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宏新

作品数:40 被引量:161H指数:7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10篇腺癌
  • 8篇蛋白
  • 8篇甲状腺
  • 7篇肿瘤
  • 7篇甲状腺癌
  • 7篇白血
  • 7篇白血病
  • 6篇生物学
  • 6篇基因
  • 5篇小鼠
  • 5篇P53
  • 5篇STK15
  • 4篇凋亡
  • 4篇多糖
  • 4篇生物学意义
  • 4篇急性
  • 3篇乳腺
  • 3篇乳腺癌
  • 3篇染色

机构

  • 20篇内蒙古医学院
  • 18篇内蒙古医科大...
  • 8篇内蒙古自治区...
  • 2篇内蒙古医学院...
  • 2篇包头市肿瘤医...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作者

  • 38篇杨宏新
  • 11篇闫晓红
  • 7篇刘秀兰
  • 6篇杨勇
  • 6篇王妍
  • 6篇陈霖
  • 4篇刘秀兰
  • 4篇杨勇
  • 3篇王妍
  • 3篇闫晓红
  • 3篇李晓丹
  • 2篇郝福明
  • 2篇李占飞
  • 2篇哈森
  • 2篇任秀玲
  • 2篇赵清树
  • 2篇边艳超
  • 2篇石玉涛
  • 2篇肖镇
  • 2篇高大

传媒

  • 6篇内蒙古医学杂...
  • 3篇肿瘤研究与临...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内蒙古医科大...
  • 2篇疾病监测与控...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中医药科...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4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K15和P53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杨宏新杨勇
关键词:甲状腺癌P53STK15
癌源exosomes的制备及其对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2013年
目的:分离癌细胞源exosomes,对其超微结构进行鉴定,探讨exosomes对胃癌细胞增值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速梯度离心法从MGC803胃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提取exosomes.通过透射电镜技术对其超微结构进行鉴定,并利用M1vr法探讨exosomes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的作用。结果:胃癌MGC803细胞来源的exosomess具有特征性的盘状结构,由双层膜构成,直径约50~130nm。Exosomes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MGC803细胞的增殖。结论:癌细胞来源的exosomes能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其表面所负载肿瘤抗原可能在肿瘤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的信息传递作用。
杨勇高艳伟高维实成绥生贾葆青徐伟陈霖杨宏新
关键词:胃癌细胞
“肺气虚”大鼠模型肺、皮肤、大肠Fas、Fas-L表达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6
2007年
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肺与皮肤、大肠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单纯烟熏法建立大鼠“肺气虚”病理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病理模型组。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分别检测Fas、Fsa-L在两组动物肺、皮肤和大肠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肺气虚”病理模型组的肺、皮肤、大肠组织中Fas、Fas-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肺、皮肤、大肠三种组织中Fas、Fas-L的表达水平呈平行相关性,从分子水平上提示肺与皮肤、大肠之间可能存在着内在联系,证实了中医学“肺外合皮毛”及“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重要理论。
任秀玲赵清树程振芳郝福明闫晓红王文礼石志强王琦杨宏新杨巧芳李林云刚赵敏
关键词:FASFAS-L肺与大肠相表里
STK15、MCM5在胃癌前病变及癌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中心体扩增激酶STK15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在胃癌组织、癌旁正常胃组织及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旨在探讨二者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Real-time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胃组织中STK15和MCM5的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二者表达进行方差分析、pearson检验对二者表达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STK1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1.326±0.072,在癌旁正常胃组织为0.655±0.053,不典型增生胃组织为0.703±0.072,除癌旁正常组织与不典型增生组织中表达无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CM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量为0.864±0.038,正常组织为0.553±0.048,不典型增生组织为0.796±0.055,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1)。在胃组织中STK15和MCM5表达呈正相关(r=0.744,P<0.01)。结论:中心体扩增和微小染色体的维持是细胞癌变过程的重要事件,MCM5能很好反映细胞的增殖状态,中心体的异常扩增是细胞恶性克隆的关键环节,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侵袭能力。
高峻杨勇陈霖杨宏新
关键词:胃肿瘤STK15MCM5
BARD1和Aurora-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4年
目的检测甲状腺癌组织中BARD1和Aurora-A的表达,探讨BARD1与Aurora-A在甲状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甲状腺癌,18例甲状腺瘤和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BARD1和Aurora-A蛋白表达。结果 31例甲状腺癌组织中BARD1和Aurora-A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15.22±11.38)和(105.24±13.28),与对照甲状腺组织BARD1和Aurora-A蛋白表达的平均灰度值为(129.70±9.740)和(128.08±12.39),BARD1和Aurora-A的表达在甲状腺癌和对照组中有显著性差异(F=552.25,P=0.000;F=8.53,P=0.003),而且BARD1和Aurora-A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399,P=0.000)。结论 BARD1和Aurora-A在甲状腺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BARD1和Aurora-A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率。
陈霖杨勇徐伟杨宏新成绥生高维实
关键词:甲状腺癌AURORA-A
MCM5和STK1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MCM5)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相应的部分癌旁组织和32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中MCM5和STK15蛋白的表达。结果 4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CM5和STK15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0%,其中MCM5高表达率占84.4%,STK15高表达率占60.0%。MCM5和STK15在甲状腺腺瘤组织中几乎均为低表达,表达率分别为31.3%和18.8%。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组织中,MCM5和STK15几乎不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CM5与STK15的表达具有相关性(r=0.577,P<0.01)。结论 MCM5和STK15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均为高表达,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率,对发现具有恶性潜能的甲状腺腺瘤有重要意义。
杨勇杨宏新高维实高艳伟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5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
一种新型肿瘤科用肿瘤切除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肿瘤科用肿瘤切除器包括铰接轴以及铰接在铰接轴上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靠近肿瘤的一端设置有弧形板,弧形板远离肿瘤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杆,第一手柄和第二手柄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滑动腔,...
杨宏新杨勇刘秀兰
STK15和P53基因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背景与目的: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增加,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它肿瘤研究显示染色体分离异常是肿瘤发生机制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癌组织中心体扩增激酶STK15和突变P53蛋白在甲状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杨宏新杨勇
关键词:甲状腺癌P53STK15
文献传递
薄层液基细胞中P53和MLH1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宫颈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被认为可发展为宫颈癌.本研究对薄层液基学检测结果为HSIL和LSIL的宫颈细胞进行P53和MLH1蛋白检测,分析和探讨二者能...
杨勇杨宏新
关键词:P53MLH1
共同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与CIK细胞对乳腺癌细胞杀伤活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本研究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 cells,CIK)共同培养,获得DC-CIK细胞。观察DC-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表型变化及其对乳腺癌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诱导出DCs和CIK细胞,并将其按1:10的比例共同培养4 d获得DC-CIK细胞。检测DC-CIK细胞的增殖活性、表型变化及对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细胞毒活性。结果:DCs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后获得的DC-CIK细胞相对于单纯的CIK细胞具有更强增殖活性及成熟度,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更强杀伤活性。结论:DCs与CIK细胞共同培养可使CIK细胞获得更高的增殖活性及更强的抑癌作用。
杨勇杨宏新
关键词:DCSCIK细胞DC-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乳腺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