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林
- 作品数:105 被引量:416H指数:13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酞菁固体中的电子过程被引量:10
- 1994年
- 本文通过酞菁类二元共混复合技术,发现酞菁类二元共混复合物的组成与光电导性能之间存在着提高或降低的正或负的两种效应,采用X射线衍射、XPS等手段,进一步研究了该类复合物的晶型和电子结构与光电导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这类复合物可能是一种均一的共晶复合物,并能加强或削弱Pc→M的部分电荷转移过程,而这种过程与它们的光电导性的正或负效应恰好对应,由此提出了酞菁固体中电荷的逐步转移模型。
- 汪茫陈红征沈菊李杨士林
- 关键词:酞菁光电导性
- 苯乙烯-马来酸酐本体自由基共聚合反应机理被引量:11
- 1997年
- 应用络合-解离模型和络合参与模型,证明在70~140℃区间内苯乙烯-马来酸酐本体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属于络合-解离机理,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吻合;而络合-参与模型与实验数据偏差较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络合物分子的聚合反应活性提高,链端自由基对组成络合物分子的单体选择性增强,生成交替共聚物的程度增大.
- 董宇平封麟先杨士林沈家骢
- 关键词:交替共聚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
- 读王葆仁教授的《有机合成反应》
- 1987年
- 王葆仁教授编著的《有机合成反应》分上下两册,先后由科学出版社于1981年和1985年出版。这两卷书取材新颖,编排独特,实用性强,在为数不多的我国学者编写的实验有机化学著作中,别树一格。自出版以来,受到我国有机化学工作者,尤其是实验室人员的欢迎。
- 杨士林
- 关键词:有机合成反应亲电试剂缩合反应胺化
- 梳状二亲结构高性能降凝剂
- 戚国荣吴光国钱锦文封麟先杨士林高建厂
- 随着温度的下降,原油及成品油中所蜡会逐渐结晶析出,最终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失去流动性。这对石油的开采贮运和应用带来很大困难。我国原油年产超亿吨,绝大多数是高蜡原油,流动性差,有的甚至在常温下呈固态状,所以,目前采用耗能源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降凝剂高蜡原油石油开采
- 有机光电导(OPC)材料分子设计的研究被引量:3
- 1996年
- 本文在分析了有机光电导材料的分子结构,电子分布状态以及电荷转移与光电导性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机光电导材料的分子设计,并以酞菁聚合物的合成和光电导性的研究实施进行了验证。
- 陈红征汪茫杨士林
- 关键词:分子设计光电导性电荷转移
- 预聚对1-辛烯Ziegler-Natta聚合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 1990年
- 研究了络合Ⅱ型 TiCl_3经1-辛烯预聚处理后用于1-辛烯聚合的聚合动力学规律。通过改变预聚条件,得到了两种类型的动力学曲线。发现预聚过程中催化剂 TiCl_(?)颗粒逐渐破碎,而破碎程度又取决于预聚条件,解释了导致不同类型动力学曲线的原因。
- 封麟先邱永兴郑文杨士林
- 关键词:辛烯预聚动力学
- 乙烯丙烯共聚VOCl3/MgCl2/NaY/Al2Et3Cl3复合载体催化剂的ESR研究
- 烯烃共聚钒系催化剂的活性物种主要是V,通常V在室温下观察不到ESR信号,但V和V物种具有ESR信号。因此通过研究V及V的信号变化,可间接得到活性物种的一些信息。乙烯丙烯共聚VOCl/MgCl/NaY/AlEtCl复合载体...
- 王立封麟先杨士林
- 关键词:NAYESR
- 文献传递
- 用乙酰氯淬灭法测定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数被引量:5
- 1991年
- 在测定Zieler-Natta催化剂活性中心数的主要方法中,动力学-分子量法不能测定聚合中任意时刻的活性中心数,氚醇淬灭法、阻聚法及^(14)CO标记法等的可靠性尚未得到充分肯定,因而有必要寻找兼具可靠、方便及适用面广等特点的新测定方法。本文报道用乙酰氯作为一种新的淬灭剂测定TiCl_3-烷基铝催化1-辛烯聚合体系活性中心数的初步结果。
- 范志强封麟先杨士林
- 关键词:Z-N催化剂乙酰氯
- 1-辛烯预聚合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
- 1991年
- 研究了不同催化剂形态和1-辛烯的预聚合对乙烯、丙烯共聚合活性、共聚物组成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发现由于催化剂形态、结构的复杂性和活性中心的多分散性,不同的催化剂经顶聚合后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乙丙共聚合特性。初步认为预聚合作用在于使催化剂颗粒破碎从而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中心及α-烯烃和活性中心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
- 徐志康朱勤勤封麟先杨士林
- 关键词:烯烃预聚合
- 聚氧乙烯大分子单体合成和应用(Ⅰ)--烯丙基端基聚氧乙烯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和表征被引量:2
- 1987年
- 本文报道了合成烯丙基端基采氧乙烯大分子单体的两种方法(引发法和封端法)。合成产物具有预期的结构。获得的大分子单体与小分子丙烯酰胺共聚,可得到不同组成的共聚物。考察了大分子单体合成条件和端基重排因素,获得了这种大分子单体制备的适宜条件。
- 孙放吴兰亭杨士林
- 关键词:聚氧乙烯大分子单体烯丙基端基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