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玉壁

作品数:19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心房
  • 11篇消融
  • 11篇房颤
  • 10篇心房颤动
  • 8篇导管消融
  • 7篇导管
  • 4篇射频
  • 4篇射频消融
  • 3篇血管
  • 2篇心房颤动患者
  • 2篇血管紧张
  • 2篇血管紧张素
  • 2篇远期
  • 2篇阵发
  • 2篇阵发性
  • 2篇阵发性心房颤...
  • 2篇射频电流
  • 2篇碎裂电位
  • 2篇主频
  • 2篇细胞

机构

  • 11篇大连医科大学...
  • 8篇暨南大学附属...
  • 3篇广东省人民医...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省第二人...

作者

  • 19篇林玉壁
  • 10篇张树龙
  • 8篇高连君
  • 5篇杨延宗
  • 5篇常栋
  • 5篇夏云龙
  • 5篇李自成
  • 4篇张爱东
  • 4篇尹晓盟
  • 3篇褚振亮
  • 2篇解泽宙
  • 2篇吴书林
  • 1篇杨东辉
  • 1篇姜晓晓
  • 1篇郭军
  • 1篇王斐斐
  • 1篇王涛
  • 1篇丛培鑫
  • 1篇杜作义
  • 1篇王尹曼

传媒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2篇心血管病防治...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江苏实用心电...
  • 1篇THE 22...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1
  • 4篇2009
  • 2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肾素(前体)受体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表达
2013年
目的既往研究表明,(P)RR存在于肾系膜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脏、大脑等细胞和器官中,具有升高血压,导致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等作用。有关(P)RR在内皮细胞表达的报道仍然有限,本研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探讨(P)RR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中表达。方法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的新鲜婴儿脐带,获得内皮细胞,体外原代培养HUVECs,以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P)RR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实验获得生长状态良好的内皮细胞。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多角形和单层铺路石样排列。经过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棕褐色物质核周围分布密集,细胞边缘颗粒相对较少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提示该细胞为HUVECs。未加(P)RR抗体的对照组,可见呈紫色的苏木素复染的细胞核,未见细胞膜及细胞浆,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阴性。加入(P)RR抗体的(P)RR组,呈DAB染色阳性的棕褐色反应产物存在于细胞膜上和细胞浆中,提示免疫细胞化学(P)RR相关抗原阳性。结论HUVECs中存在(P)RR的表达,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
陈佳宋玮张英杜作义米芋枚任丽丽姜一农林玉壁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一种基于二维码的防走失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二维码的防走失方法及系统,该方法中,用户通过用户端将易走失人员信息和联系方式录入到服务平台;服务平台根据易走失人员信息生成易走失人员编号,并发送到用户端;用户通过用户端打印易走失人员编号的二维码到易走失...
林玉壁吴书林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二维码的处方药销售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二维码的处方药销售方法与系统,医师通过医师端将用户信息和处方信息录入到服务平台,并且发送携带用户信息和处方信息的二维码到用户端;用户通过用户端向销售端展示携带用户信息和处方信息的二维码;销售端解析获取二...
林玉壁吴书林
文献传递
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6年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全球每年因动脉血栓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高达2600万人,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及生命。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机制和并发症,
关春丽张爱东郭军林玉壁陈冬冬王斐斐陈东晖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
心房电压标测对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心房双极电压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方法:入选213例接受由CARTO系统引导的环肺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患者7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36例。在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前窦律下标测得到电解剖图像,记录平均电压幅度等。消融后进行为期(12±7)个月的随访,同时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大小、基础疾病(高血压等)等。结果:阵发性房颤组成功者较复发者双极电压高[(1.77±1.01)∶(1.29±0.93)mV,P=0.048],低电压区比例低(P=0.011)。持续性房颤组成功者较复发者双极电压也高[(1.31±0.96)∶(0.78±0.35)mV,P=0.046],低电压比例降低(P=0.008)。结论:无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消融复发患者均较成功患者的心房电压下降、瘢痕点和低电压区面积增多,易于房颤的产生和维持。进一步证实了心房基质变化可能是导致房颤消融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夏云龙王涛解泽宙林玉壁高连君张树龙尹晓盟常栋杨延宗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
心律失常的转子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转子是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其形成机制与涡流脱落和离子通道机制相关。触发灶和心脏结构异常促进转子的形成和维持。相位、主频、信息熵和CONFIRM标测有望用于标测转子部位,指导临床治疗。
林玉壁张树龙Karl-Heinz Kuck
关键词:转子螺旋波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策略被引量:3
2013年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取得较快的发展,包括外科迷宫术、射频消融术、起搏治疗、左心耳封堵术等,其中外科迷宫术和射频消融术是临床房颤治疗的基石,但前者操作复杂限制了其临床运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于阵发性、持续性房颤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成为目前治疗房颤的优先选择策略。对于药物或导管消融转律失败且心室率控制欠佳的患者,房室结消融联合心脏起搏治疗可能是临床选择策略之一。本文就房颤的非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蓝县武李自成张爱东李海瑞林玉壁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手术
重复消融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远期获益的评估
2011年
目的:评估重复消融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患者的远期获益。方法:入选2000-01-2004-12期间经导管消融(肺静脉电隔离)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6例。所有患者心房颤动的症状明显,超过2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结果:106例中,失访9例(8.5%),非心源性死亡3例,2次消融时出现一过性脑梗死未完成完整术式1例,其余93例均纳入随访,平均随访5年。1次消融远期维持窦性心律39例,成功率为41.9%。复发者54例中39例(72.2%)进行2次消融,其中27例(69.2%)远期维持窦性心律,消融远期成功率提高了29.0%;复发者12例中5例(41.7%)进行3次消融,其中2例(40.0%)远期维持窦性心律,使远期成功率再提高2.2%;复发者3例中2例(66.7%)再行4次消融,术后均再次复发心房颤动。重复消融累计远期成功率较1次消融明显提高(73.1%∶41.9%,P<0.01)。包括重复消融在内,12个月内的总成功率为81.7%,平均远期复发时间是术后(28.4±8.3)个月。1次消融因电隔离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导致心房颤动远期复发(6例),经重复消融均可实现远期维持窦性心律。结论:远期复发心房颤动的主要机制是电隔离肺静脉的电传导恢复,重复消融有望实现和维持远期窦性心律。
林玉壁夏云龙李自成张爱东褚振亮常栋尹晓盟张树龙高连君杨延宗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
碎裂电位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碎裂电位(CFAE)代表连续碎裂的心房激动,即2个或2个以上波折的心房波在基线上下连续碎裂曲折超过10s或平均周长≤120ms。它主要集中于肺静脉、左房前壁、间隔部、冠状窦、左房顶部和左后间隔二尖瓣峡部,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主频率、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周长、组织异质性和电压等相关。传统CARTO和NAVIX系统CFAE标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指导消融治疗。是否进行单纯CFAE消融治疗房颤存在争议,但在传统消融策略上附加CFAE消融可以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尤其持续性房颤。
林玉壁张树龙
关键词:碎裂电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巨噬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15
2008年
细胞凋亡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中巨噬细胞凋亡贯穿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而在成熟病变中,大多数凋亡细胞是紧邻脂核的巨噬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虽具有一些保护作用,但总的作用还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损伤的启动和发展,巨噬细胞死亡可导致细胞外脂质核的发生和扩大,对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巨噬细胞的丧失可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本文主要从巨噬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中的机制及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造成斑块不稳定性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更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从而为探索新的有效的临床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张艳林玉壁孙雷
关键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动脉粥样硬化巨噬细胞细胞凋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