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书绅

作品数:73 被引量:36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核科学技术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3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废物
  • 26篇放射性废物
  • 17篇包气带
  • 16篇核素
  • 16篇核素迁移
  • 15篇黄土
  • 14篇放射性
  • 12篇废物处置
  • 8篇迁移
  • 8篇超铀核素
  • 7篇NP
  • 6篇放射性废物处...
  • 6篇放射性核素
  • 6篇安全评价
  • 5篇水层
  • 5篇水泥固化
  • 5篇黄土包气带
  • 5篇含水
  • 5篇含水层
  • 5篇饱和黄土

机构

  • 72篇中国辐射防护...
  • 15篇北京师范大学
  • 7篇清华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日本原子力研...
  • 1篇北方交通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原子能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市水科学...

作者

  • 72篇李书绅
  • 42篇王志明
  • 20篇王金生
  • 17篇郭择德
  • 15篇赵英杰
  • 8篇姚来根
  • 7篇李国鼎
  • 7篇杨月娥
  • 7篇沈珍瑶
  • 6篇刘春立
  • 6篇郭亮天
  • 6篇陈家军
  • 5篇范智文
  • 5篇安永锋
  • 4篇蔡匀
  • 4篇武清华
  • 4篇韩新生
  • 4篇杨志峰
  • 4篇郭敏丽
  • 3篇王丽

传媒

  • 23篇辐射防护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水文地质工程...
  • 4篇辐射防护通讯
  • 3篇水科学进展
  • 3篇环境科学
  • 3篇原子能科学技...
  • 2篇水利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工程勘察
  • 1篇大坝观测与土...
  • 1篇核技术
  • 1篇核化学与放射...
  • 1篇核科学与工程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6
  • 3篇2005
  • 8篇2004
  • 14篇2003
  • 12篇2002
  • 6篇2001
  • 11篇2000
  • 4篇1999
  • 6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89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压实膨润土的导热性能被引量:21
1998年
利用HY—1型非稳态环形热源岩石热导仪测定了非饱和高压实膨润土的导热特性,探讨了高压实膨润土总体导热系数与固相、液相、气相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文中根据国际上对同类问题的研究实际,拟合了适用于描述高压实膨润土总体导热系数与三相导热系数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该公式的导出对高压实膨润土导热性能的理解及温度场模拟工作均具重要意义。
沈珍瑶李国鼎李书绅
关键词:导热性能
非饱和水在双层孔隙介质中渗流的定性实验被引量:12
2003年
本文主要介绍关于非饱和水在双层孔隙介质中渗流定性实验的方法和主要结果。使用由粗 -细颗粒石英砂层 (第 类组合 )及黄土 -石英砂层 (第 类组合 )组成的两类双层孔隙介质 ,用可视玻璃箱作为实验箱体 ,分别采用红色罗丹明 B和曙红 Y为示踪剂进行渗流定性实验。在由介质上表面定时喷淋清水条件下 ,分别观测了当示踪剂在第 、 两类双层孔隙介质“顶层释放”及示踪剂和石英砂混合后铺设在黄土内 (第 类组合 )的“中间释放”情况下 ,示踪剂的渗流路径和扩展情况。无论在“顶层释放”还是在“中间释放”情况下 ,尽管粗颗粒层很薄 ,但均观察到非饱和水的绕流现象。距释放时间较长时 ,“顶层释放”的示踪剂在粗颗粒层下方中央形成一条明显的空隙 ;而由土体“中间释放”的示踪剂在粗颗粒层下方中央形成一条狭窄的示踪剂色带 ,两者形成了互补景象。另外 ,在未喷水的静置条件下 ,“中间释放”的示踪剂随着静置时间的增大而向上。
王志明江洪姚来根李书绅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渗流绕流
非饱和水通过双层孔隙介质渗流的定量实验被引量:7
2003年
非饱和水通过双层孔隙介质的渗流对于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库的顶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非饱和水通过以黄土 (细颗粒 )和石英砂 (粗颗粒 )组成的双层孔隙介质渗流定量实验的装置、方法及其结果。从实验结果可见 :黄土中的非饱和水在下渗过程中遇到石英砂层时 ,即使石英砂层很薄 ,且粒度很小 ,下渗水也发生绕流现象 ;相对绕流量的大小随水的喷淋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随石英砂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另外 ,实验发现 ,相当部分的绕流水是紧贴石英砂层的下表面运动的。由实验结果推断 ,在石英砂粒径 0 .2~ 0 .4 5 mm、埋深 2 0 cm情况下 ,不起绕流作用的石英砂层厚度≤ 1mm;对于≥ 2mm厚的石英砂层 ,相对绕流量达 10 0 %的喷淋强度需低于 5 mm/
王志明姚来根江洪李书绅
关键词:绕流渗流放射性废物近地表处置
包气带中不同示踪源层条件下核素迁移对比试验被引量:1
2002年
为研究不同示踪源层材料对水份运移和核素迁移的影响 ,开展了以石英砂和黄土分别为示踪源层载体时 Sr、Nd、Ce在包气带中迁移的对比试验。试验历时 4 70 d,在两种源层条件下各取土芯样 4次。试验结果表明 :在喷淋强度为 5 mm/h、3h/d条件下 ,Nd和 Ce无论在石英砂示踪源层还是黄土示踪源层中浓度峰位均没有明显向下迁移 ;对于 Sr,在黄土示踪源层中 ,4 70 d后其峰位向下迁移约 15 cm(按质心计算为 10 cm左右 ) ,而从石英砂示踪源层中向下迁移不明显 (按质心计算 ,迁移约 2 .7cm) ,只是峰位有些展宽。上述结果表明 ,极薄 (7mm)的细石英砂层也能对非饱和入渗水产生明显屏流作用 ,使得核素从石英砂示踪源层中向下迁移速度减慢。
李书绅赵英杰武清华王志明郝建中冀绍伟郭亮天郭志明
关键词:包气带核素迁移放射性核素地质处置放射性废物
^(90)Sr、^(237)Np、^(238)Pu和^(241)Am在含水层中迁移的模拟实验被引量:14
2003年
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野外试验场的地下研究设施内进行了 90 Sr、2 3 7Np、2 3 8Pu和 2 41Am在含水层介质中迁移的模拟实验。实验用的非扰动原状土柱取自地下研究设施内的含水层 ,实验用水为地下水。实验结果表明 ,试验场含水层介质对 2 3 8Pu和 2 41Am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对 2 3 7Np的吸附能力相对次之 ,对 90 Sr的吸附能力相对较弱。在实际水流速为 6 .13cm/ d条件下 ,经过 5 2 7.5天 ,各核素的活度浓度峰分别迁移了 16 cm(90 Sr)、3.9cm(2 3 7Np)、小于 0 .2 cm(2 3 8Pu和 2 41Am)。采用核素二维迁移方程和本文提出的核素从源层释放的洗脱模型对浓度分布进行了拟合 ,得到了核素迁移参数 。
郭择德李书绅邓安杨端节程金茹刘力
关键词:锶90镎237钚238镅241含水层近地表处置
孔隙介质中放射性核素迁移的不确定性和参数灵敏度分析被引量:9
2002年
本文以低中水平放射性废物处置库库底释放的 3 H和 90 Sr两种核素为例 ,对 7个水文地质和核素吸附方面的参数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分析了孔隙介质中核素迁移解析解结果的不确定性。另外 ,利用
杨端节郭择德李书绅刘森林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迁移孔隙介质
环境影响评价中涉及放射性的几个问题的初探
是核设施的运行,火力发电、煤矿开采以及建材使用过程都有可能带来放射性污染,对公众的健康产生影响。目前,由于主要核设施,如核反应堆和后处理工厂等,放射性排放控制严格并采取了比较完备的辐射防护措施,因而这些设施在实际运行过程...
李洋杨月娥王志明李书绅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
核环境科学40年发展回顾被引量:5
2002年
概述了核环境科学 40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单位在核工业创建初期和二次创业过程中合作开展的一些现场调查、厂矿周围地区的污染物监测、生态转移参数测定、大气和地表水野外实验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以及在非核领域开展的一些大气和地表水、地下水现场实验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 964年~ 2 0 0 1年共完成大型实验 83项 (其中非核领域项目为 2 4项 ) ,环境影响评价 3 2 9项 (其中非核领域项目为 2 1 8项 )。最后 ,评述了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低水平环境放射性测量实验室以及核工业重点实验室——核辐射环境模拟技术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特点 ,后者包括环境风洞 (大气边界层实验室 )、地表水污染物迁移实验室、包气带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实验室、核素迁移研究野外实验场、核素在含水层中迁移实验的地下研究设施 (URF)。
李书绅
关键词:辐射防护核工业污染物监测环境影响评价
水-气二相流及污染物运移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
1999年
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水-气二相流数值模拟进展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在水-气二相流模拟过程中,各个主要参数或物理过程的数学概化方法,以及近年来在求解水-气二相流方程和污染运移方程的方法上的改进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奚成刚陈家军王金生李书绅
关键词:污染物数值模拟污染物运移
包气带水气二相流CO_2运移规律被引量:4
2003年
利用土柱实验装置模拟CO2 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重点研究湿润峰处水、气二相间污染物转化 .实验土柱长 1m ,过饱和CO2 溶液浓度为 748mg/L .分析表明水相运移受对流、弥散、反应及水 气质量传输机制控制 ,气相运移受对流、扩散和水 气质量传输机制控制 .对土柱中水气二相动态条件下的取样方法进行了探索 ,确定了CO2 在渗透湿润峰水 气二相间分配系数为 0 0 0 0 61 ,表明水相向气相有一定传输 ,但不显著 .
于艳新陈家军王金生云影李书绅王志明
关键词:包气带土壤迁移转化规律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