乙醚敏感,其中1株被乙型脑炎病毒A2株免疫腹水中和,并与A2免疫腹水荧光试验呈阳性反应;1株(云南92-4)与布尼亚病毒组特异免疫腹水的荧光试验和ELISA试验均为强阳性,而与甲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及黄病毒组的乙型脑炎病毒免疫腹水均呈阴性反应;经负染在电镜下观察毒粒呈圆形,直径约为(87.00±0.05)nm。外层可见表面突起。结论 从云南澜沧江下游地区采集的蚊标本分离到10株Colti病毒,9株环状病毒,1株为乙脑病毒,1株为布尼亚病毒,1株尚在研究中。
陶三菊张海林杨冬荣王焕琴刘琴芝张云智杨卫红章域震曹玉玺徐丽宏何英陈伯权
关键词:虫媒病毒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
新疆南部地区蜱传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调查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地区蜱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方法在新疆南部地区的23个采集地36个采集点,采集蜱标本5045只,分别建立蜱标本cDNA文库,用PCR方法检测标本可能携带的病毒。结果黄病毒属引物、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引物对34份cDNA文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内罗毕病毒属引物和新疆出血热病毒巢式引物在巴楚县蜱标本中检测到新疆出血热(XHF)病毒核酸序列,对检测到的XHF病毒L和S片段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论对新疆南部地区5045只蜱进行四种六对引物的PCR检测,未检出黄病毒属和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核酸序列,获得新疆出血热病毒L和S片段的核酸序列,研究了其分子流行特征。
吕新军唐青冯育明郅奇王诚徐丽宏李浩付士红王环宇金鑫梁国栋
关键词:虫媒病毒
G145R突变后HBsAg“a”决定簇合成肽的免疫学特性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G145R突变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a”决定簇合成肽的免疫学特性改变情况。方法首先合成2条短肽P1wt和P2145R,分别代表野毒株和G145R突变后HBsAg“a”决定簇合成肽。然后用β巯基乙醇(2ME)变性试验以及用乙肝疫苗标准品制备的小鼠多抗血清研究2条合成肽的空间构象以及抗原性异同。最后用等量合成肽免疫小鼠,用酶免疫法、竞争抑制试验和Westernblot试验等研究G145R突变后“a”决定簇合成肽的免疫原性改变。结果合成肽P1wt和P2145R用2ME温和变性后,PAGE结果表现为相对分子质量(Mr)为4×103左右的单一条带,而变性前2条合成肽均表现为Mr是从4×103到30×103的弥漫条带,主带位置在5×103和10×103,分别相当于二聚体和四聚体位置;用HBsAg的多克隆抗体(antiHBs)检测合成肽的抗原性,结果在固定抗原量的前提下,在抗体1∶32000稀释时仍可检测到P1wt的阳性结果,而当同一抗体稀释到1∶8000时,P2145R检测结果即为阴性。合成肽P2145R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与P1wt合成肽的反应滴度比与P2145R合成肽本身的反应低4~8倍。结论针对HBsAg“a”决定簇合成肽可自发形成一定的空间构象,G145R突变株的HBsAg“a”决定簇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与野毒株相比发生了明显改变,为正确评价G145R变异株的流行危害以及现行疫苗的保护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徐丽宏梁国栋付士红关坤萍曹玉玺吴士俊夏国良张智清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免疫学特性HBSAG合成肽决定簇突变株
一种引起脑炎、无名热的新病毒-Colti病毒的发现
陶三菊徐普庭陈伯权杨冬荣王焕琴徐丽宏宋立亭游志勇
1987年1月~2003年12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基金等资助,对脑炎、无名热的病毒病原、诊断、传播媒介进行了研究,为临床、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提供依据。1990年,...
关键词:
关键词:脑炎发热病因学COLTI病毒
Colti病毒抗原制备、保存及其在检测患者血清Colti病毒抗体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获得较高滴度和稳定的Colti病毒抗原 ,进一步开展Colti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用C6 36细胞培养Colti病毒 ,于不同时间收获后进行病毒滴度测定。病毒经聚乙二醇(PEG)纯化浓缩后抗原分别保存于 - 2 0℃和 4℃备用。利用该抗原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标本的Colti病毒抗体。结果 在制备Colti病毒抗原时 ,以细胞培养 3~ 4周的病毒滴度最高 ,经PEG纯化浓缩的抗原于 - 2 0℃和 4℃条件下 ,保存 6个月 ,其抗原滴度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加入甘油的抗原无论在 - 30℃ ,还是在 4℃下 ,甚至可保存 2年。用这些抗原 ,检测疑似乙型脑炎或病毒性脑炎患者标本 114 1份 ,Colti病毒IgM抗体阳性 130例 ,阳性率为 11.4 % (130 114 1) ,特别是检测广州市儿童医院患者标本 4 1份 ,9份Colti病毒抗体阳性 ,阳性率为 2 2 .0 % ,其中 5例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结论 为建立检测Colti病毒抗体及诊断试剂盒提供了较稳定的抗原 ,Colti病毒可能是引起我国夏、秋季脑炎的又一重要病原。
陶三菊王焕琴曹玉玺杨冬荣刘琴芝徐丽宏何英陈伯权
关键词:COLTI病毒抗原血清学诊断
狂犬病毒单抗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克隆及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
2000年
徐丽宏陶三菊陈伯权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原核细胞
G145R突变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酵母系统的表达及其免疫学特性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发生G145R突变后的免疫学特性改变情况,首先利用Pichiapastoris酵母表达系统分泌表达G145R突变后的HBsAg的preS2+S(中蛋白),用重组表达产物免疫小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blot实验等研究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与野毒型HBsAg的异同。从150个阳性表达克隆中筛选出一株表达量最高的克隆株MC23,Westernblot检测显示,表达的HBsAg中蛋白单体主带分子量在34kD、37kD左右,表达量约为200μg/L。用不同的HBsAg检测试剂检测其抗原性发现,G145R突变后的HB-sAg,用绝大多数试剂都不能很好地检出,检出能力只有野毒型HBsAg的50%或更低,但用美国雅培公司的试剂检出能力可达野毒的98%。G145R突变后的HBsAg中蛋白免疫小鼠后,血清中可检测到1∶1600的特异性表面抗体,该抗体与G145R突变后的HBsAg“a”决定簇合成肽P2-145R也能发生交叉反应,反应滴度为1∶80。但该抗体和野毒型HBsAg蛋白以及野毒“a”决定簇合成肽P1-wt均不反应。上述结果表明,G145R突变后的HBsAg中蛋白在Pichiapastoris酵母系统得到了分泌表达,表达产物仍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但和野毒HBsAg相比,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发生了明显改变。
徐丽宏梁国栋付士红曹玉玺关坤萍夏国良吴士俊张智清
关键词:PICHIA免疫学特性
我国Colti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对我国分离的Colti病毒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针对Colti病毒B2亚组第9和12片段和B1亚组第12片段的3对引物,对我国近年来分离的Colti病毒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同时对北京分离株BJ95-75和云南分离株YN-6的PCR产物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 Colti病毒北京分离株BJ95-75、云南分离株YN-6、-67-1、-68-1、-69、-70-1、-70-2、-90、-92-2、-93病毒用B2亚组特异引物12-854-S/12-B2-R均能得到相对分子质量为850 bp的特异条带,用针对于第9片段的B2亚组引物9-JKT-S/9-JKT-R均得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492 bp的特异条带。而Colti病毒东北分离株NE97-12、NE97-31及对照病毒如环状病毒YN-99、乙脑病毒YN-151-1未能扩出特异条带。所有Colti病毒分离株及病毒对照用B1亚组特异引物12-B1-S/12-B1-R均未见特异条带。BJ95-75、YN-6这2株病毒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与B2亚组其他毒株间的同源性达到89.4%以上,特别是与中国早期分离株Banna病毒,其同源性达到98.9%以上;2株病毒第9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属于B2a型的Banna病毒的同源性可达到99.2%和96.5%,和JKT6423病毒的同源性也能达到84.0%,而与属于B2b型的JKT6969和JKT7043相应片段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只有53.0%左右。结论
徐丽宏陶三菊曹玉玺王焕琴杨冬荣何英刘琴芝陈伯权
关键词:COLTI病毒基因分型核苷酸
人工合成与重组表达的G145R变异株HBsAg的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本文以HBV野毒株表面抗原为对照,对合成肽以及重组表达的G145R变异株乙肝表面抗原进行免疫学特性分析,为正确评价G145R突变株的流行危害及现行疫苗保护效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徐丽宏
关键词:合成肽分泌表达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