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英
- 作品数:13 被引量:90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氢吗啡酮微创给药泵临床应用及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7年
- 2013年在中国新上市的氢吗啡酮是一种作用强于吗啡的阿片类镇痛药,可用于中至重度疼痛。微创给药包括持续输注及自控镇痛(PCA),并且其中PCA具有起效快、可及时控制爆发痛、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急、慢性疼痛和癌性疼痛的治疗。但是,随之也带来一些涉及用药安全的思考,如药物配伍后注药泵内药物的稳定性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将近几年氢吗啡酮在不同镇痛泵中的临床应用以及稳定性(外观、p H值和浓度的变化情况)等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合理应用氢吗啡酮提供依据。
- 梁平史学莲候娟李芮琳宛春甫杜丽英刘明峰刘江
- 关键词:氢吗啡酮微创自控镇痛自控镇痛泵稳定性
- LC-MS/MS研究不同给药途径苦参碱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考察不同给药途径苦参碱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2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单剂量腹腔和尾静脉注射15 mg·kg^(-1)的苦参碱注射液。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0.033、0.083、0.167、0.333、0.5、0.75、1、2、3、4、6、8、12 h分别采集静脉血0.3~0.4 m L。采用LC-MS/MS测定血浆样品中苦参碱的血药浓度,并计算主要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单剂量腹腔和尾静脉注射15 mg·kg^(-1)的苦参碱注射液后AUC0^(-1)2分别为(10 166±2 426)和(12 217±2 968)ng·m L^(-1)·h;AUC0-∞分别为(10 230±2 432)和(12 300±3 031)ng·m L^(-1)·h;MRT0^(-1)2分别为(1.91±0.41)和(2.14±0.54)h,MRT0-∞分别为(2.01±0.41)和(2.26±0.64)h;t1/2分别为(2.26±0.89)和(2.60±1.25)h,Vd分别为(4 998±2 010)和(6 175±2 540)m L;CL分别为(1 531±315.0)和(1 727±475.6)m L·h^(-1)·kg^(-1);ρmax分别为(5 246±1 187)和(8 503±1 101)ng·m L^(-1)。腹腔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83.21%。结论比较腹腔和尾静脉注射2种给药途径时苦参碱的药动学参数,AUC、MRT、t1/2和CL均无统计学差异,ρmax和Vd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 冯晓杰王明霞冯章英张师王冠琪杜丽英
- 关键词:苦参碱注射液LC-MS/MS血浆药物浓度药动学给药途径
-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比较苦参碱注射剂腹腔注射大鼠的药动学一致性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苦参碱浓度的LC-MS/MS测定法,研究苦参碱注射液、注射用苦参碱和苦参碱氯化钠注射液腹腔注射的体内药动学一致性。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苦参碱注射液组、注射用苦参碱组,苦参碱氯化钠注射液组,每组10只,分别单剂量(15 mg·m L-1)腹腔给药3个厂家苦参碱注射剂后,不同时间点眼内眦取血,LC-MS/MS法测定苦参碱血浆药物浓度,采用DAS 3.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以药动学参数为评价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一致性比较分析。结果:腹腔注射15 mg·kg-1的苦参碱注射液、注射用苦参碱和苦参碱氯化钠注射液后AUC(0-t)分别为(10 166±2 426),(12 064±3 854)ng·m L-1和(9 963±3 159)ng·m L-1·h;AUC(0-∞)分别为(10 230±2 432),(12 158±3 910)ng·m L-1·h和(10 037±3 631)ng·m L-1·h;MRT(0-t)分别为(1.91±0.41),(2.16±0.56)h和(2.15±0.45)h;MRT(0-∞)分别为(2.01±0.41),(2.26±0.5870)h和(2.37±0.68)h;t1/2分别为(2.26±0.89),(2.05±0.75)h和(2.63±2.44)h;Vd分别为(4.90±2.10),(4.82±1.32)L和(6.52±1.10)L;CL分别为(1.53±0.32),(1.35±0.42)L·h-1·kg-1和(1.63±0.41)L·h-1·kg-1;Cmax分别为(5 246±1 187),(5 160±1 517)ng·m L-1和(4 680±1 088)ng·m L-1。结论:苦参碱注射液、注射用苦参碱和苦参碱氯化钠注射液3个厂家药品腹腔给药后药动学参数AUC、MRT、t1/2、Vd、CL和Cmax均无统计学差异。
- 冯晓杰王明霞冯章英张师王冠琪杜丽英
- 关键词:苦参碱中药注射剂血药浓度
- 乳痛消结颗粒中5种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研究乳痛消结颗粒中5种药材所含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对所提挥发油的最优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收率作为评价提取工艺的指标;以包合物收率、含油率和挥发油利用率的综合评分作为评价包合工艺的指标。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水,浸泡1h,水蒸气蒸馏9h;最优包合工艺为挥发油∶β-环糊精=1∶8,包合温度30℃,包合时间20min。结论:该提取、包合工艺合理、可行。
- 侯娟杜丽英张兰桐袁志芳马俊霞
- 关键词:挥发油包合
- 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亚胺培南浓度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快速、稳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用于测定人血浆中亚胺培南(IMP)的浓度,并用于研究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患者体内IMP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使用UPLC-MS/MS法分析。色谱柱为Phenomenex Kinetex~?HILIC(100mm×2.1 mm,2.6μm),流动相为0.1%甲酸、8 mmol·L^(-1)乙酸铵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 L·min^(-1),柱温为40℃,进样器温度为4℃。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扫描方式为正离子模式,多重反应选择离子监测(MRM)扫描,IMP定量离子对为m/z 300.0→m/z 142.0,内标(美罗培南)为m/z 384.1→m/z 141.1。结果:IMP浓度在0.1~80μg·m 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6.1%,准确度在104.4%~115.3%之间,基质效应在111.0%~111.7%之间,回收率在86.3%~92.0%之间。IMP在CRRT患者体内的半衰期t_(1/2)为(3.56±1.29)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5.47±2.67)mg·L^(-1)·h,表观分布容积(V)为(60.81±17.76)L,清除率(Cl)为(13.08±5.60)L·h^(-1),达峰浓度C_(max)为(14.98±8.68)μg·m L^(-1)。结论:本方法经验证,可用于测定人血浆中IMP的浓度。
- 冯章英邢冬李斌杜丽英冯晓杰胡振杰王明霞
- 关键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乳疾灵合剂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被引量:1
- 2001年
- 齐惠珍郭丽杜丽英
-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中医药疗法疗效
-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了解靶向抗肿瘤药物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靶向抗肿瘤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抑制剂与其他药物的药动学相互作用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拉帕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伊马替尼等TKI和坦西莫司、依维莫司等mTOR抑制剂,吸收均较迅速,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CYP)3A4参与代谢,药物受CYP3A4抑制剂或诱导剂影响明显(索拉菲尼除外),均为外排转运体P-糖蛋白和乳腺癌耐药蛋白的底物(坦西莫司除外)。为抵抗胃食管反流疾病,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常与酸抑制剂联用。拉帕替尼、舒尼替尼与药物联用产生的肝毒性可能与药物代谢活化生成活性中间体而与生物大分子结合有关。结论: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的重要研究课题,可为临床合理使用靶向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更可为抗肿瘤药物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张师王明霞冯章英杜丽英
- 关键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
- LC-MS/MS法测定人血药浓度的基质效应研究进展
- 目的 解决LC-MS/MS法测血药浓度时产生的基质效应问题方法 查阅国内外近十年有关文献结果 通过阅读文献对LC-MS/MS法测血药浓度时产生的基质效应进行了综述结论 基质效应解决可从样品前处理、色谱条件、质谱条件、方法...
- 冯晓杰杜丽英冯章英王明霞
- 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仿制药和原研药的血药浓度及安全性评估
- 2024年
- 目的:比较胃肠间质瘤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医生和患者选择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门诊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药物的胃肠间质瘤患者,分为原研药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组,仿制药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组,以及仿制药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患者用药后的伊马替尼及其代谢产物N-去甲基伊马替尼的血液稳态谷浓度。收集患者用药后的所有不良反应,并根据常见不良反应评估标准5.0版(CTCAE 5.0)确定不良反应等级。分析3组患者血药浓度和服药后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原研药组和两个仿制药组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N-去甲基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以及伊马替尼和N-去甲基伊马替尼稳态谷浓度之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研药和两个仿制药组不良反应等级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原研药和两个仿制药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 陈欣然刘明峰郭腾杜丽英侯娟霍丽曼
- 关键词:伊马替尼仿制药原研药血药浓度
- LC-MS/MS法测定人血药浓度的基质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24
- 2015年
- 由于血药浓度可反映药物在体内(靶器官)的状况,准确测定血药浓度在设计和优化临床给药方案和药动学研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LC-MS/MS因其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高专属性的特点在药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定量测定血药浓度方面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血液成分复杂,基质效应成为影响血药浓度测定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及精密度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几年的文献,对血药浓度测定中基质效应的可能机制、评价方法、验证方法及解决方案进行了综述。
- 冯晓杰杜丽英冯章英王明霞
- 关键词:LC-MS/MS磷脂基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