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龙
- 作品数:63 被引量:143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传统的守护——写在《北大研究生学志》创刊20周年之际
- 2005年
- 现在到处是在"打造精品",这样的口号也深得人心。依我的观察,"打造精品"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有时间的期限,过期作废,过时不候;另一个是有事先准备的典范,供人琢磨,供人仿制。如果没法在限定的时间里打造出"精品",我想,照现在中国人的活法,那也就只有闭门思过的份了。令人欣慰的是。
- 李四龙
- 关键词:蓦然回首哲学系
-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被引量:6
- 2004年
- 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建立"唯心但不真常"的圆教体系,把印度如来藏系经典判为别教。在经典依据上,智顗主要继承《涅槃经》的解释,如来藏最终开显为"三德秘密藏"。
- 李四龙
- 关键词:如来藏实相《法华经》唯心涅槃
- 天台智者疾病观与佛道交融被引量:1
- 2019年
- 智顗创立天台宗教义,常借治病讲述他的止观禅修体系。《摩诃止观》《次第禅门》和《童蒙止观》讨论治病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智顗的疾病观,反映出当时佛教与道教、印度医学与中国医学交融的历史图景。智顗综合运用印度"四大"和中国"五藏"等术语诠释病相、病因,融会源自佛教、道教和民间方术的各种治病方法,包括汤药、六气治病法、十二息治病法、止心、假想、持咒和忏悔等,形成一个以中医为基础、融合印度佛教医学、兼具宗教与世俗特点的医疗文化系统。他的佛教医学在技术上因循中国传统的"调和"观念,在思想上则以佛教的"观心"为根本。
- 李四龙
- 关键词:佛教医学道教
- 基督禅与佛教自觉被引量:6
- 2010年
- "基督禅"最早出现在耶稣会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既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也不需要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基督徒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梵二会议"积极推动宗教对话的重要成果。禅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可以在东方禅师的帮助下挖掘与发展自己的禅法。其次,这个概念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现代社会的佛教自觉,因此常以宗教对话为沟通手段,积极入世。
- 李四龙
- 关键词:神秘主义宗教对话
- 中国传统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被引量:1
- 2023年
-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是中国宗教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必须准确定位宗教在中国的实际功能,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传统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经典论述与中国宗教工作实践经验、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和依法治理宗教事务三组关系。荀子的“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可以概括中国传统宗教观的“人文立本”特点,儒家主要是将祭祀纳入崇德报功的礼教范畴、教化目的;这种以“文”统“神”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相契合,都是立足人和社会现实来理解宗教。儒家允许民间以信神的方式祭祀,借以推行礼教;当前宗教工作也要以群众工作为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信教群众融入社会主流生活。
- 李四龙
- 关键词:社会教育
- 智顗思想与宗派佛教的兴起
- 李四龙
- 关键词:中国佛教史止观
- 本焕长老看话禅述评
- 2018年
- 本焕长老是中国当代佛门泰斗、禅门尊宿,临济宗第44代传人。自1980年3月,他着手恢复中国大陆的佛教寺院,重振禅宗,以"看话禅"度人,以"普愿禅"利生。本焕的宗风,继承来果、虚云两位近代高僧,以禅净双修的法门,劝人"照顾话头",并以"普贤十大愿"接引众生。
- 李四龙
- 关键词:看话禅
- 智顗“一念心”的解脱论内涵
- 2002年
- 南北朝时期,地论师、摄论师都在“心意识”之外求证“真心”,无法从理论上保证众生解脱成佛的逻辑必然性。智头则认为,解脱成佛不必离开“心意识”。“心意识”也就是他所说的“一念心”,是无明与法性和合的“一念心”。按照《华严经》“唯心偈”,“心”、佛、众生”三法无差,一念心适用于十法界的一切众生:一念心即具十法界,每个法界的一念心都可以呈现十法界。这种彼此的相互涵摄,智头称之为“十界互具”。所以,本文把智头解脱论的特点概括为“互具相即”。“一念三千”是智头所描述的解脱境界,他用三千世间代表一切法,在一念心与一切法之间,既不是一念心生起一切法,也不是一念心含藏一切法。众生在观察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时,应当明白一切众生始终处在“互具相即” 的关系里。
- 李四龙
- 关键词:起信论
- 《大乘义章》与北朝佛教释义学
- 2021年
- 北朝晚期,在东魏、北齐的邺城,佛教义学兴盛,出现了一批以“义章”或“论”为题的解经文献,尤以净影慧远《大乘义章》最著名。“义章”与“义”是同一文体,属于“义”的汇编,是真正的中国文体,就其内容的组织结构而言,则是对印度佛教论义传统的继承,有两种基本形态:通论形态的“义章”,主要是对名相的分类与阐释;释论形态的“义章”,直接表现了当时的解经活动。属于后者的“义章”并不多,渐与“义疏”融为一体.常被统称为“章疏”;“义章”主要是指前者,是北朝晚期佛教释义学的主体部分.通常•借用印度论典的组织结构,以当时传译的唯识思想诠释中国佛教的重要概念。
- 李四龙
- 关键词:北朝慧远
- 汉语佛教哲学的文体和方法
- 2022年
- “佛教哲学”是现代词汇,源于现代西方佛教学术体系,其内涵以知识论、逻辑学、心理学、伦理学和语言哲学为主。在中国佛教史上,“佛教哲学”有其对应的历史名称,“义学”。精于此道的僧人,常被称为“义学僧”“义学沙门”或“义学大德”。他们有相对集中的议题,也有基本类似的讨论方法。这个群体还有一个共性,即大多参与翻译、讲解佛经。而在中唐以后,随着译经高潮的消退,讲经活动的衰微,这个群体在中国佛教史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
- 李四龙
- 关键词:佛教哲学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