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威

作品数:18 被引量:61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动力工程及工...
  • 5篇化学工程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蒸汽
  • 5篇冷凝
  • 5篇教学
  • 4篇液滴
  • 3篇滴状冷凝
  • 3篇润湿
  • 3篇疏水
  • 3篇化工原理
  • 3篇化工原理实验
  • 3篇超疏水
  • 3篇传热
  • 2篇低压蒸汽
  • 2篇实验教学
  • 2篇疏水表面
  • 2篇思政
  • 2篇强化传热
  • 2篇组合表面
  • 2篇校内
  • 2篇课程
  • 2篇教学改革

机构

  • 18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18篇徐威
  • 12篇兰忠
  • 12篇马学虎
  • 10篇彭本利
  • 10篇温荣福
  • 4篇白涛
  • 3篇王瑶
  • 2篇闫兴清
  • 2篇叶俊伟
  • 2篇朱霞
  • 2篇俞路
  • 1篇王永长
  • 1篇肖武
  • 1篇李璐
  • 1篇张永策
  • 1篇何德民
  • 1篇阎雪峰
  • 1篇刘天庆
  • 1篇李继翔
  • 1篇江红

传媒

  • 6篇工程热物理学...
  • 4篇化工高等教育
  • 2篇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实验室科学
  • 1篇实验科学与技...
  • 1篇第六届全国化...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滴状冷凝过程壁面反射光谱的分子团聚模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根据反射光谱可用于分析固体表面介质凝聚状态的原理,理论分析了不锈钢表面上不同厚度薄液膜对表面反射率的影响,确定了在冷凝过程中该表面上冷凝液形成和更新过程导致相应反射率变化的范围.通过分析滴状冷凝实验过程反射光谱的文献数据,研究了滴状冷凝过程壁面上蒸气分子凝聚特征,发现在实际的滴状冷凝传热过程中,液滴脱落后形成的裸露表面上存在反射特征介于液膜与体相蒸气分子之间的介质.结合蒸气冷凝过程的分子团聚模型,得到了在滴状冷凝过程中近壁面附近的蒸气分子形成分子团聚分布的合理性.此外,分析发现表面微观结构将改变团聚体分布密度,从而影响冷凝核化过程的现象.这为冷凝传热强化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兰忠徐威朱霞马学虎
关键词:反射光谱滴状冷凝
化工认识实习课程校内实习基地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年
对化工认识实习课程中的校内实习基地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主要内容包括:依托现有教学资源构建了符合认知逻辑的“总−分−总”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结合知识点建立了课程思政案例;综合采用了多媒体、案例讨论、学习委员或班长领学、学生扫二维码自学等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教学;开发了线上学习试题库;开发了供课堂使用的线上测试考核方法,并实现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数据化。实践证明,上述改革实践提高了学生在实习中的参与度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认知效果。
闫兴清叶俊伟徐威武锦涛
关键词:校内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性能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针对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关键技术,依托1 t·d-1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实验平台,考察了装置运行性能的稳定性,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海水进料量及首效蒸汽温度对造水比、浓缩比和产品水质等关键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随着首效蒸汽温度提高,海水的浓缩比先减小后增加,而首效温度对造水比的影响较小;在一定首效温度下,浓缩比随着海水进料量的增大而减小,而造水比随海水进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验范围内,产品水的固体总溶解浓度均低于5 ppm。小型海水淡化平台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为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系统在扩大化中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马学虎兰忠温荣福彭本利徐威朱霞阎雪峰江红王永长闫萍
关键词:海水淡化
原理驱动的化工原理实验启发式教学方案设计被引量:5
2022年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介绍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学生按步骤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可操作性强,但在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和流程、主动思考等方面存在不足。文章介绍了原理驱动的化工原理实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过程: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出发,对实验的关键词进行分解,在此基础上思考完成实验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测量装置;引导学生连接实验设备,逐步设计出基本实验流程和更加复杂的综合实验流程。该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流程和实验操作,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工原理单元操作的认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徐威王瑶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启发式教学
组合表面调控液滴特性强化蒸汽冷凝传热被引量:11
2015年
制备了具有不同疏水区宽度和面积分率的疏水-亲水间隔规则排列的组合表面。观测常压蒸汽在组合表面上冷凝时疏水区液滴的特性(液滴移除方式和最大液滴半径),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组合表面上凝液的运动。考察疏水区、亲水区宽度和表面过冷度对组合表面强化蒸汽冷凝传热的影响。利用滴状-膜状组合传热模型分析组合表面蒸汽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并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疏水区液滴自发地向亲水区定向迁移,精细设计的组合表面可以实现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的强化,实验中强化因子可达1.20。疏水区宽度约为0.55 mm时组合表面的传热性能最大。表面过冷度越大,组合表面强化传热的效果越差,模型分析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彭本利马学虎兰忠徐威温荣福白涛
关键词:传热格子BOLTZMANN模拟传热强化
微液滴在不同能量表面上润湿状态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被引量:7
2015年
微小液滴在不同能量表面上的润湿状态对于准确预测非均相核化速率和揭示界面效应影响液滴增长微观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纳米级液滴在不同能量表面上的铺展过程和润湿形态.结果表明,固液界面自由能随固液作用强度增加而增加,并呈现不同液滴铺展速率和润湿特性.固液作用强度小于1.6的低能表面呈现疏水特征,继续增强固液作用强度时表面变为亲水,而固液作用强度大于3.5的高能表面上液体呈完全润湿特征.受微尺度条件下非连续、非对称作用力影响,微液滴气液界面存在明显波动,呈现与宏观液滴不同的界面特征.统计意义下,微小液滴在不同能量表面上铺展后仍可以形成特定接触角,该接触角随固液作用强度增加而线性减小,模拟结果与经典润湿理论计算获得的结果呈现相似变化趋势.模拟结果从分子尺度为核化理论中的毛细假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揭示了液滴气液界面和接触角的波动现象,为核化速率理论预测结果和实验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异提供了定性解释.
徐威兰忠彭本利温荣福马学虎
关键词:表面能润湿分子动力学模拟
液滴合并LB模拟及液滴弹跳的理论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超疏水表面上液滴合并诱导液滴弹跳对强化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液滴合并诱导液滴弹跳现象的理论分析还不够完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差甚远。本文利用格子Boltzmann多相流模型模拟了液滴合并过程液滴的动态演化以及合并过程中液滴内部的速度场分布,分析了液滴合并过程中释放的表面自由能的分配情况。基于模拟结果,利用能量守恒的方法对超疏水表面液滴合并诱导液滴弹跳高度进行了理论分析,考察了表面黏附功、接触角滞后、空气阻力、液滴合并质心变化消耗的能量以及液滴自身黏性耗散的影响。结果显示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彭本利兰忠徐威温荣福白涛马学虎
关键词:弹跳超疏水表面
超疏水-疏水组合表面蒸汽冷凝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液滴的快速脱落和移除对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具有重要的影响,超疏水表面由丁二具有接触角大,接触角滞后小的优点而用于驱动冷凝液滴的自发运动,但是,常压蒸汽在超疏水表面冷凝时,液滴的润湿形态还没有定论。本文设计了超疏水疏水条纹间隔排列的超疏水一疏水组合表面,研究了常压蒸汽在组合表面上的冷凝过程,观测了液滴的运动特性,测量了超疏水一疏水组合表面上常压蒸汽冷凝传热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疏水区液滴在表面张力差的作用下从疏水区向超疏水区自发迁移,说明超疏水区液滴处于Wenzel润湿形态,超疏水一疏水组合表面蒸汽冷凝传热性能比完全超疏水和完全疏水表面传热性能的面积加权平均值大。说明液滴的自发迁移运动强化了疏水区的传热性能。
彭本利兰忠徐威温荣福白涛马学虎
关键词:强化传热
蒸汽滴状冷凝液滴表面温度分布及演化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了蒸汽滴状冷凝中液滴合并过程表面温度分布及演化机制,并基于此分析了不同尺寸液滴表面温度随传热通量变化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与蒸汽在微小液滴表面发生连续冷凝不同,液滴合并过程中蒸汽通过四个阶段实现在大液滴表面的周期性冷凝传热;其中,在液滴吸收蒸汽冷凝放热阶段和向壁面传热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平衡,高热通量时,蒸汽向液滴表面传热过程占主导,液滴表面温度随尺寸增加而升高;低热通量时,液滴向冷凝壁面传热过程占主导,液滴表面温度随尺寸增加而降低。液滴运动引起的蒸汽在大液滴表面直接冷凝过程为强化低压蒸汽冷凝传热提供了新思路。
温荣福兰忠彭本利徐威李继翔马学虎
关键词:滴状冷凝红外热成像表面温度低压蒸汽
线上线下融合的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被引量:6
2022年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的核心实验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文章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课程为例,探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等线上教学资源被有效融入线下教学中,从而形成了线上慕课预习和虚拟仿真、线下实验操作、线上答疑和讨论的实验教学流程。该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实验教学知识点的学习,有效地利用了课堂实验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经验可以为化工专业实践类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徐威王瑶俞路李甜甜肖武张永策
关键词: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