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彬

作品数:32 被引量:254H指数:9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4篇学成
  • 14篇化学成分
  • 7篇细胞
  • 7篇化学成分研究
  • 4篇小鼠
  • 4篇伦理
  • 4篇伦理学
  • 4篇伦理学问题
  • 4篇板蓝根
  • 3篇色谱
  • 3篇色谱法
  • 3篇中药
  • 3篇综合征
  • 3篇呼吸综合征
  • 3篇黄酮
  • 3篇急性呼吸
  • 3篇急性呼吸综合...
  • 3篇BALB/C
  • 3篇BALB/C...
  • 3篇病毒

机构

  • 2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2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沈阳药科大学

作者

  • 32篇李彬
  • 17篇董俊兴
  • 7篇陈立
  • 6篇刘士军
  • 5篇陈万生
  • 4篇寇志华
  • 4篇张松乐
  • 4篇党瑞山
  • 4篇温昱
  • 4篇张传森
  • 4篇李建
  • 3篇王东勇
  • 3篇杨海荣
  • 3篇赵光宇
  • 3篇张汉明
  • 3篇田瑛
  • 2篇乔传卓
  • 2篇赵阳
  • 2篇郑水庆
  • 2篇杨根金

传媒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药学学报
  • 3篇药学实践杂志
  • 3篇国际药学研究...
  • 2篇军事医学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中草药
  • 1篇安徽医药
  • 1篇现代中药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0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两个新生物碱被引量:57
2000年
目的 研究四倍体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根的化学成分。 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对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根据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 (IR ,MS ,1HNMR ,13CNMR ,2DNMR)分析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4种生物碱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色胺酮 (I) ,2 ,5 二羟基吲哚 (II) ,2 ,3 二氢 4 羟基 2 氧 吲哚 3 乙腈 (III) ,吲哚 3 乙腈 6 O β D 葡糖苷 (IV)。结论 II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III。
李彬陈万生郑水庆杨根金乔传卓
关键词:化学成分中药生物碱
组织工程化静脉瓣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组织工程技术领域。目前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的研究国外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细胞、支架的选择、细胞种植与黏附、体内过程等许多问题不明确、亟待解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移植体,本发明的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移...
温昱张传森党瑞山李彬
文献传递
BALB/c小鼠滴鼻免疫灭活SARS病毒对全身性免疫的影响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了解灭活SARS病毒滴鼻免疫小鼠对全身性免疫的影响。方法 将 5周龄雌性BALB 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10只 ,免疫组小鼠每只免疫 5 0 μg的灭活病毒悬液 ,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BS。分别在免疫的 8d和 14d处死小鼠 ,分离脾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 ,流式细胞仪观察其淋巴细胞表型 ;间接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抗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结果 第 8天脾脏的CD4 + T细胞的构成比增加 (P =0 .0 2 7)。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在第 8天即开始发生改变 ,在第 14天变化明显 ,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CD4 + ,CD8+ ,CD3+ T细胞构成比和T B比值显著降低 (P <0 .0 5、0 .0 1、0 .0 1、0 .0 1) ,同时CD4 5R B2 2 0 + 细胞 (B细胞 )构成比显著增加 (P =0 .0 0 0 )。但是此时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未能被检测到。结论 在未应用佐剂的情况下 ,小鼠滴鼻接种灭活SARS病毒虽然可以导致诱导机体免疫细胞表型的变化 ,却未能诱导抗体的产生。
寇志华张松乐邢丽李彬赵光宇王东勇杨海荣张强周育森
关键词:小鼠免疫作用滴鼻免疫流式细胞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一个新生物碱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 研究四倍体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对正丁醇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 ,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 (IR ,MS ,1 HNMR ,1 3 CNMR ,2D NMR)分析技术鉴定结构。结果 从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1个生物碱和 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E) 2 [(3′ 吲哚 )腈基亚甲基 ] 3 吲哚酮 (I) ,2 (4 羟基 3 甲氧基 苯基 ) 4 [(4 羟基 3 甲氧基 苯基 ) 甲基 ] 3 羟甲基 四氢呋喃 (II) ,2 甲氧基 4 {四氢 4 [(4 羟基 3 甲氧基 苯基 ) 甲基 ] 3 羟甲基 2 呋喃基 }苯基 1 O β D 葡糖苷 (III)。 结论 I为新化合物 ,II 。
李彬陈万生张汉明张卫东杨根金乔传卓
关键词:四倍体板蓝根
回回蒜子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对中草药回回蒜子(Rannunculus chinensis Bunge)的正丁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出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咖啡酸(2)、tachioside(3)、蛇床子素(4)、蒽醌(5)、大黄素(6)、1,7-二羟基-6-甲氧基-2-甲基蒽醌(7)、β豆甾醇(8)和熊果酸(9)。结论化合物3、4、5、7为首次从回回蒜子中分离得到。[
徐瑞陈立李彬李建董俊兴
关键词: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
偶合法合成几个对称α-二酮
2012年
目的分别以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及己酸乙酯作为起始原料,合成相应的4,5-辛二酮、5,6-癸二酮及6,7-十二二酮。方法以金属钠作催化剂,酯类化合物发生偶合反应,得到中间体,进一步用乙酸铜氧化,最后得到目标产物。结果合成得到了4,5-辛二酮、5,6-癸二酮及6,7-十二二酮。结论合成方法具有可行性,操作简便。
王鹏李彬董俊兴
水烛香蒲叶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对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并鉴定化合物。方法:采用现代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运用光谱方法确定所分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3′-二甲醚-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Ⅰ),异鼠李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Ⅱ),槲皮素-3,3′-二甲醚(Ⅲ),正二十六烷酸(Ⅳ),谷甾醇(Ⅴ),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Ⅰ、Ⅱ、Ⅳ均为首次从水烛香蒲叶中分得。
梁晶晶孙连娜陶朝阳李彬郑水庆陈万生张汉明
关键词:化学成分黄酮
膝关节ACL损伤及重建后本体感觉的实验研究
膝关节的本体感觉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ACL)损伤及重建后其本体感觉的改变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必将对膝关节的治疗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分别制作...
李彬
关键词:本体感受器韧带重建异种移植物LARS人工韧带
文献传递
组织工程化静脉瓣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物组织工程技术领域。目前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的研究国外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如细胞、支架的选择、细胞种植与黏附、体内过程等许多问题不明确、亟待解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移植体,本发明的组织工程化静脉瓣移...
温昱张传森党瑞山李彬
文献传递
杨树花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Ⅱ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杨树花Poprli Flos作为我国传统中药,大量研究发现其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该文旨在对中药杨树花乙酸乙酯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丰富其研究资料,为相关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取毛白杨干燥雄花序30 kg,采用70%乙醇回流提取3次,减压回收溶剂得浸膏,分散于适量水中,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取乙酸乙酯萃取物经硅胶,ODS,LH-20型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并利用ESI-MS,NMR等波谱学技术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鉴定结构为槲皮素(1),花旗松素(2),木犀草素(3),圣草酚(4),杨梅素(5),二氢杨梅素(6),(2S)-5,7-二羟基黄烷酮-7-O-β-D-葡萄糖苷(7),原儿茶酸(8),咖啡酸(9),1,3-二咖啡酰基-2-乙酰基甘油(10),柳皮苷-6'-苯甲酸酯(11),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2,5-7为首次从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8,10,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中药杨树花的综合运用提供了一定的化学依据。
侯勇厉博文张广杰李敏缪潇瑶崔慧敏夏梓铭田瑛刘士军陈立李彬董俊兴
关键词:杨树花化学成分乙酸乙酯部位花旗松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