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和冰

作品数:2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8篇海盐腔
  • 7篇声腔
  • 6篇戏曲
  • 4篇歌调
  • 3篇曲牌
  • 3篇京腔
  • 2篇学术
  • 2篇雅化
  • 2篇中国戏曲
  • 2篇年代考
  • 2篇乾隆
  • 2篇乾隆时期
  • 2篇清代
  • 2篇弋阳腔
  • 2篇魏良辅
  • 2篇戏曲声腔
  • 2篇明代
  • 2篇精细化
  • 2篇精细化研究
  • 2篇考述

机构

  • 24篇中国艺术研究...
  • 2篇中国音乐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文...

作者

  • 26篇戴和冰
  • 2篇傅利民

传媒

  • 6篇文化艺术研究
  • 3篇戏曲艺术
  • 3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戏剧文学
  • 1篇美术观察
  • 1篇文艺研究
  • 1篇音乐研究
  • 1篇图书情报工作
  • 1篇日语学习与研...
  • 1篇黄钟(武汉音...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 1篇中华戏曲
  • 1篇艺术百家
  • 1篇戏曲研究
  • 1篇艺术评论
  • 1篇文化遗产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藤阴杂记》之“京腔六大班”考述被引量:1
2007年
清代戏曲声腔繁杂,北京剧坛尤为突出。因《藤阴杂记》一书中偶现“京腔六大班”一语,致戏曲史界长期以来将“京腔六大班”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沿用,并以《都门纪略》中所载“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作为乾隆时期京腔繁盛的标识给予称颂,给声腔研究带来了诸多混乱。乾隆时期并未有过京腔前六名的“排行榜”,所谓“六大班”并不限于京腔一种声腔,它是乾隆时期活跃于北京剧坛的不同声腔戏班中的佼佼者。“京腔六大班”应改称“乾隆六大班”才符合史实。
戴和冰
关键词:乾隆时期京腔
海盐腔形成年代考被引量:1
2018年
海盐腔是早期南戏的重要声腔,在杂剧盛行的时代,它的形成是由"剧"到"剧"的体系内衍生和传承,但是,南戏并不都唱南曲,南曲是南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是歌谣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海盐腔不仅要歌唱,还必须是具有南方海盐特色的歌唱,并最终将歌谣土调纳入曲牌体制。陆采《冶城客论》及徐渭《南词叙录》所言"南都"以"南曲北调"演唱《琵琶记》的"浙音"即是最早的海盐腔,时在明初,具体形成时间在洪武元年至十年(1368—1377)间。
戴和冰
关键词:海盐腔
清代学者对正史艺文(经籍)志的增补被引量:3
2001年
介绍正史中艺文(经籍)志的现状及清代的补志情况,并对其特点及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
戴和冰
关键词:正史清代
清代北京高腔考述
清代是中国戏曲的繁盛时期,花部兴盛,地方声腔剧种繁杂,北京尤为突出。本论文从声腔的“名”、“实”关系着手,对清代北京高腔中的“弋腔”、“弋阳腔”、“京腔”、“高腔”分项进行了系统、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从名称和艺术特色...
戴和冰
关键词:清代中国戏曲声腔艺术
文献传递
论“越”姓歌调的海盐种属
2019年
明代及清初,越地歌调有“越调”“越腔”“越声”“越吹”“越曲”“越歌”“越唱”等称呼,这些“越”姓歌调都是海盐属种的曲唱,也是官腔雅调。作为海盐腔的代称,其种属与海盐腔的形成和消亡密切相关,因此,对它们应分时段而论:当海盐腔活跃于戏曲舞台上时,剧唱与曲唱并存,它们都是海盐种属;海盐腔消亡后,随着口法的失传,有旋律而缺乏“色泽”的“越”姓歌调的歌唱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海盐种属,故不宜再视为海盐声或海盐腔。
戴和冰
关键词:海盐腔
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核腔是音乐结构的最小单位,是最直接展示音乐特质的部分。通过对刘家孟戏曲牌的统计分析,得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常用核腔及其类型,这是孟戏唱腔旋律形成和衍生同族曲牌的基础,诸多曲牌即由此衍生。通过腔型,可以清楚地辨别相关曲牌的相互关系及派生关系,使孟戏海盐腔音乐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彰显其独特的音乐个性,意义重大。
傅利民戴和冰
关键词:广昌孟戏海盐腔曲牌
弋阳腔系声腔雅俗论被引量:4
2007年
"俗"并不是弋阳腔的特点,历史上弋阳腔曾经历过一个官语化的雅化过程,弋阳腔由此形成了雅俗的分化,也由此走上了一条"雅"、"俗"并行的道路。由于弋阳腔系声腔复杂多样,其雅俗分野极其复杂。以清代京畿地区为例,就区域而言,宫廷、王府流行的属"雅"的一类;京城戏园上演的属"俗"的一类;北京周边的直隶乡村演唱的多属更"俗"的一类。就观众群体而言,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喜好的,官方公务用于迎来送往的,多属"雅"的一类;市民喜好的、民间用于娱人或娱神的,多属"俗"的一类;乡野村夫喜好的则属更"俗"的一类。事实上,自雅俗分化形成以来,弋阳腔的"雅"、"俗"分野就是泾渭分明的,只是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罢了。
戴和冰
关键词:声腔
《都门纪略》之《十三绝图像》考述被引量:1
2007年
在中国戏曲史上,"十三"是一个常用的数字,不仅秦腔有"十三旦",而且在北京剧坛上就曾先后出现过两个著名的"十三绝":一个是众所周知的"同光十三绝",另一个则是乾隆时期的"十三绝",后者在戏曲史研究中还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戴和冰
关键词:高腔乾隆时期傅惜华京腔图像乾隆朝
雅化和官语化视野下的魏良辅声腔改革——兼与顾聆森先生商榷被引量:4
2009年
昆曲在其早期发展和由地方声腔走向全国性剧种的过程中,不仅经历了雅化的过程,而且,经历了由方言向官话转化的官语化过程,魏良辅的声腔改革只是雅化和官语化的一部分。昆山腔是昆曲发展的母体,其雅化和官语化并不排斥当地方言。魏良辅的新声"水磨调"只是一种歌唱方法,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声腔发展阶段,不能代表一个剧种。就名实关系而言,昆曲诸多名称,各有不同的内涵,至少代表了不同发展阶段,顾坚等人所创声腔为"昆山腔",梁伯龙之后称"昆腔",明中期始称"昆剧","昆腔"与"昆剧"并行,且"昆剧"一直沿用到今天。历史上,"昆剧"是相对"昆曲"而言的,"昆曲"是清唱形式,舞台演出称"昆剧"。所有名称都可统称为"昆曲艺术",简称"昆曲"。
戴和冰
关键词:魏良辅雅化名实关系昆曲艺术
论文学史家和戏曲家眼中的剧本及其形成的前提被引量:1
2006年
文学史与戏曲史都属史学的范畴,虽然二者都是研究文本的。但是,细细究来,我们会发现,二者的研究领域却是泾渭分明的。下面,我们不妨以戏曲剧本为中心来看看。
戴和冰
关键词:戏曲家文学史家学史文学史观话本小说《琵琶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