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浩雄

作品数:11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电子束CT
  • 4篇CT
  • 3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双期扫描
  • 2篇肿瘤
  • 2篇转移瘤
  • 2篇骨转移
  • 2篇骨转移瘤
  • 2篇肝脏
  • 2篇CTA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多排CT
  • 1篇血管病
  • 1篇血性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4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川北医学院
  • 1篇川北医学院附...

作者

  • 10篇李浩雄
  • 5篇沈天真
  • 5篇洪泳
  • 4篇冯晓源
  • 3篇杜勇
  • 3篇姚振威
  • 3篇陈星荣
  • 2篇周茜
  • 2篇祝瑞江
  • 2篇耿道颖
  • 2篇张俊海
  • 2篇唐颖
  • 2篇李琼
  • 2篇熊海芮
  • 2篇陈烨
  • 1篇张晓龙
  • 1篇汤伟军
  • 1篇于晓艳
  • 1篇张军
  • 1篇徐静帆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09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脏电子束CT多层流动扫描模式探讨
2000年
洪泳沈天真赵殿辉李浩雄朱全东何俊
关键词:肝病CT
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定量估价胰腺增强程度被引量:2
1996年
目的:定量估价电子束CT双期扫描胰腺的增强程度。材料和方法:110例可疑胰腺病变者(26~72岁)均行电子束CT检查。其中胰腺癌15例,胰腺炎3例,胰腺外伤2例,正常胰腺90例。应用高压注射器以3.5ml/秒(80ml)和10ml/秒(20ml)速度注射Ultravist100ml,在注射造影剂后18~20秒和55~60秒,应用SVS0.3秒序列扫描胰腺20层,层厚6mm。于动静脉期测量胰腺头、体、尾CT值。结果:在动脉期胰腺增强的CT值为101Hu±8(标准差),静脉期为81Hu±5。其中61例(55%)动脉期较静脉期CT值增高20Hu以上;38例(34%)增高10Hu以上;11例(10%)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结论:胰腺动脉期扫描较静脉期可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可更清楚显示胰腺癌对胰周的浸润,可提高检测胰腺内小病灶的准确性。
杜勇沈天真陈星荣冯晓源洪泳李浩雄
关键词:胰腺肿瘤电子束CT双期扫描
电子束CT流动检查评价原发性肝癌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应用电子束CT(EBCT)流动扫描研究原发性肝癌的时间 密度曲线特点与肿瘤血供和病理的对应关系 ,以期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方法  3 1例肝脏肿块者均行EBCT流动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 80~ 10 0ml,速度为 6~ 8ml/s,病灶区扫描 6层 ,每层扫描 13次 ,需时 12 0秒。画出时间 密度曲线及测量各参数值。结果  3 1例肝癌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强。小于 5cm的肝癌与大于 5cm肝癌和弥漫型肝癌其增强类型和程度不同 (P <0 0 1) ,增强的肿瘤实质其时间 密度曲线均呈速升速降型 ,但其平均高峰CT值和升高的CT值不同 (P <0 0 1)。结论 原发性肝癌在流动扫描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不同的时间 密度曲线代表肿瘤内不同的病理基础和血供特点 ,EBCT流动扫描可提高诊断肝癌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杜勇沈天真陈星荣冯小源洪泳李浩雄
关键词:肝癌肝细胞癌CT
离体猪肺的气管、支气管树遮盖表面显示法三维重建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CT扫描层厚和间隔对三维重建的影响。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10具离体新鲜猪肺标本。每一对象均接受层厚/间隔分别为3mm/3mm、3mm/1.5mm和1.5mm/1.5mm三种组合的EBCT扫描。扫描条件 :130kV/630mA ,扫描方式 :连续容积扫描(CVS)。其横断面图像转入Insight工作站(accuimagediagnosticcorporation,USA)进行三维重建 ,重建方式为遮盖表面显示法(SSD)。重建阈值为 -500Hu~ -300Hu。结果 :(1)新鲜离体猪肺标本气管和支气管的一、二级分支的三维测量与解剖测量相符合。(2)3mm/3mm、1.5mm/1.5mm和3mm/1.5mm三组扫描参数的猪肺气管、支气管一级分支的三维重建评分结果间无显著差异 ;对于二级支气管分支(3.67mm左右管径)的三维重建 ,3mm/1.5mm组的评分高于1.5mm/1.5mm组 ,有统计学意义 ;1.5mm/1.5mm组高于3mm/3mm组 ,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降低层厚或重叠扫描进行的三维重建可更好地显示较细的支气管 。
姚振威沈天真李浩雄洪泳朱全东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CT三维重建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缓解骨转移瘤疼痛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治疗系统(MR-guidedFocusedUltrasoundSurgery,MRgFUS)缓解骨转移疼痛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熊海芮周茜张俊海李浩雄陈烨李琼唐颖姚振威冯晓源
关键词:MRGFUS骨转移瘤疼痛缓解安全性
MR引导下聚焦超声术缓解骨转移瘤疼痛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MR引导下聚焦超声术(MRgFUS)缓解骨转移瘤疼痛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14例骨转移瘤患者,行病变部位的MRgFUS治疗。术后对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和标准简明疼痛量表问题调查(BPI-QOL)评分,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的卡氏功能状态量表评分(KPS)。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数据)或Wilconxon配对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比较术后和术前疗效评分的差异。结果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术后退出试验观察,对1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疗效。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NRS评分分别为6.50(4.00)、5.00(5.25)、2.50(5.00)、2.50(4.75)、2.00(6.00)分[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的NR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773、-2.740、-2.769、-2.675,P均〈0.05)。9例的NRS下降≥2分,止痛有效。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的BPI-QOL评分分别为(42.42±8.27)、(30.67±12.29)、(29.17±15.38)、(29.92±17.67)和(35.67±19.28)分,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的BPI-QOL评分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31、2.820、2.453,P均〈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的BPI-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6,P〉0.05)。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的KPS评分分别为80(28)、80(20)、65(45)分,术后1周与术前的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42,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的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4,P〈0.05)。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MRgFUS缓解骨转移疼痛近期疗效好,安全性较高。
熊海芮周茜张俊海李浩雄陈烨李琼唐颖姚振威冯晓源
关键词:骨肿瘤肿瘤转移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
不同千伏设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千伏设置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联合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2组。A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00kV;B组35例扫描的千伏设为120kV。扫描后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重建,以九位法来显示动脉的位置。对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6±0.36和2.8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的图像质量,颈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图像质量得到明显改善。B组的平均辐射剂量高于A组。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千伏可以获得满意的CTA图像质量。
张军耿道颖张晓龙祝瑞江李浩雄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动脉
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定量评估肝脏增强程度
1998年
应用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定量评估造影剂注射速度和注射方式与肝脏增强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73例可疑肝脏病变者(27~86岁)分为两个实验组,均行电子束CT双期扫描。实验一(三组)应用单相注射和双相注射,实验二(四组)应用不同注射速度和不同延迟扫描时间。两组均行平扫和动静脉期扫描,测量各参数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相注射和双相注射时,肝脏增强的各参数值不同;注射速度和延迟扫描时间不同,肝脏增强的各参数值亦不同。平衡期出现的时间与注射方式、注射速度和延迟扫描时间有关。结论:在肝脏双期CT扫描时,恰当的注射方式、注射速度和延迟扫描时间可增加病灶与肝脏实质间的密度差,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测率。
杜勇沈天真陈星荣陈星荣洪泳冯晓源
关键词:电子束CT双期扫描肝脏CT
64层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斑块检查的临床价值探讨
2009年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斑块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8月我院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A资料。结果共发现377个斑块,其中斑块钙化率63.40%;颈动脉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27.85%)、颈动脉分叉部(39.78%)及颈内动脉(21.48%)。轻度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斑块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岁与≥70岁组间斑块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颈总动脉发生斑块的类型与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闭塞与临床症状正相关(B=1.080,P〈0.05),而钙化性斑块与临床症状负相关(B=-0.688,P〈0.05)。结论64层CTA不仅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还可定量测量血管狭窄;联合评价斑块类型、狭窄程度及发生的血管节段可对临床脑血管事件作出预测。
于晓艳汤伟军祝瑞江李浩雄耿道颖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体层摄影扫描仪
多排CT冠状动脉CTA成像技术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和探讨16排CT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图像采集方式和技术参数,提高冠脉CTA的成像质量。材料和方法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的患者40名,分为性别、年龄分布相近的A、B两组。扫描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 16排螺旋CT,造影剂采用Omnipaque(300mgI/ml,GE Health)。A、B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方式,A组:层厚选定为0.625mm,重建算法选择[Burst]或[BurstPlus],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关闭,造影剂采用80ml以2.8ml/s的速率团注,常规重建;B组:层厚选定为1.25mm,重建算法选择〔Segment〕,门控〔Heart Rate Override〕选择开启,对比剂采用100ml以4ml/s的速率团注,采用常规重建和间隔为0.625mm的重叠重建。原始图像通过3D表面重建及血管树重建,由专业医师对CTA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通过t检验来比较A、B两组的不同采集和重建方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采用B组扫描参数的CTA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在有无阶梯状伪影、血管分支的显示限度上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在不影响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层厚的提高使扫描速度明显提高,有利于搏动性器官心脏的成像;对比剂大剂量的高速团注,可使冠脉更好地充盈,显示末梢;重叠重建后冠脉的CTA图像更易产生阶梯状伪影,因此不宜采用。结论16排CT心脏冠脉扫描时,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之间的平衡对最终的CTA图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采用合适的参数和重建方式才能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钱建国李浩雄徐静帆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