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成
- 作品数:15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植入定位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植入定位装置,其包括导引外鞘管、中鞘管和主体定位装置,中鞘管包括中鞘管管身及连接在中鞘管管身远端的中鞘管控制手柄,中鞘管控制手柄外周面上设有第二环形刻度线,主体定位装置包括中空内管,中空...
- 朱建成张俊杰陈绍良
- 20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病人抗凝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病人抗凝治疗的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0例NVAF住院病人的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方案,应用CHA_2DS_2-VASc和HAS-BLED评分对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危险分层分析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讨论抗栓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病人CHA_2DS_2-VASc评分平均(4.55±2.01)分,卒中高危组189例(94.5%),卒中中危组11例(5.5%);HAS-BLED评分平均(2.04±1.26)分,高出血风险组69例(34.5%),低出血风险组131例(65.5%)。仅36.0%病人接受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率随卒中风险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卒中高危组抗凝治疗率(36.5%)高于卒中中危组(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05,P=0.521);抗凝治疗率随着出血评分的增加而降低,低出血风险组的抗凝治疗率(44.3%)高于高出血风险组(20.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0,P=0.003)。抗凝亚组中,高出血风险组较低出血风险组倾向于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P=0.03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合并血管疾病(OR=0.867)、药物(OR=2.182)、PCI术后(OR=3.557)、房颤消融术后(OR=0.255)及病人因素(OR=4.504)均影响抗凝方案的选择,且PCI术后和病人因素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对NVAF的抗凝治疗与指南推荐有一定的差距,未按危险分层标准抗凝且整体的抗凝治疗率低。
- 陈瑾瑾刘培延张倩朱建成
- 关键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卒中
- 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的肾动脉狭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2006年
-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中发现的肾动脉狭窄(RA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对行冠脉造影的123例患者同时进行选择性双侧肾动脉造影,并对其临床资料和肾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3例患者中,单侧肾动脉狭窄73例(59.3%),双侧肾动脉狭窄17例(13.8%)。年龄、血清肌酐浓度(Cr)、收缩压及二、三支冠状动脉和左主干病变在肾动脉狭窄组明显增高。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主干病变、血清肌酐是肾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肾动脉狭窄较常见,患者的临床特征能提示肾动脉狭窄。
- 朱建成陈绍良罗俊叶飞段宝祥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肾动脉狭窄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室梗死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不伴或伴右室心梗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既往6年住我院的103例急性下壁心梗患者,比较下壁心梗不伴右室心梗(65例)和伴右室心梗(38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结果发生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下壁伴右室心梗组高于下壁心梗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院内病死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障碍和心律失常是右室心梗住院并发症高的主要因素,右室心梗是独立于左室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早期介入治疗能改善住院死亡率。
- 朱建成陈绍良叶飞罗俊林松段宝祥
-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右室心肌梗死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与C反应蛋白的关系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AMI患者25例(AMI组),冠状动脉造影基本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脂联素、高敏CRP(hs-CRP)水平,并比较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AMI组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对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3.07±0.42)∶(3.67±0.33)μg/L,P<0.01],hs-CRP的对数值则高于对照组[(1.38±0.52)∶(0.72±0.36)mg/L,P<0.01],两者呈明显负相关(r=-0.37,P<0.01)。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与AMI发生有关,脂联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
- 周陵陈绍良马玉玲叶飞林松朱建成单守杰谢渡江
- 关键词:心肌梗死脂联素C-反应蛋白
- 腔内修复术治疗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及随访结果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评价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非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TBAD)的近中期效果,并与复杂性ATBAD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2例A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为非复杂性ATBAD组(A组,n=73)和复杂性ATBAD组(B组,n=49)。TEVAR术后随访5年,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死亡率、5年主动脉相关事件、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和中期生存率。结果 A组与B组相比,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8.2%对42.9%,P<0.01)、30 d死亡率(0%对12.2%,P=0.008)均显著降低;5年中期随访显示,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5.5%对7.0%,P=1.000)、中期死亡率(2.7%对7.0%,P=0.352)均相似,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P=0.661)、中期生存率(P=0.2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EAVR治疗非复杂ATBAD可行、有效。与复杂ATBAD相比,非复杂ATBAD经TEVAR治疗获得了更好的近期效果,中期效果相似。
- 朱建成朱灏金国珍吕存余徐辉陈绍良
- 关键词: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 丙泊酚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术期的应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静脉辅助全麻在胸主动脉夹层瘤支架介入治疗的麻醉效果.方法 2007-01~2009-12 DeBakey分型Ⅲ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经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18例患者,围术期静脉注射丙泊酚0.5~1.5 μg/(kg·min),结合手术过程中全身麻醉和控制性降压.结果手术历时(94.3 ±29.5)min,气管插管时间(37.7 ±18.8)h.术后丙泊酚用药时间(35.1±22.2)h.术中平均收缩压为(121.8±18.2)mm Hg,平均舒张压为(71.5±12.5)mm Hg,支架释放时收缩压降至(76.4±8.6)mm Hg.手术前后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控制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静脉使用丙泊酚能协助控制血压,有助于急性主动脉夹层覆膜腔内隔绝术实施和患者的恢复.
- 胡作英陈绍良程浩朱建成田乃亮陈亮
- 关键词:丙泊酚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围术期
- 65岁及以上老年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修复治疗随访结果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 朱建成朱灏王建平邵明学陈绍良
- 关键词:B型主动脉夹层老年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重度主动脉瓣反流一例被引量:1
- 2022年
-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10年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反流、中度三尖瓣反流”,外院行二尖瓣置换术及三尖瓣成形术,置入27 mm金属碟瓣(St.Jude Medical,美国)。2020年11月4日,患者因“胸闷、气喘6个月”收入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既往史: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轻度贫血。入院查体:血压103/40 mmHg(1 mmHg=0.133 kPa),双下肺可闻及少许湿啰音,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双下肢轻度可凹性水肿。
- 张娟张雷扬孔祥权朱建成葛震高晓飞田乃亮陈鑫张俊杰陈绍良
- 关键词:主动脉瓣反流机械瓣置换术
- 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被引量:18
- 2013年
-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同时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对冠心病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以影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但是迄今为止,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发病中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认为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破坏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糖、蛋白质、脂质代谢等方面有关。针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疗效。因此,本文就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的关系作一综述,从而为临床更好的防治冠心病提供相关的资料。
- 邵明学朱建成蔡娟高晓飞陈绍良
-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