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东
- 作品数:142 被引量:1,735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新工科边疆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改革研究
- 2020年
- 随着新经济、新产业的高速发展,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改革与创新边疆高校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前沿。在新工科背景下,文章以新工科边疆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特色和本校实际研究生教研情况,分析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新工科边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学习及实践能力提升方法与措施,提出边疆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改革与创新保障机制,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边疆高校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具有"创造性地认识、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人格特质"的人才。
- 杨广李鹏飞李小龙赵丽江煜何新林李发东
- 关键词:边疆高校
- 一种大型地下水埋深调控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本发明涉及测坑注水试验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大型地下水埋深调控实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包括:测坑,测坑内设置有液位观测井,液位观测井内设置有液位传感器Y1;测坑的底部设置有供排水管网,供排水管网从测坑的下部穿出通过第一水管与...
- 乔云峰李发东于延春冷佩芳李兆
-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运移机制被引量:1
- 2022年
- 干旱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运移与分配,特别是膜下滴灌绿洲地区土壤水分垂直方向分布现状与运移机制尚不清楚。为探究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水分层贡献问题,阐明农田土壤中水分运移过程,于2019年沿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田土壤进行分层采样,依次为0~5、5~10、10~20、20~40、40~60、60~80、80~100 cm。测定了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O值,对同位素δD和δ^(18)O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δD和δ^(18)O最大值位于0~5 cm土层,分别为-25.64‰和-0.19‰;δD和δ^(18)O最小值位于20~40 cm土层,分别为-108.32‰和-8.19‰。0~5 cm土层δD和δ^(18)O值较高,表明上层比下层更易受水分蒸发作用影响,存在强蒸发效应。随土层深度增加,δD和δ^(18)O值呈减小趋势,其中80~100 cm土层变化趋势缓慢。氘盈余值表现为山地>平原>荒漠>山前。研究表明,受长期膜下滴灌影响,加之蒸发作用强烈,玛纳斯河流域土壤水分迁移过程发生改变。
- 李雅琴李发东李发东乔云峰乔云峰田超李俊峰李艳红何新林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土壤水农田玛纳斯河流域
- 基于δD和δ^(18)O及水化学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解析被引量:45
- 2007年
- 运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了永定河流域中下游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并对浅层和深层地下水采样,进行室内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分析了流域内深层和浅层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演化趋势,揭示了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是山前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过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山区受蒸发影响较小,平原区较大,尤其是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呈现出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水化学特征表现为自西部山区到山前平原至滨海平原,自浅层到深层,地下水的矿化度逐渐升高;平原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之间存在明显的越流补给现象;沿海地区未发现海水入侵现象。
- 于静洁宋献方刘相超杨聪唐常源李发东佐仓保夫近滕昭彦
- 关键词:地下水循环水化学成分
- 2003-2005年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43
- 2019年
-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首批观测站点的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在内的8个典型生态系统,并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分析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基础。
- 张雷明罗艺伟刘敏刘敏苏文苏文何洪林朱治林孙晓敏周国逸周国逸赵新全韩士杰欧阳竹张宪洲张一平刘琪璟闫俊华闫俊华张德强李英年王安志吴家兵李发东赵风华石培礼张扬建何永涛林露湘宋清海王辉民刘允芬
- 关键词:气象要素陆地生态系统
- 德州灌区地表水中溶解态痕量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来源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以黄河下游德州引黄灌区主要水系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灌区内36个地表水样,分析了水体中溶解态痕量金属元素Ba、Fe、Li、Mn、Sr、Zn和非金属元素B的含量及其污染状况.借助于空间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其空间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这几种元素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r﹥B﹥Ba﹥Mn﹥Li﹥Fe﹥Zn.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美国环境保护局(EPA)饮用水标准,B、Fe、Mn的超标率分别为50%、2.78%、27.78%.变异系数结果表明各元素都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漳卫新河B、Fe、Li、Mn含量均最高,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Li-B、Li-Fe、Li-Mn及Fe-Mn之间呈显著相关,说明这几种元素污染源可能相同.本研究为评价痕量金属污染对地表水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 蔡文静常春平宋帅李静张芳李发东
- 关键词:引黄灌区地表水
- 玛纳斯河流域出苗期棉田土壤膜下滴灌前后水分-盐分-养分运移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研究棉花出苗期膜下滴灌前后土壤水盐和养分的运移规律,为控制棉田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棉花出苗率和提升幼苗品质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在玛纳斯河流域安集海灌区,采集滴头处、覆膜边缘处和膜间0~60 cm土壤,分析棉花出苗期棉田土壤水分-盐分-养分在滴灌前、滴灌后第2天、5天、7天的时空变化.【结果】在滴灌后,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由地表向深层递增的趋势;土壤盐分呈现出在垂直方向上从深层土壤向地表和水平方向上从滴头处向膜间的双向迁移的分布特征,在膜内40 cm以下和膜间20 cm以下形成积盐区,脱盐率随着时间推移分别为53.6%、35.1%、0.6%;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呈现出从地表至土壤深层和滴头处至膜间双向累积的分布特征.【结论】土壤水盐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时间的推移和土壤蒸发作用,弱碱性土壤加快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速率从而导致土壤硝态氮累积而表层铵态氮含量下降.
- 陈霖明李艳红李发东李发东
- 关键词:玛纳斯河流域出苗期膜下滴灌
- 华北平原禹城地区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及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的试验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不同浅层地下水埋深下的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体积蒸渗仪样地中设置4个地下水埋深处理,分别为G0(无地下水埋深)、G1(地下水埋深40 cm)、G2(地下水埋深70 cm)、G3(地下水埋深110 cm)和G4(地下水埋深150 cm),监测夏玉米在自然蒸发条件下的浅层地下水盐分离子量变化和夏玉米收获后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垂直变化。【结果】(1)地下水埋深越深,表层(0~20 cm)土壤含水率与含盐量越低。与G0处理相比,G1处理和G2处理表层土壤含水率分别显著增加27.54%和26.97%,G3处理增加8.25%,而G4处理仅增加2.18%;G1、G2、G3处理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别增加0.79、0.47、0.43 g/kg,而G4处理则减少了0.01g/kg。G1、G2、G3处理下的盐分主要积累在表层土壤,G4处理主要积累在40~70 cm土层;(2)地下水埋深与表层(0~20 cm)土壤含水率与含盐量呈线性关系,地下水埋深每增加0.1 m,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0.53%,含盐量降低0.065 g/kg。(3)浅层地下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Na^(+)、Mg^(2+),主要阴离子为SO_(4)^(2-)和HCO_(3)^(-),集中降水使浅层地下水中离子由Na-Cl·SO_(4)向Na-HCO_(3)转化;(4)在强烈的地表蒸发下,地下水埋深越浅,地下水中离子浓度上升越快。其中HCO_(3)^(-)浓度在各处理中波动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而NO_(3)^(-)由于施肥的影响,地下水埋深越浅,NO_(3)^(-)在浅层地下水中达到峰值的速度越快,且浓度越高。【结论】增加浅层地下水埋深可有效降低表层土壤水盐量,减小浅层地下水受蒸发、降水的影响。浅层地下水埋深为1.2 m最适宜夏玉米生长,产量最优。研究不同浅层地下水埋深对农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影响有助于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水盐迁移以及地下水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保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 李绪润李兆李兆李发东李发东
- 关键词:地下水埋深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华北平原
- 典型农业区河流水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随着农业、农村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施肥、畜禽养殖和农村污水排放等使河流水质日益恶化、氮磷污染严重,导致水环境问题加剧。本研究以位于广东省高州市的白沙河为例,在旱季和雨季采集水样,测定河水主要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水质指数(WQI)、灌溉用水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土地利用类型,评估白沙河水质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质指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旱季各项水质指标均大于雨季,降雨对pH、电导率(EC)、NH_(4)^(+)-N、Ca^(2+)、Na^(+)、Cl^(-)和SO_(4)^(2-)的影响较大。雨季66%的水样WQI为优,显著优于旱季;旱季水样WQI值较高,水质较差水样主要集中于上游工业园及中下游区域。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表明,雨季河流水质适合灌溉,旱季部分河水在灌溉前需要采取处理措施。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CA)显示白沙河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与农业面源、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园排水有关,影响水质的关键因子是NH_(4)^(+)-N、总磷(TP)和NO_(3)^(-);土地利用类型分析表明水田和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和林地分别是旱季、雨季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250 m缓冲区尺度下,水田和农村居民点与水质的关联性较强。研究表明,白沙河旱季水质较差,与工业排水造成的点源污染有关;在250 m缓冲区尺度下河流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有关。
- 付凯高红杰李发东吴坤张秋英李兆毛珊珊李曹乐李曹乐
- 关键词:水质评价土地利用
- 气候变化对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8年
- 根据1961—2002年浙江省大致分布均匀的39个气象台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长期变化趋势以及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的距平场变化,讨论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植物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在14424—17323kg·hm^-2·a^-1之间,其空间分布由浙北地区向浙中南地区逐步增加。近42年来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的趋势系数为0.211—0.603,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1991—2002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加,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比平均值偏多1.7%~9.6%。“暖湿型”气候变化情景有利于提高气候生产力,而“暖干型”气候使浙江省植物气候生产力下降。
- 毛裕定苏高利李发东吴尧祥
- 关键词:气候变化植物气候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