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舢

作品数:31 被引量:746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7篇花岗岩
  • 14篇造山带
  • 12篇山带
  • 10篇锆石
  • 9篇岩浆
  • 8篇中亚造山带
  • 6篇同位素
  • 6篇中生代
  • 5篇年代学
  • 5篇构造环境
  • 4篇岩浆演化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地质
  • 3篇早中生代
  • 3篇锆石年代学
  • 3篇南缘
  • 3篇后造山
  • 3篇北山造山带
  • 2篇软碰撞

机构

  • 31篇中国地质科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青海省地质调...
  • 1篇北京离子探针...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31篇李舢
  • 21篇王涛
  • 16篇童英
  • 10篇郭磊
  • 10篇张建军
  • 9篇洪大卫
  • 9篇张磊
  • 8篇王晓霞
  • 5篇史兴俊
  • 4篇任纪舜
  • 4篇黄河
  • 4篇杨奇荻
  • 3篇韩宝福
  • 3篇王彦斌
  • 3篇毛建仁
  • 3篇张洪瑞
  • 3篇牛宝贵
  • 2篇张成立
  • 2篇谢才富
  • 2篇李伍平

传媒

  • 6篇岩石学报
  • 4篇地球学报
  • 3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地球科学
  • 1篇2010年全...
  • 1篇2012年全...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组合、岩浆时空演变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被引量:152
2009年
对北秦岭2个最大的S,I型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年代学和相关地球化学研究.漂池S型花岗岩锆石SIMS年龄为(495±6)Ma,εNd(t)=-8.2~-8.8,锆石εHf(t)=-6~-39.灰池子I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SIMS年龄分别为(421±27)和(434±7)Ma,εNd(t)=-0.9~0.9,锆石εHf(t)=-11~8.4.结合收集的28个锆石年代学资料的统计,将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浆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05~470Ma)主要发育于北秦岭东段,具有I型弧岩浆的特点,伴生有漂池等S型花岗岩.它们与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时空关系密切,揭示了完整的陆缘俯冲造山作用.第二阶段(450~422Ma)广布全区,以灰池子岩体为代表的I型花岗岩为主,解释为有地幔物质混入的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块体碰撞过程及略后的抬升环境;第三阶段(415~400Ma)仅发育于北秦岭中段,以I型花岗岩为主,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北秦岭古生代花岗岩带的时空演变揭示,秦岭古生代俯冲碰状造山作用具有长期连续性、阶段性的特点;俯冲首先从北秦岭东段开始起动,早于祁连-柴达木北缘、大别山北麓,说明中国中央造山系古生代俯冲增生直到碰撞具有多块体、不等时的拼合特点.
王涛王晓霞田伟张成立李伍平李舢
关键词:锆石年代学秦岭造山带
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成因演变及构造意义被引量:134
2011年
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发育于秦岭北部的华北地块南缘和北秦岭,南秦岭仅有零星出露。本文报道了3个晚中生代大岩体的年代学和其中2个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收集了发表的相关资料,对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初步总结。华北地块南缘蓝田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133±1Ma,εNd(t)=-11.8~-18.3,锆石εHf(t)=-37.7~-5.7。北秦岭构造带中牧护关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150±1Ma,εNd(t)=-7.6~-11.4,锆石εHf(t)=-7.3~-17.4;蟒岭花岗岩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149±2Ma。依据收集到的26个锆石U-Pb和3个黑云母Ar-Ar年代学资料,秦岭晚中生代花岗岩浆的演化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60~130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I-型花岗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华北地块南缘和北秦岭,在南秦岭仅零星分布;第二阶段为120~100Ma(早白垩世中晚期),以I-A过渡型和A-型花岗岩为主,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块南缘的东部和北秦岭,出露面积比第一阶段小。第一阶段(160~130Ma)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年轻幔源组分的参与,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构造环境。第二阶段(120~100Ma)花岗岩的形成除了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外,有更多的年轻幔源组分加入,发育于陆内伸展环境。花岗岩的同位素特征显示,从华北地块南缘到南秦岭,底基物质中年轻组分有增加的趋势,花岗岩的物源受深部地壳物质组成特征的控制。
王晓霞王涛齐秋菊李舢
关键词:锆石年代学
Terminal magmatic activities along the Solonker suture zone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New insights from the end-Permian magmatic record
李舢
文献传递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花岗质岩浆演化对增生-碰撞过程的制约被引量:11
2021年
全球许多造山带都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增生和碰撞造山阶段,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中亚造山带是如何从俯冲增生演化到碰撞拼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文章报道了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二叠纪-三叠纪花岗岩新的锆石U-Pb年龄(266~235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系统梳理了区域内已有资料,从岩浆性质随时间演化的角度,厘定出该地区从早二叠世俯冲到晚二叠世(软)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特征.从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花岗岩类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逐渐从正值演化到出现负值(ε_(Nd)(t)值:2.4~-19.5;εHf(t)值:11.6~-33.7),表明从增生演化到碰撞阶段,岩浆源区的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结合区域资料,进一步确认了中亚造山带演化到晚期发生(软)碰撞的岩浆标志为仅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来源的中-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高Sr/Y花岗岩类.同时,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自西向东,增生-碰撞转换时期的花岗质岩浆活动的峰期年龄分别为约264和251Ma,也反映了古亚洲洋自西向东"剪刀"状闭合的过程.综合前人研究,将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至三叠纪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构造演化过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早二叠世(约285Ma前):古亚洲洋双向俯冲,新生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2)中二叠世到中三叠世(约285~235Ma):俯冲增生到碰撞拼合的构造-岩浆转换阶段,由于造山带挤压汇聚导致板片断离而引发岩浆物源从年轻地壳向古老地壳转变;(3)晚三叠世(约235Ma后),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和碱性岩浆作用发育阶段.
吴迪迪李舢David CHEW刘铁翊郭东海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构造-岩浆演化软碰撞
东北亚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时空演化:多重板块构造体制范围及叠合的鉴别证据被引量:8
2022年
东北亚大地构造发展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的俯冲-碰撞作用。如何鉴别和厘定这三种构造体制的时空影响范围和叠合过程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巨型岩浆岩带的建库编图,揭示了该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迁移规律;据此,探讨和厘定了这三大板块构造体制的时空分布范围和构造叠合过程。二叠纪到三叠纪早期间,古亚洲洋体制经历了俯冲到碰撞,主要作用于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期间,鄂霍茨克洋主要为陆缘环境,影响范围限于中北部蒙古—外贝加尔一带,并在侏罗纪逐渐向蒙古—鄂霍茨克主缝合带迁移,到白垩纪,其造山带伸展垮塌阶段,影响范围增大,远程效应波及阿拉善—华北北缘—大兴安岭一带,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古太平洋构造体制主要发育于三叠纪—侏罗纪时期,其平板俯冲影响范围抵达大兴安岭—太行山,在白垩纪,俯冲板片后撤,影响范围迁移至东亚大陆最东缘。这些作用叠加于古亚洲洋体制产物之上;并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体制同时叠合于大兴安岭一带。
王涛张建军张建军童英李舢张晓伟童英张磊郭磊
关键词:东北亚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被引量:29
2017年
花岗岩(广义)是地球有别于其它星球及地球上大陆地壳有别于大洋地壳的物质标志,是大陆上分布最广的岩石之一。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花岗岩大地构造的内涵、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花岗岩大地构造将花岗岩视为一种构造标志体、地质体,是从花岗岩角度,探索解决大地构造问题,其研究内容可概括为物理特性(构造)、物质组成(岩石地化)和年代学三大方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巨量花岗岩浆侵位的物理特性变化及其构造意义,包括岩浆上升迁移、汇聚定位及岩体(带)形成/构建过程;(2)花岗岩体变形改造及其构造意义;(3)花岗岩物源与大陆生长及深部结构,以新老物质组成,划分造山带类型;(4)巨型花岗岩带发育过程与大陆聚散,探索超大陆和中小板块聚散的岩浆响应。花岗岩大地构造丰富了大地构造研究内容,也有助深化花岗岩体(带)形成、发育过程和构造背景的认识。它的提出是当今地球科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必要。
王涛王晓霞郭磊张磊童英李舢黄河张建军
关键词:花岗岩热动力学
北山造山带及邻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环境
@@近来在中亚造山系的西部、中部、东部都陆续识别出一些早中生代花岗岩,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系南缘,其西邻东天山东接阿拉普,是研究中亚造山系的关键地区。通过锆石U-Pb年龄,我们在北山地区识别出四个早中生代花岗岩体花牛山...
李舢王涛童英
关键词:北山造山带时空分布特征构造环境
文献传递
中亚造山系花岗岩时空演化框架及大地构造意义
<正>引言中亚造山系Central Asian Orogenic Systems(CAOS)(Yin et al.,2007),即中亚造山带(CAOB)(Jahn et al.,2000a)是西伯利亚克拉通与华北-塔里木...
王涛童英张磊郭磊李舢张建军黄河史兴俊杨奇荻洪大卫
文献传递
阿尔泰造山带花岗岩时空演变、构造环境及地壳生长意义——以中国阿尔泰为例被引量:157
2010年
阿尔泰造山带横跨中、俄、哈、蒙四国边界,是中亚造山带主要组成部分,发育大量的花岗岩等侵入体。本文研究总结这些岩体的时空演变、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并探讨其增生造山和地壳生长意义。依据锆石年龄,这些岩体可大致分为早中古生代的470~440Ma(中晚奥陶世)和425~360Ma(晚志留世—晚泥盆世)、晚古生代的355~318Ma(早石炭世)和290~270Ma(早二叠世)以及早中生代245~190Ma(中晚三叠世—早侏罗世)3个阶段5个期次,其中425~360Ma花岗岩可进一步细分为425~390Ma和380~360Ma两个峰期。早中古生代(470~360Ma)花岗岩体分布广泛,主要为钙碱性I型,多具不同程度变形,其中470~440Ma岩体变形极强(片麻岩体)。它们为同造山俯冲增生产物,形成于活动陆缘俯冲(470~440Ma)、继续俯冲弧后盆地伸展(420~390Ma)到聚合碰撞(380~360Ma)的过程中。早石炭世岩体发育于造山带南部,为不变形圆形状或不规则状,具典型碱性花岗岩特征,为晚(后)造山产物。早二叠世岩体主要发育于阿尔泰造山带南部,少量分布于造山带内部,多为圆形,不变形,少量变形岩体集中在额尔齐斯构造带内,成因类型以I、A型为特点,伴生有大量基性岩脉(体),显示为后造山底侵伸展环境。早中生代岩体为不变形圆形或不规则状,具有高分异I型和S型花岗岩特征,伴有稀有金属矿产,具有板内环境特点。花岗岩体同位素填图显示,阿尔泰中部块体岩体具有较低的εNd(t)值和老的Nd同位素模式年龄(1~1.3Ga),暗示存在古老地壳基底;由北向南εNd(t)值增高,模式年龄变年轻,显示陆壳向南生长,其中水平和垂向生长率分别为18%~28%和7%~8%。中生代时期阿尔泰造山带保留水平增生结构,没有发生大规模构造块体垂向叠覆。阿尔泰造山带经历了古陆缘构造演化,奥陶纪—志留纪陆缘俯冲,泥盆纪陆弧及陆缘边缘裂解、弧后盆地形成
王涛童英李舢张建军史兴俊李锦轶韩宝福洪大卫
关键词:花岗岩锆石年代学同位素中亚造山带
中亚造山系中南段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环境被引量:35
2010年
依据锆石U-Pb年龄,中亚造山系中南段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大致可以划分出早中三叠世(251~227Ma)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226~195Ma)两个阶段。早中三叠世花岗岩类,主要分布于东天山造山带中东部、北山造山带中北部、中蒙古地块、阿尔泰造山带西段及内蒙古-吉林造山带中西部地区,多沿板块缝合带及附近展布,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或弱碱性花岗岩的特点,I型、S型和A型或I-A型花岗岩均有出露,且同期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岩少见。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类,较广泛分布于全区各造山带,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碱性花岗岩的特点,大都为A型和I-A型花岗岩,部分具有高分异Ⅰ型花岗岩的特点,且同期的超镁铁质-镁铁质岩较发育。早期花岗岩类的稀土元素总量(ΣREE)高于晚期,但晚期较早期具显著负铕异常,晚期花岗岩Ba、Nb、Sr、P和Ti的亏损程度较早期更明显一些。花岗岩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华北北缘具有非常低的εNd(t)值(-19.6~-5.4)和老的tDM值(1.23~2.09Ga),以古老陆壳为其主要源区;北蒙古-西外贝加尔造山带和内蒙古-吉林造山带主体以年轻物源为主;中蒙古地块、阿尔泰造山带、东天山造山带和北山造山带在以古老微陆块为花岗岩源区的构造背景下,有部分年轻幔源组分的贡献,总体显示出早期以壳源和幔源的双源为特点,晚期以幔源为主,从早期到晚期有年轻幔源组分递增的趋势。大量新生地壳主要分布在鄂霍茨克带及其邻区,但在一些老的微陆块上,后造山或后碰撞阶段也有较多年轻幔源岩浆的底侵而导致地壳垂向生长。早中三叠世花岗岩类在中亚造山系西部地区为后造山构造背景,东部地区为同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类为后造山或非造山或板内伸展构造背景。
李舢王涛童英
关键词:花岗岩锆石年龄同位素特征构造环境早中生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