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福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小麦
  • 2篇DH群体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含量
  • 1篇普通小麦
  • 1篇籽粒
  • 1篇籽粒蛋白
  • 1篇籽粒蛋白质
  • 1篇籽粒蛋白质含...
  • 1篇小麦粒重
  • 1篇小麦籽粒
  • 1篇粒型
  • 1篇粒重
  • 1篇QTL分析
  • 1篇DH
  • 1篇GPC

机构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济源市农业科...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篇田纪春
  • 2篇刘宾
  • 2篇李文福
  • 1篇朱占玲
  • 1篇田宾
  • 1篇彭涛
  • 1篇袁倩倩
  • 1篇谢全刚
  • 1篇韩淑晓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动态QTL定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检测灌浆过程中控制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PC)的条件及非条件QTL,阐明不同时期及不同时段内QTL的表达方式,揭示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分子遗传机理。【方法】以花培3号×豫麦57的168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为材料,于6个不同的环境下种植,在籽粒灌浆的5个时期取样,对小麦GPC进行动态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影响GPC的9个非条件QTL和10个条件QTL。QGpc3A为整个灌浆过程都能表达的非条件QTL,其余条件和非条件QTL只在几个或单独一个时期表达。花后12 d,控制GPC的基因表达活跃,非条件QTL和条件QTL总共能解释表型变异贡献率的42.62%;花后22 d,条件QTL和非条件QTL总共可解释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较低,仅为17.43%,GPC降到"低谷"。QGpc4A-1对GPC前期积累有重要意义,QGpc1D和QGpc4A-2对GPC灌浆中后期积累有重要意义。【结论】GPC呈现出"高-低-高"的变化规律,控制GPC的基因在灌浆过程中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
朱占玲刘宾田宾谢全刚李文福田纪春
关键词:普通小麦DH群体
利用DH和IF_2两个群体进行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的QTL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检测控制小麦粒重、粒型和硬度加性和显性QTL,解释控制这些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方法】以小麦品种花培3号、豫麦57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DH群体和由其构建的包含168个株系的IF2群体为材料,结合含有368个位点的分子遗传图谱,对5个环境的DH群体以及2个环境的IF2群体的千粒重、粒型和硬度数据进行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控制千粒重、粒长、粒径和硬度的35个加性效应和18对上位效应QTL,包括控制千粒重的8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5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长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粒径的10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6对上位性位点,控制硬度的7个加性效应位点以及1对上位性位点。其中,控制粒重的Qtkw6A在DH和IF2群体中都能检测到,而且既有加性效应又有显性效应,加性效应的贡献率在2个群体内分别为9.39%和11.75%,显性效应的贡献率为1.37%。控制粒径的Qgd6A也在DH和IF2群体中检测到,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5.02%和15.03%,而且与控制粒长的Qgl6A为同一基因位点,在DH和IF2群体中对粒长的加性效应贡献率分别为14.96%和15.10%。【结论】小麦的千粒重和粒型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也受上位效应影响。硬度主要受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其它微效基因以及上位性影响。本研究检测到的一些重要QTL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用IF2群体检测到的显性效应QTL及具有显性×加性、加性×显性及显性×显性效应的QTL可为有关性状杂种优势的研究提供参考。
李文福刘宾彭涛袁倩倩韩淑晓田纪春
关键词:小麦DH群体粒重粒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