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凤芝

作品数:52 被引量:161H指数:8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9篇冻伤
  • 14篇血管
  • 13篇缺氧
  • 13篇细胞
  • 11篇习服
  • 11篇内皮
  • 9篇内皮细胞
  • 8篇血管内皮
  • 8篇血液
  • 5篇低氧
  • 5篇血管内皮细胞
  • 5篇缺氧习服
  • 5篇冷损伤
  • 4篇血液流变
  • 4篇血液流变学
  • 4篇应激
  • 4篇鼠血浆
  • 4篇重度冻伤
  • 4篇蝮蛇抗栓酶
  • 4篇冷习服

机构

  • 52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26...
  • 1篇解放军第14...

作者

  • 52篇李凤芝
  • 43篇颜培华
  • 25篇杨增仁
  • 25篇刘友梅
  • 19篇刘嘉瀛
  • 17篇张是敬
  • 9篇孙方人
  • 7篇吴怀春
  • 7篇田嘉荣
  • 5篇钱令嘉
  • 4篇王之贤
  • 4篇杨惠彬
  • 4篇张智勇
  • 3篇弓景波
  • 3篇宋学立
  • 3篇李森
  • 2篇张中兴
  • 2篇潘宁
  • 2篇尹昭云
  • 2篇邓峰

传媒

  • 15篇中国应用生理...
  • 14篇解放军预防医...
  • 6篇中华劳动卫生...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3篇航天医学与医...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全国低温生物...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4篇1998
  • 8篇1997
  • 10篇1996
  • 7篇1995
  • 3篇1994
  • 4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84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蝮蛇抗栓酶对冻伤家兔血凝系统某些指标的影响
1998年
本研究观察了家兔双后足重度冻伤后用蝮蛇抗栓酶(0.25U/kg体重加入20ml/kg体重生理盐水中,耳缘静脉点滴)进行治疗后其血凝系统某些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重度冻伤后家兔的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功能呈不同程度的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用蝮蛇抗栓酶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果提示,蝮蛇抗栓酶可明显缓解冻伤所致的血凝增强的病变过程。
颜培华李凤芝田嘉荣田嘉荣李森吴怀春
关键词:冻伤血液凝固蝮蛇抗栓酶
冻伤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被引量:6
1995年
本文观察了大鼠双后足不同程度的局部冻伤后,其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表明,冻伤后大鼠血液中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均呈增加趋势,其程度与冻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冻伤愈重,增加愈明显,恢复亦愈慢。结果提示,冻伤可引起血小板功能发生改变,这对冻伤组织的血液凝固性质的改变及血栓形成而导致冻伤组织坏死的病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颜培华李凤芝张是敬
关键词:冻伤血小板聚集率
缺氧习服对冻伤大鼠血液流变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
1996年
为进一步探讨缺氧习服大鼠较未习服鼠冻伤的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对平原(FN)、急性缺氧(FAH)和缺氧习服(FHAC)大鼠冻伤前后血液流变性质的改变进行了观测。FHAC组大鼠在模拟的高原条件下锻炼4周后,与其余两组一起接受冷冻处理,造成双后足重度冻伤。在冻前及冻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分别由心脏穿刺采血,测定各项流变学参数。结果表明,冻伤前FHAC组RBC比积、全血粘度、KBC聚集指数及硬度明显高于FN及FAH组,变形指数明显低于二者(P<0.05)。冻伤后各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变,与冻前比较,冻后24小时FN、FAH及FHAC组全血粘度分别增加35.9%、29.0%、162.8%(P<0.01),RBC聚集指数分别增加31.6%、117.5%、166.3%(P<0.05)。提示缺氧习服和冷冻损伤均可引起大鼠血液流变性质明显恶化,而缺氧习服冻伤后血液流变性质恶化的程度更趋严重。这是造成缺氧习服大鼠冻伤程度更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杨增仁刘嘉瀛李凤芝颜培华刘友梅张是敬
关键词:缺氧习服冻伤血液流变学
冷损伤血管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探讨自由基在血管冻结损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对制定治疗措施的意义。方法 分离Wistar大鼠胸主动脉 ,将其置于 - 2 0℃冰浴中分别冷冻 1、2、4min ,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冻结后的损伤情况 ,并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维生素C对冻结所致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分别测定血管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 (LDH)活力及血管中丙二醛 (MDA)水平。结果 血管暴露于 - 2 0℃环境 1、2、4min后 ,血管培养液中LDH活力分别较对照组升高 12 5 .6 %、15 6 .3%、184.2 % ,活力的增加与冷暴露时间呈正相关 (r =0 .932 ,P <0 .0 5 ) ;血管中MDA含量亦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较对照组分别提高5 6 .5 3 %、6 2 .38%和 42 .99%。对冻结后的血管给予SOD(2 0 0U)或维生素C(12 .5mg)处理 ,可以明显降低血管MDA含量及培养液中LDH的活力。结论 脂质过氧化是冻结所致血管损伤的重要原因 ,SOD、维生素C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等抗氧化作用使冷冻对血管造成的损伤程度下降 。
潘宁钱令嘉吴小红李凤芝张亦红
关键词:冷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维生素C血管损害
蝮蛇抗栓酶与磺胺嘧啶锌霜治疗兔足重度冻伤机理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研究蝮蛇抗栓酶与磺胺嘧啶锌霜合用治疗兔足冻伤的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兔足在-25℃95%乙醇中浸泡造成重度冻伤,冻后不同时间给予0.25U·kg-1体重蝮蛇抗栓酶和5%磺胺嘧啶锌霜治疗,治疗停止24h后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在冻后融化24h内用上述治疗有显著治疗效用,但有随时间的推移而疗效下降之趋势;治疗后冻区血流量、出凝血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数及其粘附率、红细胞数及其沉降率、血球比积、体外血栓形成以及局部细菌生长情况等均呈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结果提示蝮蛇抗栓酶的去纤、溶栓。
李凤芝田嘉荣吴怀春颜培华李森邸文学
关键词:冻伤蝮蛇抗栓酶药物疗法
冷损伤对大鼠血浆中6-酮-PGF_(1α)和血栓素B_2含量的影响
1992年
本研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前列环素(PGI_2)和血栓素(TXA_2)的分解产物6-酮-PGF_(1α)和TXB_2的含量。166只体重250±20g健康Wistar大鼠,双后足在-25℃乙醇中浸冻使组织温度分别达到0℃、-10℃和-20℃,造成轻、中和重度冻伤。正常对照组和各冻伤组大鼠在冻后不同时间分别采心脏血进行测定。
李凤芝颜培华杨增仁刘友梅
关键词:前列环素血栓素B2
一种模拟高原低氧复合冷冻的简易动物实验舱被引量:10
1996年
以氮稀释法使舱内氧含量维持实验模拟高度,以普通冰箱制冷系统维持舱内恒温,以多功能低温浴槽作为致冻装置。该舱可于20min内升至模拟6000m高度,每次可供16只大鼠作高原冻伤实验。实验期间高度恒定于6000±200m,舱温21±1℃。相对湿度55%±15%,冷冻液-25.0±0.5℃。该舱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在实验室中模拟高原条件进行冷冻实验研究。由于不使用人体减压舱,不仅避免了减压缺氧对实验人员的不利影响,也减少了实验消耗。
刘嘉瀛颜培华李凤芝杨增仁刘友梅张智勇张是敬
关键词:低氧冻伤
冻伤大鼠血浆中抗凝血酶Ⅲ含量与活性改变的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本文用免疫火箭电泳法和单向免疫扩散法对不同程度冻伤大鼠在冻后不同时间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与活性的改变进行观察。实验表明,冻后各冻伤组大鼠血浆中ATⅢ的含量与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改变程度与冻伤程度有密切关系,冻伤愈重,其含量与活性降低愈明显,恢复亦愈慢。结果提示,冻伤引起血液抗凝机制减弱,促进或引起血凝机制亢进而导致血液凝固性增强,造成冻伤组织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发生组织坏死。
李凤芝刘友梅颜培华张是敬
关键词:冻伤血浆活性病理
缺氧条件下冻伤对大鼠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影响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采用体重200±20g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平原冻伤(FN)组、急性缺氧冻伤(FAH)组和缺氧习服缺氧冻伤(FHAC)组,实验观察了大鼠右后肢重度冻伤前后各组大鼠双后肢皮肤微循环灌流量的改变。结果表明,平原冻伤使大鼠双后肢微循环灌流量明显减少,提示局部重度冻伤对微循环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冻区也涉及到对侧肢体。冷冻前FAH组大鼠微循环灌流量已明显低于FN组,表明急性缺氧时血容量进行代偿性的再分配,使微循环灌流量减少;FAH组大鼠冻后双后肢微循环灌流量的改变结果提示急性缺氧可加重其冻伤对微循环的损伤程度。FHAC组大鼠冻前微循环灌流量非常明显地低于正常对照,也明显低于急性缺氧对照,表明缺氧习服可造成微循环障碍;FHAC组大鼠冻肢微循环灌流量非常明显地低于FN组,提示缺氧习服加重高原冻伤引起的微循环障碍。
颜培华杨增仁刘嘉瀛李凤芝刘友梅孙方人
关键词:急性缺氧微循环灌流量
缺氧条件下冻伤对大鼠血小板数和聚集率的影响
1996年
采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00±20g),随机分为平原冻伤(FN)组、急性缺氧冻伤(FAH)组和缺氧习服缺氧冻伤(FHAC)组。实验观察了大鼠右后腿冻伤后其血小板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变。结果表明,急性缺氧冻伤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冷冻损伤后,FN和FAN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加,导致冻伤组织血循环障碍,而FHAC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结果提示缺氧习服可引起血小板功能的改变。
颜培华李凤芝刘嘉瀛杨增仁刘友梅孙方
关键词:冻伤缺氧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