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小林

作品数:119 被引量:652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藏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7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8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社会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巨柏
  • 10篇扦插
  • 10篇群落
  • 9篇色季拉山
  • 8篇土壤
  • 8篇红豆杉
  • 7篇东南
  • 7篇植被
  • 7篇植物
  • 7篇生态
  • 7篇冷杉
  • 7篇旅游
  • 7篇急尖长苞冷杉
  • 7篇藏东南
  • 6篇种子
  • 6篇西藏色季拉山
  • 6篇根系
  • 5篇银白杨
  • 5篇种群
  • 5篇林学

机构

  • 90篇西藏农牧学院
  • 28篇西藏大学
  • 11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中国电建集团...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华能西藏雅鲁...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18篇杨小林
  • 27篇赵垦田
  • 22篇马和平
  • 18篇辛福梅
  • 12篇王忠斌
  • 9篇禄树晖
  • 8篇周进
  • 7篇李永霞
  • 6篇任青山
  • 5篇张志伟
  • 4篇王景升
  • 3篇张敏
  • 3篇赵佩燕
  • 3篇多琼
  • 3篇臧建成
  • 3篇兰小中
  • 2篇李为虎
  • 2篇黄瑜
  • 2篇宫照红
  • 2篇琼达

传媒

  • 15篇高原农业
  • 8篇西藏科技
  • 7篇西部林业科学
  • 6篇种子
  • 5篇林业科技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林业调查规划
  • 3篇林业科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浙江大学学报...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林业资源管理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果树学报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西南林学院学...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0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5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Paeonia ludlowii)种群数量动态被引量:57
2007年
运用种群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生殖力表和Leslie矩阵模型,研究了西藏特有的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种群数量动态过程。静态生命表和种群存活曲线反映出大花黄牡丹在树龄10a之前和20~25a之间分别经历了强烈的环境筛和竞争自疏,20a左右为其生理寿命,35a左右为极限寿命;大花黄牡丹种群的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较低,表现为衰退型种群;Leslie矩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20a内种群幼苗数量和总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下降了大约30%;大花黄牡丹种群存活表现为Deevey-Ⅰ型,早期个体死亡极高,幼龄苗木严重不足;现行种群数量主要是靠自身的萌蘖繁殖来维持。导致大花黄牡丹濒危的可能原因是大花黄牡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为干扰。
杨小林王秋菊兰小中李春燕
关键词: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种群动态
西藏野生桃儿七生物学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17
2004年
对西藏野生桃儿七药用价值、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西藏野生桃儿七这种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用植物驯化栽培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鲍隆友杨小林刘玉军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技术药用价值
喜马拉雅红豆杉愈伤组织的诱导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喜马拉雅红豆杉的幼叶、幼嫩茎段、幼根为材料,比较不同外植体、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比、抗氧化剂以及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叶做为外植体时,其诱导率高于幼嫩茎段和幼根,愈伤组织量大;MS、1/2MS、B5和WPM基本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MS基本培养基上诱导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其他的基本培养基;MS培养基上添加1 mg/L 6-BA和0.5 mg/L 2,4-D配合使用时,诱导率达到93.6%,愈伤组织生长也最旺盛;基本培养基MS中添加1 mg/L Vc时褐变现象得到极大抑制,愈伤组织生长较好;暗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且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质量好。
卓嘎杨小林辛福梅扎桑陈向珍
关键词:愈伤组织
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的植被数量生态研究被引量:26
2010年
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方法,以调查样地中所有植物种的生态重要值为指标,对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植被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对样方和物种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样方调查基本包括了该研究区域内现有的植被类型,共获得35块样地。结果表明:1)在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垂直高度1350m的范围内,共划分成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14个群系、16个群丛,研究区域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分明,过渡带狭窄;2)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各群落类型都有各自范围和分界线;3)拉萨半干旱河谷区域植被随海拔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分带,样地DCA第1排序轴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梯度,DCA第2排序轴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处生境的水分状况,从下至上,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增加;4)DCA对角线上各群落的排列顺序综合反映了植被群落的环境异质性。
杨小林赵垦田马和平禄树晖罗健
关键词:植被TWINSPAN分类DCA排序
西藏色季拉山林线森林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是西藏东南部地区高山林线森林群落的主要建群树种,并成为阴坡高山林线的优势树种.本文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海拔3600m~5300m的林线研究区域环境梯度的定位...
杨小林
关键词:西藏色季拉山高山林线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
色季拉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对西藏东南部地区色季拉山样地的调查,从不同类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坡向的关系等方面对其植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特定的地带性地区,植物群落层次结构受海拔、坡向的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为阴坡低于阳坡;森林群落内不同生长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阴坡大小顺序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在阳坡则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随海拔的升高,阴、阳坡的物种组成差异缩小,植被群落类型和植物组成也相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李为虎杨小林马和平
关键词:色季拉山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拉萨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不同封育时间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被引量:15
2017年
为了解半干旱河谷不同封育时间对砂生槐灌丛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影响,阐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在高原灌丛植被恢复中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对拉萨河中下游的不同封育时间砂生槐灌丛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多样性、土壤动物类群间的相关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砂生槐灌丛90份土样中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491只,隶属3门9纲25类。优势种群为弹尾目、鞘翅目和蜱螨目,分别占类群总数的42.7%、15.9%和11.2%。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具有表聚性特征,多数土壤动物分布在0~20 cm土层,但因不同封育时间而有变化。封育10年样地0~10 cm土层土壤动物数量显著高于10~20和20~30 cm,该层土壤动物个体数占所有采集数的40.1%。随封育时间增加,植被盖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类群数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丰富度指数(D),优势度指数(I)和多群落间比较指数(DIC)基本随封育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但DIC指数的最高值出现于封育10年和15年,分别为3.99和3.29,而未封育(对照)、封育4年和8年分别为0.66、0.49和0.63。不同封育时间半干旱河谷砂生槐灌丛螨类(A)/跳虫(C)值也呈现较大变异,封育4年的A/C值为2.67,高于其它封育时间,因此,A/C可作为拉萨半干旱河谷植被退化恢复演替评价的生物指示剂,这为高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臧建成孙涛杨小林辛福梅
关键词:封育土壤动物
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冷杉幼苗的基本特征及生理指标变化被引量:4
2017年
对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3 800~4 400 m)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幼苗的基本特征、根系活力、可溶性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阐明急尖长苞冷杉幼苗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为研究藏东南林线树种对环境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色季拉山在海拔3 900 m处的环境条件适宜急尖长苞冷杉幼苗生长;2)色季拉山在海拔3 800~4 100 m范围内,急尖长苞冷杉幼苗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和根系丙二醛含量基本稳定,环境胁迫对其生长无明显影响;3)色季拉山从海拔4 200 m处开始向林线、树线过渡,在海拔4 400 m处外界环境恶劣,急尖长苞冷杉幼苗的苗高、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急剧下降,受环境胁迫影响较大。
刘济铭辛福梅杨小林赵垦田贾黎明
关键词:色季拉山海拔生理指标
拉萨半干旱河谷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容重变化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讨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宜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通过对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容重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容重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拉萨半干旱河谷地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类型土壤容重值大小依次为:阳坡上部(1.35 g/cm^3)>河滩地低水位(1.33 g·cm^(-3))>阳坡下部(1.32 g·cm^(-3))>河滩地高水位(1.31 g·cm^(-3))>阴坡上部(1.27 g·cm^(-3))>阴坡下部(1.22 g·cm^(-3))>阶地(1.08 g·cm^(-3));阳坡及河滩地土壤容重较大,就坡向而言,阳坡土壤容重大于阴坡;同一坡向,上坡土壤容重值大于下坡;土壤空间结构表现出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的规律;各层土壤容重变异系数(C.V.)的变化范围在0.071~0.079之间,均属于弱变异性。
邱邦桂杨小林
关键词:土壤容重
干旱胁迫对拉萨半干旱河谷主要灌木树种耗水及光合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采用盆栽苗木直接称量和Li-6400光合系统测定法,研究了拉萨半干旱河谷5种灌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耗水及光合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加剧,细叶小红柳、江孜沙棘和小叶醉鱼草的耗水量均下降,江孜沙棘和小叶醉鱼草在轻度干旱时降幅最大,细叶小红柳在重度干旱时的耗水量较中度干旱时下降了71.8%。香柏和砂生槐则在轻度干旱时耗水量最大。重度干旱时各苗木的耗水量均最小。2)在正常供水条件下,细叶小红柳、香柏和小叶醉鱼草的耗水速率日变化为明显的双峰曲线,细叶小红柳峰值出现在10:00—12:00和14:00—16:00,香柏和小叶醉鱼草峰值出现在12:00—14:00和16:00—18:00;江孜沙棘和砂生槐均为单峰曲线,江孜沙棘在12:00—14:00耗水速率最大,砂生槐峰值出现在14:00—16:00。其他3种在干旱条件下,5个树种的耗水速率日变化为单峰曲线;轻度干旱下香柏和小叶醉鱼草的峰值出现在12:00—14:00,其余3个树种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中度和重度干旱下各树种的耗水速率均在14:00—16:00达到最大值。3)在正常供水时小叶醉鱼草、细叶小红柳和江孜沙棘的净光合速率达到各自最大值,分别为19.67μmol/(m^2·s)、17.1μmol/(m^2·s)和18.06μmol/(m^2·s),显著高于香柏;香柏和砂生槐在轻度干旱下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52μmol/(m^2·s)和21.99μmol/(m^2·s)。随着干旱加剧,细叶小红柳、江孜沙棘、小叶醉鱼草的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而香柏和砂生槐在轻度干旱胁迫下蒸腾速率最大,重度干旱时各树种的蒸腾速率均达到最小值。4)砂生槐的水分利用效率在正常供水条件下的最大值达到6.0μmol/mmol,其在各水分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近50%。随干旱胁迫加剧,小叶醉鱼草的水分利用效率递增。香柏、细叶小红柳和江孜沙棘均在轻度干旱时达到最大水分利用效率。
辛福梅贾黎明杨小林臧建成
关键词:干旱胁迫灌木树种耗水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