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厅博士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变异型IkBα抑制胶质瘤中Epo、EpoR的表达及肿瘤生长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变异型IkBα(IkBαM)基因对人类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其受体(EpoR)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与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建立稳定表达IkBαM的人类GBM细胞株并制作裸鼠皮下异位移植瘤生长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肿瘤组织中Epo、EpoR和FactorⅧ的表达,同时分析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以及运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凋亡率。结果各组肿瘤组织中,Epo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54.8±12.4)%(G36A组)、(65.7±15.6)%(G36△—W组)、(6.1±10.1)%(G36△—M组)和(68.3±11.4)%(G36△—P组);Epo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6±16.4)%(G36A组)、(37.3±13.9)%((G365△W组)、(2.5±17.5)%(G36△—M组)和(37.2±14.4)%(G36△-P组)。Epo和EpoR在G36△—M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他三组,而在后三组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31±1.85)%(G36△组)、(8.06±2.08)%(G36△—W组)、(28.35±3.26)%(G36A-M组)及(7.40±2.35)%(G36△—P组),G36△—M组中的肿瘤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而G36△—M组中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结论IkBαM基因可显著降低人类恶性胶质瘤中Epo和EpoR的表达,进而减弱肿瘤细胞的促血管新生的能力,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
- 吴建梁于利洁扈玉华李琛牛建星张金梁李轩
- 关键词:胶质瘤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流式细胞术
- 创伤性脑梗死的诊治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的分类、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T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TCI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18例,无明显变化4例,恶化8例,死亡6例。结论儿童及中年人TCI发病率较高,单纯性TCI和复合性TCI的病因不完全相同,治疗原则也不同。动态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颅脑CT检查为首选。早期发现及合理的治疗是决定TCI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经药物、高压氧、理疗等综合治疗,本病患者大多数预后良好。
- 张金梁史学芳吴建梁范振增李轩杨建凯张超
- 关键词:创伤性脑梗死
- 三叉神经鞘瘤25例诊治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不同手术方式对肿瘤全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其中颅中窝型5例,采取颧弓-翼点入路和颞底-硬膜外入路;后颅窝型5例,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骑跨型15例,采取颞底-天幕和幕上下联合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复发1例。结论三叉神经鞘瘤的诊断以CT、MRI为主要依据,显微手术切除为最佳治疗方法,恰当的手术入路是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前提。
- 吴建梁范振增张更申史学芳李轩张超
- 关键词:三叉神经神经鞘瘤外科手术
-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葡萄糖转运蛋白-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
- 2009年
- 目的通过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cosetransporter-3,GLUT-3)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探索其与胶质瘤病理级别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在病理条件下的表达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不同级别胶质瘤标本中HIF-1α与GLUT-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HIF-1α在正常脑组织和Ⅱ~Ⅳ级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52.6%、83.3%、100.0%;同样,GLUT-3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36.8%、77.8%、100.0%,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与GLUT-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HIF-1α与GLUT-3蛋白表达均上调,并且两者间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 吴建梁扈玉华徐鑫牛建星李轩范振增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缺氧单糖转运蛋白质类糖酵解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微血管及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皮层微血管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和手术组,采用改良血管内穿刺法制作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物模型,通过透射电子屁微镜观察不同时间点各组脑组织皮层微血管及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h即可观察到皮层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出现轻度水肿,其后水肿逐渐加重,并出现线粒体的嵴膜融合、消失,粗面内质网脱颗粒,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核固缩,甚至部分微血管闭塞;血血后48h损伤达到高峰,神经元坏死增多,部分呈裸核改变;随后水肿逐渐减退,于7d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皮层微面管及神经元存在明显的病理性损伤与修复过程,及早保护血管内皮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改善微循环功能,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吴建梁尹凤任史学芳扈玉华李鹏李琛李轩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微血管神经元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