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珍

作品数:92 被引量:28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1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7篇细胞
  • 22篇血管
  • 20篇心肌
  • 19篇微血管
  • 13篇微循环
  • 12篇内皮
  • 10篇血管内皮
  • 10篇血压
  • 10篇微血管内皮
  • 9篇心肌细胞
  • 9篇肌细胞
  • 8篇应激
  • 8篇缺血
  • 8篇细胞损伤
  • 8篇灌注
  • 7篇蛋白
  • 7篇凋亡
  • 7篇内皮细胞
  • 6篇内质网
  • 6篇内质网应激

机构

  • 79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空军总医院
  • 3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9篇李玉珍
  • 48篇刘秀华
  • 22篇宋丹丹
  • 17篇王晓礽
  • 11篇徐菲菲
  • 10篇刘凤英
  • 10篇陶天琪
  • 9篇刘蜜
  • 9篇郭渝成
  • 8篇刘育英
  • 7篇田牛
  • 6篇胡金麟
  • 6篇王琛
  • 6篇蔡莉蓉
  • 5篇姚树桐
  • 5篇宋欣
  • 5篇武旭东
  • 5篇何涛
  • 4篇常小飞
  • 4篇张振英

传媒

  • 11篇微循环学杂志
  • 7篇中国病理生理...
  • 4篇军医进修学院...
  • 4篇生物物理学报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全军微血管病...
  • 3篇中国微循环学...
  • 2篇中国微循环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2篇第十二届中华...
  • 2篇第九次全国中...
  • 2篇第十次全国中...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1
  • 6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17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危险分层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方法:11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n=7)、中危组(n=28)、高危组(n=34)和极高危组(n=46),以同期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和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甲襞微血管视野清晰度、管袢长度、管袢数、畸形管袢数、交叉管袢数、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袢顶直径、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白细胞数、白微栓、袢周渗出、出血、甲襞微血管乳头及乳头下静脉丛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低危组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到极高危组甲襞微循环渐次出现明显的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的变化,且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上主要表现为:视野清晰度变差、微循环管袢数减少、畸形管袢数占比增加、输入支管径变细;流态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增多;在袢周状态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袢周渗出增多。且有高血压危险分层越高,上述改变越严重的趋势。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与危险分层相关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甲襞微循环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评估、治疗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何涛陶天琪李玉珍宋丹丹徐菲菲王晓礽郭渝成刘秀华
关键词:甲襞微循环高血压病
缺血(氧)细胞保护的机制与防治研究
刘秀华陈宜鸿李玉珍武旭东徐菲菲张振英孙胜祝晓梅刘凤英
缺血(氧)引起组织细胞坏死与凋亡,直接影响相应组织器官功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阐明延缓细胞损伤(细胞保护)的机制将为提高缺血(氧)疾病救治和器官移植成功率提供新的思路。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是迄今最强的内源性细胞...
关键词:
关键词:器官移植细胞保护作用
外源性钙网蛋白经FAK-F-actin通路减轻微波致急性微血管损伤
目的:当今社会微波的广泛应用及其生物效应引起医学关注,课题组前期证实遍布全身的微血管是微波损伤的重要靶点和影响脏器损伤、修复及预后的重要原因,本工作旨在探讨外源性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对微波所致急性...
徐菲菲刘秀华李玉珍宋丹丹刘蜜陶天琪李冬
串珠素表达下调参与低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07年
低氧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但是其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串珠素在调节内皮细胞增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串珠素是否参与低氧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将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低氧或常氧状态下培养12 h后,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串珠素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低氧可以明显抑制串珠素mRNA的表达,与常氧状态下串珠素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此同时,低氧状态下或用串珠素抗体中和内源性串珠素,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反应明显降低,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表达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1/2)活性明显下降。结果提示,串珠素表达下调可能通过抑制FAK介导的ERK1/2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低氧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李玉珍刘秀华蔡莉蓉
关键词:低氧内皮细胞串珠素
汶川地震救援者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
2015年
目的:观察汶川地震救援者任务完成后2年时球结膜微循环变化。方法:随机选取84例汶川抗震救灾男战士为救灾组,以20例同一部队,年龄、性别匹配,未参与抗震救灾的健康男战士为对照组,采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和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平行检测两组球结膜微血管形态、数目和管径、微循环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的变化,并比较其统计学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救灾组微血管管袢数目减少(6.10±1.17条/mm2 vs 5.14±1.00条/mm2,P<0.01)、粗细不均增多(1.10±0.91条/mm2 vs 2.00±0.81条/mm2,P<0.01)、细静脉和细动脉管径变细(25.20±3.05μm vs 23.39±3.05μm,9.50±1.15μm vs 8.33±1.43μm,P<0.05);球结膜微血管囊状扩张明显增多(5.00%vs 39.29%,P<0.01),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536.60±51.28μm/s vs500.23±55.05μm/s,P<0.01),红细胞聚集明显(20.00%vs 45.24%,P<0.05)。而微血管瘤、缺血区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救灾组虽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震救援战士完成任务后两年仍存在不同程度微循环损害。
宋丹丹李玉珍郭渝成刘秀华
关键词:抗震救灾战士球结膜微循环
糖尿病大鼠血-视神经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2007年
赵军平李玉珍刘式威张卯年
关键词:糖尿病大鼠视神经通透性伊文思蓝学者
剪切力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被引量:6
1998年
利用自行研制的细胞流动小室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剪切力作用下细胞骨架蛋白的结构改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剪切力作用下,细胞形态学发生明显改变,细胞间隙增大、皱缩、脱落,细胞骨架蛋白的结构也有类似的变化,骨架蛋白沿流动方向重新排列,微丝中F-Actin的数量增加、变粗。这些改变的直接后果是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增加。该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剪切力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胡金麟李玉珍宋欣
关键词:剪切力细胞骨架内皮细胞微血管
主要常见病甲襞微循环改变重复性的研究被引量:3
1998年
在目前不能直接观测病人内部器官微循环改变的条件下,应用模糊聚类的理论和方法,对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的甲襞微循环改变进行聚类,同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结果,提出了主要常见病有意义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群。在改变群中任意提出3、4、5、6、7、8项改变指标,形成改变组合,一种组合重复出现二次以上的重复率,随组合改变指标数的增多而减少(70.36%~4.36%)。将改变群分成重要指标和参考指标二类,从每类中提出三项形成组合,重复率仅为0.34%。说明组合方式的影响十分巨大。经过反复探索、大量实践,有可能找出对疾病的符合率较高、漏诊率较低、误诊率较小的最佳组合方式。
田牛胡金麟刘育英刘凤英郑世荣李玉珍赵秀梅
关键词:甲襞微循环发病学常见病
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的淋巴细胞mAch受体的氧应激损伤被引量:3
1998年
目的和方法:将羊外周血淋巴细胞mRNA注入非州爪蟾卵母细胞胞浆内,借助卵母细胞的翻译系统,表达淋巴细胞的M型Ach受体(mAchR)并移植到卵母细胞膜上。电位箝位法检测受体电流,观察氧应激对电流的影响。电生理实验前,将注射mRNA后的卵母细胞暴露于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或FeSO4-H2O2自由基反应系统,用电压箝位记录系统观察自由基对表达受体电流的作用。结果:随着自由基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表达的mAchR电流幅度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或过氧化氢酶(CAT)可分别对抗O-·2和·OH造成的电流下降。结论:自由基对表达的mAchR电流的损伤作用存在量效和时效关系,SOD和CAT能分别有效地消除O-·2、·OH。
李玉珍李文彬崔旭张炳烈张京立倪彬
关键词:淋巴细胞爪蟾卵母细胞
健康国人皮肤温度、血流灌注量及局部加热效应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检测分析健康国人手部、面部、腰部、胫前区皮肤温度和加热前后微血管血流灌注量。方法:被行手部检查者共74例(年龄30~79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29)和女性组(n=45),按年龄分为30~40岁组(n=20),41~50岁组(n=20),51~60岁组(n=20),≥61岁组(n=14)。被行面部、腰部和胫前区检查者共15例(年龄30~48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7)和女性组(n=8)。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查以上各组不同部位皮肤基础温度、基础血流灌注量以及局部加热至44℃时的血流灌注量及与基础血流灌注量的比值。结果:健康国人男性和女性比较,其手部、面部、腰部和胫前区基础皮温、基础血流灌注量、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手部基础皮温和基础血流灌注量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但30~40岁组和41~50岁组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明显高于51~60岁组和≥61岁组(P<0.05)。31~48岁健康国人手、面、腰部及胫前区皮肤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手部与面部比较、腰部与胫前区比较的基础血流灌注量、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部和面部的基础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腰部及胫前区,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腰部和胫前区(P均<0.05)。结论:性别对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影响;随着年龄增加,微血管热效应明显降低,血流储备能力也下降。
宋丹丹李玉珍郭渝成刘秀华
关键词:健康人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皮肤温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