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克新

作品数:95 被引量:90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专利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3篇腰椎
  • 29篇退行性
  • 28篇椎间盘
  • 25篇突出症
  • 25篇椎间盘突出
  • 25篇椎间盘突出症
  • 24篇腰椎间盘
  • 24篇腰椎间盘突出
  • 24篇腰椎间盘突出...
  • 21篇颈椎
  • 19篇颈椎病
  • 17篇疗效
  • 16篇手法
  • 14篇手法治疗
  • 13篇椎管
  • 13篇椎管狭窄
  • 12篇腰椎管
  • 12篇腰椎管狭窄
  • 12篇腰椎管狭窄症
  • 12篇椎管狭窄症

机构

  • 94篇中国中医科学...
  • 18篇北京中医药大...
  • 7篇山东中医药大...
  • 4篇河北大学
  • 4篇山西中医学院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大庆市人民医...
  • 4篇泰州市中医院
  • 3篇吉林省人民医...
  • 3篇北京电力医院
  • 2篇天津医院
  • 2篇郑州人民医院
  • 2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湖北省中医院

作者

  • 95篇杨克新
  • 65篇朱立国
  • 58篇高景华
  • 44篇高春雨
  • 35篇冯敏山
  • 31篇于杰
  • 31篇银河
  • 30篇孙武
  • 27篇罗杰
  • 24篇魏戌
  • 21篇张威
  • 18篇王尚全
  • 14篇李金学
  • 11篇张清
  • 10篇金哲峰
  • 7篇袁娜
  • 7篇李俊杰
  • 7篇王海军
  • 7篇赵国东
  • 6篇陈忻

传媒

  • 19篇中国中医骨伤...
  • 8篇中国骨伤
  • 6篇中国中医药信...
  • 6篇世界中医药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北京中医药
  • 3篇海南医学院学...
  • 3篇中医正骨
  • 3篇中医药导报
  • 2篇中医杂志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西部中医药
  • 2篇庆祝中国中医...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针灸
  • 1篇北京中医

年份

  • 2篇2025
  • 6篇2024
  • 7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15篇2020
  • 12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压包扎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评估加压包扎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将84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抽纸条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51-70岁,平均(56.55±4.37)岁;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加压包扎治疗。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50-68岁,平均(57.31±4.25)岁;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治疗。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引流量、术后发热时间及体温峰值、VAS评分、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是否出现迟发感染等。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9.6个月(6-36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第1,2天引流量、平均发热天数、体温峰值、术后第1,2,3天VAS评分比较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包扎可产生止痛、减轻炎症反应、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对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疗效确定。
孙武杨克新张威袁娜高景华
关键词:腰椎术后加压包扎疗效病例对照研究
脊柱矫形稳固器对腰椎疾病术后矫形复位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使用脊柱矫形稳固器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在本院治疗的7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观察,总结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使用脊柱矫形稳固器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患者进行为期3~24个月的随访,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ROM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ROM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术后5个月及末次随访,佩戴脊柱矫形稳固器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ROM评分均低于未佩戴脊柱矫形稳固器的患者。[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术后使用脊柱矫形稳固器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促进脊柱复位、保持治疗节段的活动性,效果明显,推荐应用。
李学朋朱立国杨克新张威魏戌银河高春雨
关键词:退行性病变
腰椎管狭窄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2023年)被引量:5
2024年
腰椎管狭窄症是导致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尚缺乏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循证指南,为规范中西医结合诊治腰椎管狭窄症,本指南严格遵循国内外指南制订的相关指导原则,成立了多学科工作组,采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最终形成了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推荐意见,旨在规范临床实践。本指南适用于各种程度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魏戌徐卫国徐卫国秦晓宽葛龙葛龙杨克新高景华
关键词: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高景华朱立国金哲峰魏戌谢利民李俊杰杨克新王海军冯敏山张威赵国东甄朋超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头痛疗效
“三圣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对比"三圣汤"与盐酸乙哌立松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将5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三圣汤")和对照组(盐酸乙哌立松)。治疗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48~74岁,平均57.1岁,口服"三圣汤"治疗。对照组28例,男8例,女20例,年龄47~70岁,平均57.8岁,口服盐酸乙哌立松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及停药1月后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及腰椎ODI评分。结果:两组数据均提示治疗后1周、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优于治疗组;治疗后3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三圣汤"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起效较慢,治疗3周时可获得与盐酸乙哌立松相近的疗效,停药1月后随访,"三圣汤"疗效更为可靠。
孙武杨克新张威袁娜高景华
关键词:脊柱侧凸退行性病例对照研究
改良储药罐法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观察改良储药罐法联合甲钴胺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健康宣教,并予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改良储药罐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拔罐法,每3日1次。2组均连续治疗2周,随访1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对2组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脱落1、3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4%(35/39),对照组为78.38%(29/3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随访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和随访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JOA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本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随访时JOA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和随访时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2.56%(1/39),对照组为5.41%(2/3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储药罐法联合甲钴胺片治疗LDH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腰椎功能。
刘鸿雁丁莹高春雨袁娜杨克新董永丽李路广薛欢欢张椿燃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痹阻证
正脊手法联合乙哌立松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估正脊手法联合盐酸乙哌立松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将60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46~71岁,平均61.8岁;采用正脊手法联合盐酸乙哌立松治疗。对照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51~73岁,平均63.6岁;口服盐酸乙哌立松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腰椎ODI评分及侧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VAS,ODI评分,Cobb角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正脊手法联合盐酸乙哌立松比单纯口服盐酸乙哌立松能够更好的矫正畸形、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孙武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冯敏山高春雨
关键词:脊柱侧凸退行性正脊手法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探讨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方案数据177例,随机分为旋提手法治疗组87例,颈椎牵引治疗组90例;男性43例,女性134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7.2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1月;疗程14d,旋提手法治疗组隔日1次,共7次,颈椎牵引组每日1次,共14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头晕、颈椎活动度、头痛、等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分析进行疗效评定,并对两种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的总体疗效,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8.8%,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4.09%,手法组优于牵引组,旋提手法组对改善眩晕症状、颈椎活动度、头痛症状的效果优于牵引组。结论: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选择的治疗方法。
高景华朱立国谢利民李俊杰罗杰王尚全张清杨克新李金学刘秀芹张威赵国东王海军金秀钧张跃王红东
关键词:颈椎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
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不同体重指数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不同体重指数(BMI指数)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探讨BMI指数对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退性腰椎滑脱症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262例,根据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体重过轻组(BMI<18.5)4例、体重正常组(18.5≤BMI<24)93例、超重组(24≤BMI<28)109例,肥胖组(BMI≥28)56例。所有患者接受坐位腰椎旋转复位法配合腰椎康复操治疗,治疗3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分别记录VAS评分及JOA评分。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JOA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腰椎旋转复位法治疗不同BMI指数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疗效确切且稳定。
梁龙银河杨克新于杰冯敏山魏戌魏戌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滑脱症BMI指数临床疗效
颈舒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评估颈舒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年龄36~67岁,平均46.1岁;采用颈舒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35~64岁,平均44.6岁;采用旋提手法治疗。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舒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比单一旋提手法能够更好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克新孙武朱立国李赞张威高春雨
关键词:颈椎病神经根型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