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维娜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6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陆氏针灸针刺跷脉改善80例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探讨陆氏针灸针刺跷脉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该类疾病的针灸疗法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收治的160例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常规康复组各80例。2组均实施常规康复治疗,针刺治疗组加用陆氏针灸手法针刺阴跷脉(照海等穴)和阳跷脉(申脉等穴)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BBS、FMBS及TIS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且针刺治疗组上升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Holden、FMA评分及MWS均较治疗前上升,且针刺治疗组上升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影响脏器功能或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针刺治疗组亦未发生晕针、滞针、严重弯针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用陆氏针灸手法针刺跷脉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促进脑卒中后下肢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宋毅裴建顾敏珏沈维娜汪军傅勤慧陈宇杰
- 关键词:跷脉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
- 针刺泻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被引量:19
- 2010年
- 目的观察针刺泻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泻阴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30例,并与30例传统针刺法对照。结果治疗组中上肢治愈7例,显效12例,进步8例,无效3例;下肢治愈5例,显效10例,进步14例,无效1例。对照组中上肢治愈3例,显效3例,进步16例,无效8例;下肢治愈2例,显效5例,进步17例,无效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泻阴法在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有较好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 沈维娜
- 关键词:针刺刺法中风后遗症偏瘫
- CD40、CD40L和sCD40在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10年
- CD40、CD40L和sCD40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诱导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的活化与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探讨这三种分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中的发病机制,以及多种CD40结合药物,如CD40L三聚体(CD40LT)、CD40单抗和CD40L阳性细胞目前作为免疫治疗药物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 沈维娜李军民
- 关键词:CD40CD40L血液肿瘤
- 针刺治疗肝郁火旺型失眠30例临床观察
- 2010年
-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或量令人不满的状况,常表现为难以入睡,维持睡眠困难或早醒.失眠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一般人群患病率10%~20%,男女差别不大.
- 沈维娜
- 关键词:失眠针刺
- 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在CHOP方案治疗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Ⅰ期剂量递增试验的安全性探索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 探索聚乙二醇脂质体阿霉素(PLD)在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组成改良CHOP方案中的最大耐受剂量(MTD).方法 研究纳入21例初治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患者第1个周期使用PLD,分为4个剂量水平(30、35、40、45 mg/m^2第1天)按照3+3方法进行剂量递增,第2~6个周期使用阿霉素(50 mg/m^2第1天).而联合方案中环磷酰胺(750mg/m^2第1天)、长春新碱(1.4mg/m^2第1天,最大剂量不超过2 mg)和泼尼松(100 mg/d第1~5天)的剂量保持不变,仅统计第1个周期的不良反应.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中位年龄49(25~67)岁.T细胞淋巴瘤15例,B细胞淋巴瘤6例.在PLD剂量递增至45 mg/m2剂量组时,3例患者中2例出现3级口腔黏膜炎,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因此剂量下调一个等级.在40 mg/m^2剂量组时,12例患者中仅有l例出现肺炎伴4级中性粒细胞下降.所有剂量组中,观察到的3~4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下降(13例,61.9%)、口腔黏膜炎(2例,9.5%)、血小板下降(1例,4.8%)和肺炎(1例,4.8%),经过抗感染、口腔护理、支持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结论 在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治疗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方案中,PLD的最大耐受剂量为40 mg/m2,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
- 沈维娜季冬梅薛恺张群岭吕方芳洪小南曹军宁郭晔
- 蝎蜈胶囊治疗肝风挟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评价蝎蜈胶囊治疗肝风挟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肝风挟瘀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2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蝎蜈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蝎蜈胶囊安慰剂口服治疗,连续服药12周,停药4周后随访。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持续时间、止痛药暴露程度、应答者比率,同时停药4周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评价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及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停药4周后随访,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亦有减少(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服用止痛药的患者例数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组中服用止痛药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的应答者比率为90.0%,对照组为31.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78.3%,对照组为3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全程,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蝎蜈胶囊治疗肝风挟瘀型无先兆偏头痛安全有效,能够预防偏头痛的发生。
- 陈运吴璇李俊沈维娜顾敏珏袁灿兴
-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药疗法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G-CSF在淋巴瘤化疗中预防性应用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骨髓抑制是淋巴瘤患者接受化疗后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和发热性粒缺(febrileneutropenia,FN)。Ⅳ度粒缺或FN往往是后续化疗的减量依据。作为对化疗高度敏感的肿瘤,淋巴瘤化疗方案的剂量强度与疗效密切相关。由于淋巴瘤患者本身具有一定的免疫缺陷以及治疗方案中包含多个免疫抑制药物,FN导致的感染往往成为化疗相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
- 张群岭刘晓健沈维娜王佳琛洪小南郭晔
- 关键词:淋巴瘤化疗后G-CSF聚乙二醇化中性粒细胞缺乏常见不良反应
- 急性髓系白血病代谢组学研究
- 目的: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血清(包括化疗前和化疗后标本)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阐明AML患者的代谢谱,发现可用于AML诊断分型、化疗反应评价、预后危险分层的代谢物标志物。对代谢物标志物划分出的高危组和低危组,进行基因表...
- 文连王敬瀚朱勇梅张伟娜李阳吴松芳沈维娜刘钊张婷李军民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代谢组学发病过程化疗反应
- 文献传递
- 陆氏针灸治疗42例缺血性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分析陆氏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讨该方案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2014—2015年收治的发病后2周到6个月内的84例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陆氏针灸组、康复对照组,每组42例,均实施基础康复治疗,陆氏针灸组加用陆氏针灸,疗程持续4周。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并观察其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量表上下肢运动功能总评分、平衡评分、感觉评分,Barthel量表评分、肌张力均显著升高,中风中医症候积分、NIHSS量表评分均显著降低,陆氏针灸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发生各脏器功能不全以及危及性命的严重不良事件,陆氏针灸组治疗期间亦未发生晕针、断针等与针刺有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陆氏针灸能够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更为有效地促进中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广泛推广。
- 宋毅裴建沈维娜顾敏珏汪军傅勤慧陈宇杰
-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
- 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疗效观察及对脑血流的影响被引量:32
- 2007年
- 目的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针刺百会、太冲、合谷等穴位治疗偏头痛患者作为治疗组,以口服西比灵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针刺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结果两组临床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前后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对VA、MCA、ACA发生流速增快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VA、BA发生流速减慢时的血流速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双向调节,有效影响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状况。
- 戴明靳淼沈维娜
-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脑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