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秀枝
- 作品数:24 被引量:88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phA3 i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prognosis of prostate cancer treated with radical prostatectomy
- 目的 Eph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3 (EphA3) expression has be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on and pro...
- 段秀枝许晓明尹彬彬洪波刘伟伟刘乾陶志华
- 文献传递
- 肝癌的实验室标志物检测现状与展望被引量:9
- 2014年
- 肝癌在我国一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新研究技术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发展,寻找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肝癌实验室诊断标志物及其检测方法是研究者共同目标。临床实验室只有系统地了解这些实验室标志物及其在肝癌进展中变化规律,并将其运用于肝癌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切实提高肝癌的实验室诊断能力,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r手华裣验医学杂岙,2014,37:觯彤)
- 段秀枝陶志华
- 关键词:肝肿瘤生物学标记
- 住院患者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
- 目的对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分析前全程监控和定期分析,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分析前检验质量。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设计。以血标本唯一性条形码建立全程监控标本流程的信息系统,比较分析实施全程监控前后...
- 蒋颜张超陈剑兰傅应裕段秀枝陶志华
- 关键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
- 文献传递
- Hp和血清PG检测在浙江省健康人群检查中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p)现症感染状况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关系。评估年龄、性别和幽门螺杆菌状态对胃蛋白酶原检测的影响以及建立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和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在浙江人口健康检查中的临床应用。方...
- 金苑卿段秀枝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蛋白酶原胶体金
- 文献传递
- 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雄激素受体靶基因的筛选与初步鉴定被引量:2
- 2014年
- 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筛选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AI的雄激素受体结合位点,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2 876个peak(pvalue<1×10–5),peak平均长度为673 bp;将peak序列定位到Hg19基因组,共有1 865个靶基因,其中fold enrichment≥10的基因有425个。对peak相关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与细胞、细胞组分、细胞过程、结合、细胞器相关的基因位列前五位;对peak相关基因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与黏着斑、代谢通路、癌症中的转录错误调控、嘌呤代谢等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占大多数。筛选出7个候选AR靶基因,采用Real-time qPCR技术分析它们在LNCaP-AI细胞和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中对DTH刺激的反应性,发现DHT刺激可改变7个候选AR靶基因在LNCaP-AI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向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发展的过程中雄激素受体及其调控的下游靶基因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徐思琪廖昭平刘春华程玥季丽丽段秀枝陈玉华陶志华
- 关键词: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雄激素受体靶基因
- 城市核酸检测基地的医院感染防控实践
- 2022年
-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疫情精准防控的关键环节[1],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可以尽快查明感染链条,阻断传播途径,从而控制疫情的蔓延。随着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局部的新冠疫情时有发生,我国已经有多地在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开展了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
- 何亚盛黄海军倪银彭敏段秀枝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 膀胱癌诊断新指标miR-182/miR-196a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检测miR-182、miR-196a在膀胱癌(BCa)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miR-182、miR-196a及miR-182/miR-196a比值在BCa诊断、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选择67例膀胱移行细...
- 陈玉华季丽丽秦婷婷段秀枝吴秀玲陈占国翁志梁陶志华
- 文献传递
- 淋巴毒素β受体和核转录因子-κB经典通路P65在膀胱组织中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淋巴毒素β受体(LTβR)和核转录因子(NF)-κB经典通路因子P65在膀胱癌(BCa)和膀胱炎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BCa临床病理指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8份新鲜膀胱组织标本(按照病理检查结果分为BCa组75份、膀胱炎组10份和正常膀胱黏膜组23份)中的LT[3R和P65的mRNA相对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份病理石蜡切片(BCa切片组73份、膀胱炎切片组30份和正常膀胱黏膜切片组15份)中的LTβR与磷酸化蛋白P65(p-P6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BCa分级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的关系。采用Kruskal-Wallis H验和χ2检验等比较不同膀胱组织间的LTBR与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LTβR和P65mRNA相对含量在膀胱癌组中高于正常组[LTβR:29.4(14.2~46.7)×10-3、1.2(0.3~7.0)×10-3,Z=-5.508;P65:9.7(2.7~21.1)×10-3、1.0(0.8~1.8)×10-3,Z=-5.030,P均〈0.05],两者在BCa进展[病理分级各组(Ⅰ、Ⅱ、Ⅲ级):LTBR:18.2(2.1~31.3)×10-3、28.4(16.6—36.2)×10-3、47.9(34.3~70.5)×10-3,χ2K-W=20.378;P65:4.9(1.3—12.0)×10-3、7.4(3.0~21.9)×10-3、17.0(10.0~28.3)×10-3,χ2K-W=15.219,P均〈0.05]和淋巴结转移各组(阴性、阳性)[LTβR:27.2(9.7~40.1)×10-3、39.4(26.7—52.6)×10-3,Z=-2.552;P65:7.4(2.3~15.6)×10-3、13.4(6.7~23.3)×10-3,Z=-2.026,P均〈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IJTpR和p-P65蛋白阳性率在膀胱癌组中高于正常组(LTpR:69.8%、13.3%,χ2=16.600;P65:56.2%、6.7%,χ2=12.220,P均〈0.05)。LTBR和p-P65蛋白阳性率也在BCa进展(病理分级各组(Ⅰ、Ⅱ、Ⅲ级):LTBR:56.3%、70.0%、90.4%,χ2=7.055;p-P65:40.6%、60.0%、76.2%,χ2=6.679,
- 段秀枝沈默韩秀翠吴秀玲万丽翁志梁沈龙捷陈映鹤蔡健余志贤郑元财陶志华
-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炎
-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一家系的发病机制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对1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及相关功能结构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集2012年1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诊断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1家系4代共19人外周静脉血,检测凝血指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抗原含量。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血小板功能和纤维蛋白原功能;用PCR方法对纤维蛋白原基因FGA、FGB和FGG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基因扩增,通过正反向测序明确突变位点;用还原性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法检测纤维蛋白原突变体;采用分子结构模拟图分析预测突变氨基酸对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Ⅱ-1)及其母亲(I-2)、妹妹(Ⅱ-2)、弟弟(Ⅱ-3)、女儿(II-1)纤维蛋白原活性明显下降,凝血酶时间(1tr)明显延长,但纤维蛋白原抗原含量、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YF)和D-二聚体(D—dimer)均在正常范围内。血栓弹力图显示I-2、Ⅱ-2、111.1血小板功能正常,纤维蛋白原功能减低,而先证者及Ⅱ-3纤维蛋白原功能严重降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及Ⅱ-3存在纤维蛋白原FGGC.1001A〉C纯合突变,导致叫链第308位天冬酰胺(Asn)突变为苏氨酸(Thr)(P.Asn308Thr),而I-2、Ⅱ-2及IL-1存在纤维蛋白原FGGC.1001A〉c(P.Asn308Thr)杂合突变,家系其他成员均未检测到此突变位点。还原性SDS—PAGE免疫印迹未检测到纤维蛋白原突变体。分子结构模拟图显示突变位点Asn308位于纤维蛋白原二聚体结合的接触面,此位置氨基酸突变会对纤维蛋白的正常形成及功能产生影响。结论该家系成员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系显性遗传,纤维蛋白原FGGC.1001A〉C突变是引起该家系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病原因。
- 廖昭平徐思琪唐沪强谢怡怡段秀枝刘春华程玥陈玉华王德强罗淼陶志华
- 关键词:突变纯合子杂合子
- 住院患者血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与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对住院患者血标本进行分析前全程监控和定期分析,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分析前检验质量。方法采用调查性研究设计。以血标本唯一性条形码建立全程监控标本流程的信息系统,比较分析2012年1至6月与实施全程监控的2013年同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收集的本院住院患者血标本的丢失率、标本超时送检率、标本不合格率,并对科室分布情况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 2013年1至6月共收到501 135份住院患者血标本,标本丢失0.006‰(3/501 135份),标本超时送检率1.64%(8195/501 135份),标本不合格率为3.676‰(1842/501 135份);而未采取监控措施的2012年同期共收集血标本为450 463份,标本丢失率为0.053‰(24/450 463份),标本超时送检率为6.50%(29 280/450 463份),标本不合格率为7.830‰(3527/450 463份),两年同期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7、14839.9、729.7;P均<0.01)。标本凝块[28.3%(521/1842份)]、标本溶血[27.6%(508/1842份)]及标本量少[24.8%(456/1842份)]是标本不合格的三大主要原因。不合格标本主要分布在中心ICU1、2病区,外科ICU、脑科ICU、急诊ICU和心内科ICU 6个监护病房。2013年1至6月,6个科室不合格标本数占全院不合格标本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2.6%(118/362份)、39.3%(87/221份)、35.0%(112/320份)、32.7%(113/354份)、32.2%(98/306份)和22.5%(63/279份)。结论专职部门运用信息系统对标本分析前阶段全程监控,及时追踪可有效提高标本送检及时率、减少标本丢失率;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及分布科室进行分析,可与临床进行有效沟通,有助于提高分析前血标本检验质量。
- 蒋颜张超陈剑兰傅应裕段秀枝陶志华
- 关键词: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