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宝
- 作品数:16 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64层螺旋CT-3D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07年
- 3D—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三维重建技术在计算机断层扫描基础上重构图像的一种CT技术,如配合静脉持续注入造影剂,来显示血管性病变时即CT血管造影(CTA)。随着螺旋CT的普及,特别是64层CT推出,高效、无创、快速、图像清晰等优点使得该项技术临床运用日益广泛。现将我院64层CT自2006年使用以来,
- 王之敏蒋栋毅沈李奎陈寒春周强杨德宝曾从俊
- 关键词:神经外科64层CT三维重建技术CT技术图像清晰
- “悬吊法”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附43例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悬吊法"在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悬吊法"对43例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43例患者术后疼痛均立即消失,无伤残及死亡病例,术后总有效率达100%,随访2~42月,平均24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1例,面部麻木1例,出院时均治愈。结论利用"悬吊法"对三叉神经进行减压,减压充分,能提高治愈率,减少术后复发。
- 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张全斌陈寒春沈李奎周强万意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悬吊疗效
- 尼莫地平联合局部亚低温防治脑外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局部亚低温对颅脑外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方法将颅脑外伤手术患者按入院后手术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术中生理盐水冲洗,术后静脉应用尼莫地平及局部亚低温)、治疗2组(术中尼莫地平冲洗,术后静脉应用尼莫地平及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术后第1、3、7、15天检测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各组手术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局部亚低温对颅脑外伤术后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
- 万意王之敏蒋栋毅陈寒春周强杨德宝沈李奎向海涛刘毅铮陆明
- 关键词:血管痉挛尼莫地平亚低温
- 持续颅内压监护和脑灌注压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0
- 2011年
-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护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pressure,CPP)监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作用。方法临床上采用脑实质内ICP探头置入术,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持续ICP监护和CPP监护,根据ICP和CPP的变化给予相应治疗。结果根据GOS评分,随访发现预后良好24例(40%);中残8例(13.3%),重残4例(6.7%),植物状态2例(3.3%),死亡22例(36.7%)。结论持续ICP监护和CPP监护有利于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指导脱水药的使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 周强蒋栋毅陈寒春万意沈李奎杨德宝王之敏
- 关键词:颅内压监护颅脑损伤
- 术中MRI扫描及SWI序列的临床应用价值
- 目的探讨术中MRI影像SWI序列的的影像特点,揭示SWI序列术中使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T1WI、T2WI、SWI序列对18例垂体瘤和12例胶质瘤患者进行术中MRI检查,观察肿瘤切除范围,指导手术继续进行。所有...
- 王之敏蒋栋毅陈寒春沈李奎周强杨德宝万意
- 文献传递
- 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在脑外科急重脑疝患者治疗中应用的初步评价
- 2010年
- 我科自2007年以来,根据患者病情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规格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下称粉穿针)治疗或辅助治疗各类型颅内血肿120余例,其中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伴脑疝者13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陈寒春王之敏蒋栋毅周强沈李奎万意杨德宝
- 关键词: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脑疝脑外科硬膜下血肿
- 改良颅内压探头置入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1对象与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2月-2011年1月应用改良颅内压探头置入术治疗25例颅脑损伤病人,其中男20例,女性5例;年龄19~71岁,平均46.8岁。
- 周强蒋栋毅陈寒春万意沈李奎杨德宝王之敏
- 关键词:颅脑损伤血肿颅内压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2例被引量:8
- 2009年
- 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张全斌陈寒春周强万意沈李奎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
-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及其分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显微镜下观察岩静脉的位置、分支情况,术中避免损伤岩静脉主干以及较粗大分支,对阻碍三叉神经暴露以及作为压迫血管的细小分支可予以切断。结果术中均发现岩静脉,根据岩静脉主干的数量分为:单干型17例(9.1%)、双干型102例(54.5%)、三干型68例(36.4%),术中发现岩静脉及分支为责任血管18例,其中动静脉混合压迫13例,单纯静脉压迫5例,术后1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结论岩静脉的正确处理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 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陈寒春周强万意沈李奎陆明向海涛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岩静脉
- “无接触式减压法”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 杨德宝王之敏蒋栋毅张全斌陈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