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毅
-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梧州市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艾滋病知识分析
- 2007年
- 目的:调查性服务小姐对艾滋病的认识,评价艾滋病感染的风险。方法:于2005年9-10月随机对梧州市13所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369名进行问卷调查,用EPI-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9.97%的人听说过艾滋病;2)36.8%知道得性病会增加得艾滋病的机会。3)没有人在进行性行为时愿意每次都用安全套。4)在过去12个月里最多一个晚上有3个客人的占60.2%。5)74%最近一次性行为时用了安全套。6)6.5%认为自己会感染艾滋病。结论:梧州市性服务小姐对艾滋病的知识和态度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自我保护意识较低,对自己的感染风险认识不足,提示应该加强这类人群的艾滋病健康教育。
- 钟坚江毅李善华黄浩王盛侃黄桂珍潘丽
- 关键词:艾滋病性服务小姐
- 梧州市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艾滋病知识分析
- 目的:调查性服务小姐对艾滋病的认识,评价艾滋病感染的风险.
方法:于2005年9-10月随机对梧州市13所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369名进行问卷调查,用EPI-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89....
- 钟坚江毅李善华黄浩王盛侃黄桂珍潘丽
- 关键词:艾滋病娱乐场所性服务小姐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
- 文献传递
- 梧州市广州管圆线虫宿主分布及感染情况的调查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梧州市广州管圆线虫各种宿主分布和感染情况,为该市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剖检捕获之鼠193只,检测在梧州各镇野外采集的福寿螺150只,蛞蝓45条;检测集市销售的福寿螺89只、田螺50只、石螺115只、淡水蟹30只、淡水虾30只、淡水鱼50条。结果鼠平均感染率为2.07%、野外采集的福寿螺和蛞蝓感染率分别为1.33%、2.22%,其他宿主检测阴性。结论梧州市各镇野外均有福寿螺等宿主分布,福寿螺、蛞蝓和鼠类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首次证实梧州市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 黎炽森黄贵彪江毅黎启明陈洁宁黄欢欣李善华蔡周梅
-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宿主
- 晚发现HIV/AIDS病例和配偶/固定性伴传播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了解晚发现和非晚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简称配偶),在随访期1年内发生血清阳转的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登记的HIV/AIDS病人的配偶建立观察队列,按是否是晚发现分组,统计基线调查后12个月内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频率,并比较各分层因素HIV血清阳转优势比,计算晚发现和非晚发现两组随访1年内患者配偶血清阳转密度,明确晚发现和HIV血清阳转的关系。结果 1 649例HIV/AIDS病人中,晚发现HIV/AIDS病人占66.28%(1 093/1 649),非晚发现HIV/AIDS病人33.72%(556/1 649)。282例(17.10%)HIV/AIDS病人的配偶发生HIV血清阳转,晚发现病人配偶的血清阳转占总阳转患者比例为73.40%(207/282),非晚发现病人配偶的阳转比例为26.60%(75/2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随访12个月时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密度为30.97/100人年,其中晚发现病人的配偶为36.76/100(207/563.17)人年,非晚发现病人的配偶为21.58/100人年(75/347.47)。和非晚发现病人的配偶相比,晚发现病人配偶的HIV血清阳转在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感染途径等分层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现HIV/AIDS病人配偶的血清转化密度最高是55~64岁组,30~40岁组是另一血清转化高峰。结论观察期1年内,广西HIV/AIDS病人配偶的HIV血清转化率较高,以55~64岁组为血清转化高峰,主要由晚发现患者导致。应提高HIV/AIDS病人早发现能力,和家庭计划生育干预、抗病毒治疗等干预措施相结合,减少HIV家庭内传播。
- 江毅李勇覃善芳郑志刚
- 2006-2015年梧州地区两所医院肝衰竭患者病因、临床类型及其变迁的回顾性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讨2006-2015年广西梧州地区肝衰竭患者的病因、临床类型及其变迁情况。方法利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6-01/2015-12在梧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广西桂东人民医院住院的241例肝衰竭患者开展调查,依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诊断类型及出院转归等因素,利用卡方检验方法对其进行分组和分时段分析。结果在241例肝衰竭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比例为4.36∶1,年龄(41.53±13.69)岁,中年男性患者居多。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性别、年龄和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病因为嗜肝病毒感染(81.33%),常见的临床分型为慢加急性肝衰竭(69.29%)。近5年内,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患者构成比明显比前5年下降(73.97%VS 62.50%,P<0.05),而药物性肝损害所致肝衰竭患者构成比明显比前5年上升(10.17%VS 5.48%,P<0.05);近5年内慢加急性肝衰竭构成比明显低于前5年(64.29%VS 80.82%,P<0.05)。在不同病因基础上继发感染、恶化,导致死亡发生率升高(P<0.01)。结论梧州地区肝衰竭的患者依然以嗜肝病毒感染为主,但药物肝损伤呈增加趋势,临床类型是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主,并发感染是患者恶化死亡的重要因素。
- 江毅梁柱石莫穆隆黄献球
- 关键词:肝衰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