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毛宗强

作品数:294 被引量:1,599H指数:2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2篇期刊文章
  • 62篇专利
  • 54篇会议论文
  • 2篇标准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4篇电气工程
  • 37篇动力工程及工...
  • 22篇化学工程
  • 20篇经济管理
  • 17篇一般工业技术
  • 16篇机械工程
  • 16篇理学
  • 15篇交通运输工程
  • 5篇核科学技术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冶金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9篇电池
  • 152篇燃料电池
  • 77篇质子交换
  • 77篇质子交换膜
  • 51篇氢能
  • 47篇质子
  • 44篇质子交换膜燃...
  • 44篇质子交换膜燃...
  • 35篇催化
  • 34篇电极
  • 30篇能源
  • 29篇固体氧化物
  • 28篇催化剂
  • 27篇电解质
  • 26篇氧化物燃料电...
  • 26篇固体氧化物燃...
  • 24篇氧化物
  • 24篇纳米
  • 20篇膜电极
  • 19篇甲醇燃料电池

机构

  • 289篇清华大学
  • 24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哈尔滨工程大...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核工业第二研...
  • 3篇东莞深圳清华...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北京工业大学
  • 2篇同济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电子工程...
  • 2篇国际标准化组...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93篇毛宗强
  • 90篇王诚
  • 61篇谢晓峰
  • 54篇徐景明
  • 40篇刘志祥
  • 19篇张萍
  • 14篇黄建兵
  • 14篇吴德海
  • 13篇杨立寨
  • 12篇徐才录
  • 12篇王要武
  • 11篇高瑞峰
  • 11篇吴宗斌
  • 9篇梁吉
  • 9篇郭建伟
  • 9篇王兆海
  • 9篇尚玉明
  • 9篇何向明
  • 8篇朱华平
  • 7篇段世杰

传媒

  • 20篇电源技术
  • 19篇化工学报
  • 16篇电池
  • 15篇太阳能
  • 9篇太阳能学报
  • 8篇清华大学学报...
  • 7篇高等学校化学...
  • 5篇新材料产业
  • 4篇化工新型材料
  • 4篇化学进展
  • 4篇中外能源
  • 4篇中国太阳能学...
  • 3篇稀有金属材料...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科技导报
  • 3篇化工进展
  • 3篇工厂动力
  • 3篇第四届全国氢...
  • 3篇第五届全国氢...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6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12篇2010
  • 20篇2009
  • 15篇2008
  • 27篇2007
  • 25篇2006
  • 23篇2005
  • 29篇2004
  • 28篇2003
2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系统
太阳能电池电解水制氢系统,该系统包含太阳能电池、水电解池、水路子系统、气路子系统、开关组和控制装置;水电解池包含至少两个制氢能力相同或者不同的单元电解池,每个单元电解池分别通过开关组中的开关与太阳能电池相连,每个开关分别...
刘志祥王诚毛宗强
文献传递
甲酸对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输出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甲酸对甲醇催化氧化的影响,并与过氧化氢作为阳极添加剂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甲酸作阳极添加剂时,电池的输出性能明显优于无添加剂的性能;电池工作温度较低时,过氧化氢对电池有提高电池性能,但随温度提高,过氧化氢本...
王兆海谢晓峰毛宗强
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甲酸甲醇电氧化
文献传递
5kW氢空PEMFC的性能被引量:4
2005年
构建了5kW氢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系统,电堆工作温度范围为室温到80℃,工作压力为200kPa;研究了5kWPEMFC的性能特点。结果表明:PEMFC性能随着气体压力和电堆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当氢气流量为46L/min、空气流量为120L/min时,电池性能最好。
赵奕磊毛宗强奚树人王诚吴中旺包福毅
关键词:燃料电池堆
静电场和离心力场联合分离水/油型乳状液被引量:20
1998年
(1)对搅动下水/油型(W/O)乳状液的静电分离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从极化角度对外电场促使水滴聚结的原因给予定量解释;提出极化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并阐述了极化水滴聚结的动力学过程.(2)采用一种新型(同时具有静电场和离心力场)静电分离器对水/煤油─Span80乳状液进行了分离实验.分别研究了乳状液停留时间、含水量、电压以及油相粘度等对破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滴“二分子”碰撞、聚结的假设较好地描述了水滴在电场下聚结的动力学过程;破乳实验设备由于使用高速离心场替代传统重力场,使得破乳效果有明显提高.
阎军毛宗强何向明
关键词:乳状液静电分离W/O
锂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电性能研究
2011年
以电解二氧化锰(EMD)和LiOH.H2O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出锂锰复合氧化物(CDMO);采用X射线衍射对EMD和CDMO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以CDMO为活性物质制备正极组装试验电池,研究了试验电池的循环可充性。结果表明,在375℃下热处理8h的EMD合成的CDMO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周红伟王国刚汤志勇王诚毛宗强张萍
关键词:固相反应
再生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7
2006年
与传统二次电池(铅酸蓄电池、锂电池)相比,再生燃料电池在储能时间、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和环境保护方面占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航天、军事领域和现场蓄能系统。本文介绍了再生燃料电池的原理、分类和应用情况,详细阐述了再生燃料电池双效电极和双效电极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及水热管理的研究进展,指出再生燃料电池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了展望。
张扬健毛宗强谢晓峰王诚
关键词:双功能电极电催化剂
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08年
题记:清华大学毛宗强教授作为本刊的编委,多年来始终支持着本刊的发展,不断给予本刊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与建议。本期我们约请他为读者撰文介绍了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发展趋势,从电池结构、电池材料和产业现状等诸方面说明其进展。低温SOFC已经突破传统的管式和平板式结构,出现直径为毫米级的微管式SOFC、金属支撑的平板式SOFC以及单气室SOFC。低温SOFC可以直接操作天然气、煤气、生物质气、甲醇、乙醇和氨水等燃料,因此本文特别关注600℃以下的低温SOFC,认为其最有市场前景。
毛宗强黄建兵王诚刘志祥
关键词: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电池结构电池材料
碳纳米管表面沉积铂及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被引量:50
2001年
研究了在碳纳米管表面上沉积金属铂的新工艺 ,并对以Pt/CNTs为催化剂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进行了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 ,这种新的沉积方法能够在碳纳米管表面沉积上得到尺寸细小 (3nm左右 )、分布均匀的铂颗粒 .并且得到的Pt/CNTs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 .
陈军峰徐才录毛宗强陈贵如魏秉庆梁吉吴德海
关键词:碳纳米管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景被引量:40
2020年
中国氢能产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影响下遇到了暂时困难,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回顾2020年中国各地出台的氢能发展政策,分析得出:政策重点主要集中于交通领域,包括氢燃料电池车技术研发、关键设备制造和加氢站建设等,而轨道交通则是未来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重点之一;氢能冶金属于新的氢能产业应用领域,许多冶金企业与氢冶金先进国家进行了示范项目合作,这些示范项目的快速推进将有助于实现中国钢铁行业革命性的绿色化转型;绿氢煤化工、绿氢贸易、民用液氢等也将是氢能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建议中国明确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拓展氢能技术创新领域,以打造高质量氢能产业为抓手,助推中国能源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并在氢能全球化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孟翔宇顾阿伦邬新国周剑刘滨毛宗强
关键词:冶金
丙三醇对钒液流电池电解液影响的交流阻抗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添加剂丙三醇对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阳极电解液电极反应影响的内部作用机理。通过RS(Cd(RpW))形式的等效电路对其阻抗谱进行了较好的模拟解析,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丙三醇含量的依次增加,溶液电阻、双电层电容和极化电阻均出现最小值,浓差极化电阻出现最大值,此时添加量均为1%,说明含有一定量供电子基团结构的丙三醇能够有效结合钒离子,均匀分散于溶液中,使得溶液电阻降低,当钒离子结合丙三醇后体积增大,双电层电容距离增加,从而双电层电容降低,当钒离子结合丙三醇后更利于向电极表面吸附,提高阳极电解液的催化效率,加大了电极表面反应物浓度与本体溶液中的差值,使得浓差极化电阻增强,电极反应效率提高。
杨春王金海谢晓峰尚玉明王树博毛宗强
关键词: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丙三醇电解液电化学阻抗谱
共3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