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妹
-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某医院2009~2015年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历年来医院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及变化趋势,更好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009~2015年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情况,分析红细胞输注科室分布、历年用血变化趋势。结果本院自2009~2015年,红细胞输注科室分布趋于稳定,排名前10科室用血量占80%以上。在住院人数、手术台数逐年增加的趋势下,实现了红细胞临床用量下降,2009~2015年住院人数年均增幅6.53%,手术量年均增幅3.17%,用血量年均降幅4.03%。与2009年相比,2015年住院患者人均用血下降46.15%,手术台均用血下降34.34%。全院自体输血率仅为4.81%~6.82%。结论本院临床用血情况趋于稳定,不合理用血得到持续纠正,尤以2013年迎接医院等级评审之后,临床用血工作得到全面提升。自体输血尚有较大潜力。
- 邓小军林秀妹吴新光王丹
- 关键词:临床输血红细胞合理用血
- 远距离外出采血对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比较远距离外出采血对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20份街头献血屋采集的血液采集后置2~6℃冰箱存放,2 h后分离出红细胞悬液放入2~6℃冰箱贮存,为对照组;20份外出采血血液采集后置室温30~33℃1~2 h,18~22℃路程4 h后分离出红细胞悬液放入2~6℃冰箱贮存为实验组(远距离采血组)。在保存期内每隔3 d检测两组血液红细胞ATP,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棘形红细胞率,细胞外液K+浓度。结果 4个检测值在各时间点的变化都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的红细胞ATP含量下降的幅度逐渐大于对照组,d 34实验组红细胞ATP值为1.78±0.22 umol/g.Hb,但两组间的变化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FHb浓度及棘形红细胞率的升高随时间的变化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外液K+浓度在d1的均值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升高,但2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因血液受采血后温度、振动及时间等的综合作用,远距离外出采血会影响保存期后期的红细胞质量,应尽早使用。
- 王丹林秀妹陈锦华凌彩虹
- 关键词:红细胞质量
- 婴儿输注红细胞3种模式安全性评价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婴儿输注红细胞(RBC)3种模式的比较,为提高婴儿输注RBC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婴儿输注RBC类型的组合、供者(单一或多个)、分装方式的不同及采用时间,归纳为3种模式,记录婴儿输注各种类型RBC的例数,分别记录3种模式的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传播疾病发生率,3种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式1(婴儿输注血站型去白细胞悬浮RBC或血站型洗涤去白细胞RBC、单一供者血液、无菌接驳密闭分装的血液)<模式2(婴儿输注血库型去白细胞悬浮RBC或洗涤RBC、多个供者血液、去白细胞时无菌操作开放式分装)<模式3(婴儿输注悬浮RBC或洗涤RBC、多个供者血液、穿刺血袋无菌操作开放式分装)。结论 3种模式中,模式1是婴儿输注RBC最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和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
- 林秀妹王丹
- 关键词:婴儿白细胞安全性
- 血站型和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临床使用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采输血器可有效去除血液中的WBC,显著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platelet,PLT)输注无效、免疫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病毒感染等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一次性使用去WBC采输血器分为血站型和血库型及床旁型三类,其中血站型和血库型更为常用。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血站型和血库型WBC过滤器的红细胞(redbloodcell,RBC)回收率、
- 吴新光林秀妹王丹
- 关键词:白细胞过滤器血库血站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
- 1092例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检测结果的回顾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了解解放军福州总医院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IgG抗体测定和抗体放散试验)结果阳性情况,为新生儿溶血病(HDN)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该院1 09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进行ABO及RhD血型鉴定和新生儿溶血三项试验。结果送检样本中,A、B、O、AB血型患儿ABO-HDN阳性率分别为24.93%、23.15%、0.00%以及1.69%,Rh-HDN阳性率分别为0.29%、0.93%、2.78%和3.39%;而在所有ABO-HDN阳性样本中,A、B、O、AB血型比例分别为53.37%、46.02%、0.00%以及0.61%,Rh-HDN阳性中各血型分布为6.25%、18.75%、62.50%和12.50%。结论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HDN要远远多于Rh不合,ABO-HDN中主要发生于A型血、B型血患儿,Rh-HDN中主要发生于O型血患儿。
- 林秀妹王丹
- 关键词:ABO血型RHD血型
- IgG抗-JK^b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的血清学检测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1临床资料产妇,28岁,无输血史,G3P2,自然流产1胎。患儿,女,系剖腹产儿,出生时精神、反应正常,15h时发现全身皮肤黄染,呈进行性加重。血红蛋白122g/L,总胆红素150.4μmol/L,间接胆红素133μmol/L,临床诊断疑似新生儿溶血病(HDN)。
- 林秀妹黄丽红王丹
- 关键词:KIDD血型新生儿溶血病不规则抗体筛查
- 浓缩血小板制备血小板裂解液及其质量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索浓缩血小板制备血小板裂解液的方法并初步确定所制备血小板裂解液的质量特性。方法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以-80℃冰冻8 h/12 h/24 h,37℃空气浴融化反复冻融制备血小板裂解液,检测裂解效率。p H计检测p H值,生化分析仪检测TP、ALB浓度,ELISA方法检测PDGF、VEGF、EGF、TGF-β、IGF-1等细胞因子浓度,并以95%参考区间确定其质量特性。结果 -80℃12 h,37℃反复冻融6次血小板裂解达到>95%,p H、TP、ALB、PDGF-AA/AB/BB、VEGF、EGF、TGF-β、IGF-1 95%参考区间分别为6.72-7.38、(45-57)g/L、(22-38)g/L、(0.98-2.01)ng/m L、(122-293)ng/m L、(5.35-15.6)ng/m L、(0.49-1.82)ng/m L、(2.97-8.03)ng/m L、(177-290)ng/m L、(95-154)ng/m L。结论建立了以浓缩血小板反复冻融制备血小板裂解液的有效方法并初步确立了其质量标准。
- 邓小军叶永清林秀妹林鸿玉王丹
- 关键词:血小板裂解液浓缩血小板冻融细胞因子浓度
- 模拟野战条件下环境下应急采血的血液质量评价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战时应急采血是紧急状况下伤员输血救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文中模拟野战高温高湿环境下应急采血,从细菌污染和红细胞质量两方面探讨和评价战时应急采血的血液质量. 方法 在献血屋内对70名献血员常规安尔碘消毒后采血70份作对照组,另在模拟野外环境下对70名献血员先从内至外全手臂内侧下2/3安尔碘擦拭2次后再常规2次安尔碘擦拭消毒后采血70份作为试验组.其中每组各50份用于制备浓缩血小板,并进行细菌培养;20份对照组血液采集后置2~6℃冰箱存放,1~2 h后分离出红细胞悬液;20份试验组血液长途海陆运输4h后分离出红细胞悬液.保存期内分别检测红细胞质量参数(红细胞ATP、细胞外液FHb、细胞外液K+、棘形红细胞率). 结果 2组共100份浓缩血小板细菌培养,均未检出细菌.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2组红细胞ATP含量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红细胞细胞外液FHb浓度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试验组第34天FHb浓度[(1356.1 ±813.6)mg/L]明显高于对照组[(652.9 ±423.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棘形红细胞率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试验组第34天棘形红细胞率[(49.4±9.9)%]明显高于对照组[(23.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血第1天试验组细胞外液K+浓度[(7.1 ±0.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4.3±1.6)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时间变化,2组K+浓度逐渐增高,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模拟野外条件下采血,通过增加消毒次数改善卫生条件,血液质量并未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但受高温,山路、水路颠簸及长途运输的综合影响,血液应在血液贮存期(35d)内尽早使用.
- 王丹陈锦华曾毅彪林秀妹邓小军
- 关键词:血液采集野战血液质量细菌污染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