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 作品数:16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异形:契约》:科幻类型背后的宗教蕴含
- 2017年
- "异形"系列可谓是科幻电影中的经典之一。作为前传第二部的《异形:契约》在延续前作的基础上更加凸显出一种浓重的宗教色彩,如对创世神话的继承、对自由意志与罪恶问题的思索、类似宗教与文学传统中的魔鬼撒旦似的人物设置等。但这部影片并非是对传统宗教故事与理念的单纯演绎,而是有所改造,体现出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对人的存在等问题的思考与观照。可以说,宗教性因素的介入使得这部影片有别于一般的商业娱乐片,而别具思想的深度。
- 沈慧
- 抗战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精神基本层面论析——从旅滇作家和马子华的散文说起被引量:1
- 2013年
- 抗战时期,包括闻一多、朱自清等旅滇作家及马子华等本土作家都留下了不少的散文篇什,对云南和云南人的精神风貌、生活状况描绘颇多。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可以从中解读出云南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层面——强烈的家国(园)意识、坚韧的反抗精神、顽强的生存信念、迭变的狭隘思想,而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和领会抗战时期云南文化的多样性特质。
- 布小继沈慧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简析电影中的声音叙事被引量:2
- 2009年
- 电影具有两个信息磁道——声音和视像。单纯的图像具有信息集成的特征,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电影在视觉化的叙事中加入言语的因素,言语与视像同步进行两种叙述使电影实现了讲述复杂故事的可能。电影中的声音可分为同声、画内音、画外音三种。声音叙事在整个电影叙事中的功能主要有命名、链接镜头与场景、讲述视像之外的行动与事件。声音叙事的出现与发展弥补了单纯的视像叙事所具有的缺陷,同时,声音叙事又常常超越视觉画面的讲述,大大增加了电影叙事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 沈慧
- 关键词:电影声音叙事视像画外音
- 东方中国的多重面孔——论凌叔华小说《古韵》中的中国形象
- 2017年
- 凌叔华用英文写就的小说《古韵》来源于她的早年生活经历,它展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及生活,也折射出了中国20世纪初由古典走向现代的历程。可以说,作家以个人经历、家族故事为基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中国故事",也为读者塑造出了特定的"中国形象"。由于创作中西方话语的介入、战乱中乡愁情怀的凸显以及作家现代性话语立场的影响,使得《古韵》中的"中国形象"呈现出复杂多样甚至矛盾的特征。对作品中这一现象的关注与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双语作家的写作特征以及"中国形象"在文学中的建构与传播。
- 沈慧
- 关键词:《古韵》
- 论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外国人形象被引量:1
- 2019年
- 综观新中国成立至今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来自异邦的外国人一直存在于各个时期的影片中。这些外国人并非对现实中相关人物的简单摹写,而是在一定时代、文化语境中的建构。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外国人常常被塑造为丑恶的侵略者。新时期以来,外国人形象则走向多样化,折射出社会、文化的转型,也显示了新时期以来在现代性"开疆拓土"、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凸显的背景下对边地少数民族文化何去何从的忧虑与思考。
- 沈慧
- 关键词:外国人侵略者西方主义
- 青年流寓者的“边地想象”——以鹿桥的小说《未央歌》为例
- 2016年
- 20世纪30年代末,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内地大批的学者、艺术家、学生来到西南边陲之地——云南,边地云南也由此为这些"外来者"所关注。对于在西南联大学习、工作了七年的"外来者"鹿桥而言,云南的山水、气候、风俗等等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的小说《未央歌》中常常不吝笔墨地描写、展现云南独特而绚丽的自然、人文景观。而《未央歌》中所呈现的边地云南是诗意的、浪漫的,本身具有青年文化的内在特质,虽然作家对边地充满兴趣,但相对于中原、中原正统文化,边地却依然是一个"他者"。这使得鹿桥笔下的"云南"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云南"既相似又多独树一帜之处,体现出创作者特有的文化心态与文化立场。
- 沈慧
- 关键词:《未央歌》青年他者
- 论张暖忻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边地想象”与文化蕴涵
- 2016年
- 分别拍摄于80、90年代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青春祭》、《云南故事》相较于建国十七年时期的同类影片,可谓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云南边地的想象性建构,其中也体现出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重新审视。然而,这种思考与审视依然是一种外部的视角,未能真正深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部。相对于长期被视为正统的中原,边地依然被建构为"他者"。对影片中这一复杂文化蕴涵的关注与反思,无疑对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 沈慧
- 关键词:悖反他者
- 楚图南抗战文艺思想简论被引量:1
- 2013年
- 楚图南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声名卓著的学者、文学家。抗战期间他以云南的报刊为阵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抗战文艺思想,即抗战文艺要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要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抗战中的社会生活,抗战文艺要有战斗性和地方性;对云南文艺发展特殊性的认识和对抗战救亡文化的理解。对楚图南抗战文艺思想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云南本土现代文艺建设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 布小继沈慧
- 关键词:楚图南
- 复苏与探索——1977—1999年间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概论被引量:1
- 2016年
- 在文革结束后至21世纪前的1977—1999年间的云南少数民题材电影既对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同类电影有所继承,但又有所突破与改变。纵观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主要有三个向度的发展,即自觉呈现新时代的主流话语、艺术化的实验与创新、对商业化与娱乐化的实践。这一时期的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虽然没有如新中国十七年一般"辉煌",但它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经历文革打击之后的复苏与多方面进行探索的阶段。这些探索为后来的同类影片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这也是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 沈慧
- 关键词:主流话语艺术化娱乐化
- 知识分子意识的别样呈现——论宗璞建国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
- 2013年
- 建国十七年时期,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是一种边缘化的创作,而且在权威话语的影响下大多涉及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女作家宗璞在这一时期的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创作中,也主要讲述知识分子怎样在时代与革命的感召下经历曲折而艰难的改造,最终汇入革命大集体的历程。但在与时代主流取得一致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知识分子的个人话语,显示出其创作的独特性。
- 沈慧
- 关键词:知识分子个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