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润林

作品数:77 被引量:391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生物学
  • 23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5篇历史地理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3篇群落
  • 21篇纤毛
  • 20篇毛虫
  • 19篇纤毛虫
  • 16篇原生动物
  • 9篇动物群
  • 9篇动物群落
  • 9篇原生动物群落
  • 9篇群落结构
  • 9篇浮游
  • 8篇养殖
  • 8篇土壤
  • 6篇浮游纤毛虫
  • 5篇生态学
  • 4篇肉足虫
  • 4篇生物多样性
  • 4篇嗜肺
  • 4篇嗜肺军团菌
  • 4篇嗜热
  • 4篇嗜热四膜虫

机构

  • 77篇中山大学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广州市环境保...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宁波市文物考...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广东省医药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 1篇香港城市大学
  • 1篇中央电视台
  • 1篇广东省海洋与...
  • 1篇广东内伶仃福...

作者

  • 77篇徐润林
  • 13篇白庆笙
  • 10篇黄建荣
  • 6篇陆勇军
  • 5篇黄绍松
  • 4篇李靖
  • 4篇陈毕生
  • 4篇廖庆玉
  • 4篇江静波
  • 3篇廖家遗
  • 3篇章金鸿
  • 3篇李玫
  • 3篇陈素芳
  • 3篇孙逸湘
  • 3篇尹志伟
  • 3篇王超
  • 3篇叶欣
  • 2篇郑永利
  • 2篇查广才
  • 2篇蓝崇钰

传媒

  • 11篇中山大学学报...
  • 9篇应用与环境生...
  • 6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动物学杂志
  • 3篇海洋科学
  • 3篇文物保护与考...
  • 2篇土壤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广东化工
  • 2篇热带海洋
  • 2篇水生态学杂志
  • 2篇中国原生动物...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7篇2003
  • 4篇2002
  • 7篇2001
  • 5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岭森林公园附藓蛭态轮虫群落组成与分布被引量:2
2016年
应用改良后的蔗糖震荡复苏法,对40份采自广东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海拔高度苔藓植物样品中的蛭态轮虫进行分离和鉴定,对附藓蛭态轮虫群落的特征进行研究.共检出隶属于3科8属的蛭态轮虫16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5种、广东省新记录种10种.蛭态轮虫种类数最大值和丰度最大值均出现在1 001-1 200 m和1 201-1 400 m两个海拔高度的范围内.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显示南岭森林公园附藓蛭态轮虫群落在8个不同海拔高度采样区域间分为3支:海拔600 m以下和海拔1 801 m以上区域间的群落为1支;海拔801-1 000 m和海拔1 601-1800 m区域间为1支;位于中等海拔的其余区域为1支;附藓蛭态轮虫的种类数及丰度的垂直分布均呈"中间膨胀型".本研究表明不同海拔高度附藓蛭态轮虫群落间的种类组成、相对丰度、群落多样性指数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尹志伟徐润林
关键词:苔藓植物群落结构
鲍幼体培养附板上的周丛纤毛虫及其优势类群研究
<正> 鲍鱼是名贵的海产软体动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是世界各沿海国家竟相发展的海产养殖品种。近年来,在我国山东、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鲍的工厂化养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鲍幼体附板前...
黄建荣徐润林廖家遗
文献传递
不同国家高校基础生物学教学的比较被引量:1
2001年
徐润林
关键词:高校基础生物学教学
深圳沿岸养殖紫海胆体内纤毛虫的研究
张书平李靖彭景书周文川徐润林
甬江溪口段宽鳍鱲的种群结构及繁殖力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利用鱼类种群调研法,于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在甬江溪口段收集宽鳍鱲(Zacco platypus)个体样本,研究该区域宽鳍鱲种群的年龄组成、性比、个体大小以及繁殖力等种群结构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甬江溪口段宽鳍鱲种群由3个年龄组组成,其中2龄为优势年龄组;雄性个体中2龄组占雄体总数的55.5%,雌性个体中的2龄组占雌体总数的63%;(2)宽鳍鱲全长(L)的分布区间为7.0~14.0 cm,8.0~12.0 cm的个体占总数的87.83%;(3)体重(W)分布范围为4.0~36.0 g,其中体重5.0~13.0 g的个体占总个体数的72.75%;(4)根据不同性别(性别难辨、雌、雄、群体)拟合体重与体长的幂函数关系式:W_(ui)=1×10^(-4)L^(2.4917)、W_♀=2×10^(-5)L^(2.9337)、W_♂=3×10^(-5)L^(2.8471)和W=4×10^(-5)L^(2.8035);(5)雌雄个体比例127∶238与理论值1∶1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6)重量法计数得出种群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2 850.39±2 107.49)粒,分布区间为532.00~13 717.89粒,其中1 000~3 000粒占绝对优势(65.12%);个体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54.39±234.47)粒/cm,分布区间74.93~1 541.34粒/cm;体重相对繁殖力平均值为(363.73±178.55)粒/g,分布区间为91.25~1 027.56粒/g;比较了国内外不同地区间宽鳍鱲种群结构和繁殖力的异同。
曹安娜李强包薇红罗艳徐润林
关键词:宽鳍鱲种群结构繁殖力
不同分化形态的嗜肺军团 菌对嗜热四膜虫BF1的感染和胞内增殖特征被引量:4
2006年
嗜肺军团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淡水生态环境中的条件性胞内致病菌,其不同的分化形态与菌体的存活、感染力和毒力有密切关系.本文对不同分化形态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嗜肺军团菌在不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on,MOI)下感染嗜热四膜虫BF1株的条件以及胞内增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胞内的军团菌比大肠杆菌有更强的抗消化能力,30℃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嗜肺军团菌即使在MOI等于100的情况下仍然在24h内被四膜虫消化殆尽,而平板培养至稳定期的菌体即使MOI只有50即可实现胞内增殖,并在18h内使宿主数量急剧下降.饲喂军团菌后,四膜虫都有一个数量先上升的过程,然后依MOI的不同呈现稳定或下降的趋势.本文还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描述了一定MOI下四膜虫对稳定期菌体的消化和形态变化的动态过程.
黄绍松白庆笙陆勇军徐润林
关键词:嗜肺军团菌嗜热四膜虫细胞分化
用绿色荧光蛋白研究军团菌与寄主的相互关系被引量:4
2006年
原生动物作为军团菌的天然寄主,在军团菌的生存、增殖、毒力和抗逆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次转化筛选,获得了一种高量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mut2的自发突变质粒。该质粒在嗜肺军团菌细胞内稳定复制和表达;转化了该质粒的嗜肺军团菌在自然光下即可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以转化菌饲喂嗜热四膜虫BF1株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能清楚观察到细菌在细胞内的形态变化、增殖和裂解宿主细胞的过程。为研究嗜肺军团菌与原生动物寄主的相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简单而直观的方法。
黄绍松徐润林陆勇军
关键词:嗜肺军团菌嗜热四膜虫寄主
拟急游虫一新种──大拟急游虫被引量:1
1998年
应用蛋白银染色法对采自大亚湾水域的拟急游虫进行形态学研究,并与文献报道的种类进行比较发现:该种拟急游虫在个体大小以及体纤毛的数量上与同属的其他相似种有着极明显的差异,定为拟急游虫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大拟急游虫Strombidinopsisgrandissp.nov.。
徐润林白庆笙
附藓蛭态轮虫分离法的比较与分离条件的探索被引量:1
2017年
蛭态轮虫是附藓无脊椎动物中常见的类群,由于个体较小,观察难度大,尤其是对其分离困难,故对此类群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其他轮虫类群。本文以文献报道附藓蛭态轮虫的分离方法为基础,设定了不同的实验组,比较了不同分离方法的分离效率,并探讨了不同分离条件对附藓蛭态轮虫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简单的震荡复苏法相比,蔗糖震荡复苏法可分离出更多的蛭态轮虫,且在分离条件为p H 7.8、温度20℃和湿度60%时可达到最高的分离效率。文中还就各分离条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尹志伟徐润林
蛭态轮虫及研究动态被引量:2
2016年
蛭态轮虫是国际无脊椎动物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本文重点介绍了蛭态轮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归纳阐述了蛭态轮虫在形态学、生物多样性与动物地理学、孤雌生殖和低湿休眠发生机理、横向基因转移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有的蛭态轮虫研究成果不仅对经典遗传学、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等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在"转基因"生物安全、新药研究和基因治疗方面也具一定的参考意义;国际上对蛭态轮虫新种的报道和区系的研究成果对丰富全球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动物地理分布模式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该类轮虫研究的现状及其在生物学上意义,建议国内应加强蛭态轮虫的研究。
尹志伟徐润林
关键词:区系研究孤雌生殖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