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增富
- 作品数:33 被引量:22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一般工业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 中巴资源一号卫星(FM1)热控分系统在轨飞行性能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论述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首发卫星(FM1)的热设计概况,根据在轨飞行四年的温度遥测数据,进行了天地数据比对和整星的热控性能分析,并对有效载荷 CCD 相机、磁带机以及电源和姿轨控系统的关键设备(如 Cd-Ni 电池、红外地平仪、陀螺组件等)的控温效果给以了评价,对热控分系统的主要部件(如热迭涂层、多层隔热材料、电加热器等)的热控性能作出了评估。分析表明,热控分系统的设计满足了总体的技术要求,为整星提供了良好的温度环境,同时也为延长卫星寿命提供了一个基本条件。
- 潘增富
- 关键词:性能分析在轨飞行热控红外地平仪磁带机
- 卫星瞬态温度场的计算分析被引量:9
- 1988年
- 本文讨论了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热设计中的几个典型瞬态溫度问题,采用Stiff稳定的自动积分法,对250阶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在校正迭代计算中配合以稀疏矩阵的技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 潘增富马式明
- 关键词:数学模型同步通信卫星
- 卫星分舱热真空试验方法被引量:5
- 2005年
- 文章论述了“资源一号”卫星第二颗星进行分舱热真空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分舱热真空试验与整星热真空试验的不同点,以及该试验技术的关键和难点;试验结果表明首次分舱热真空试验获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的;最后讨论了实现分舱热真空试验的基本要求。
- 潘增富李国强胡金刚
- 关键词:热真空试验温度航天器分舱
- 卫星分舱热真空试验方法
- 文章论述了资源一号卫星第二颗星(FM2)在巴西安间技术研究院(INPE)总装测试大厅(LIT)的空间环境模拟器进行分舱热真空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分舱热真空试验与整星热真空试验的不同点,以及该试验技术的关键和难点.试验结果表...
- 潘增富李国强胡金刚
- 关键词:卫星热真空试验空间环境模拟
- 文献传递
- 微小卫星热控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25
- 2007年
- 介绍了国内外微小卫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针对微小卫星高功率密度和低热惯性给热控设计带来的新问题,讨论了微小卫星的热控制技术,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文章认为,必需尽快研发微机电技术,如何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解决散热问题是微小卫星热控制的关键所在。
- 潘增富
- 关键词:微小卫星热控制技术高功率密度微机电技术
-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热控制技术被引量:6
- 2002年
- 论述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热控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试验技术,提出采用分段周期循环法进行整星的瞬态设计分析。介绍了为验证设计的正确性而进行的整星瞬态热试验方法。在轨两年多的飞行遥测结果表明,热控分系统方案合理,设计正确,工作稳定,性能良好,大部分仪器的温度控制在17℃~28℃范围内,满足了设计指标要求。
- 潘增富
- 关键词: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热控制热设计热试验
- 资源卫星热管在轨等温性能评价
- 本文介绍了资源卫星02 星所使用的两种矩形槽道热管的在轨工作情况,并对其等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卫星飞行30个月以来,热管的在轨等温性能良好。
- 李国强潘增富
- 关键词:槽道热管资源卫星
- 文献传递
- 碳纤维/铝蜂窝太阳翼基板热变形分析被引量:13
- 2009年
- 以某卫星的碳纤维/铝蜂窝太阳翼基板为对象,研究了碳纤维层合板和铝蜂窝芯层弹性常数和热膨胀系数的等效计算。分别采用等效参数和I-deas软件中的Laminate铺层模型等方法,分析了高温和低温状态下太阳翼基板的热变形,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初步说明热变形分析是可行的。面板铺层材料参数对基板的热变形影响很大,在建立分析模型时不能将其等效为各向同性的均匀材料。
- 丁延卫王晓耕张立华潘增富
- 关键词:线胀系数等效太阳翼热变形
- 空间站温湿度控制子系统的动态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为了某空间站温湿度控制子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操作,分析了该子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了空间站上空气的热湿源,安排了不同乘员的活动程序;根据密封舱内空气热量和质量平衡原理导出了温湿度控制子系统的动态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六种情况下的动态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该分析方法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温湿度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如果载荷(特别是湿载荷)能用连续函数的形式来表示可以使分析结果更好;2)在该空间站的温湿度控制中宜采用主动温度控制策略而不是主动湿度控制;3)密封舱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空气温度有利于保持较低的相对湿度;4)当空间站向对接飞船供应热空气时,可能会使空气温度低于露点温度而导致舱内的水蒸汽发生凝结。
- 付仕明李劲东潘增富
- 关键词:温湿度控制空间站
- 空间站乘员睡眠区二氧化碳聚集现象被引量:11
- 2007年
- 为了分析乘员在没有良好通风的压力舱内停留时,呼出CO2的聚集过程并评估其可能导致的医学危害,建立了乘员在特定空间站睡眠舱的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对乘员在睡眠区的呼吸过程进行了非稳态模拟.模拟中乘员的CO2呼出浓度和肺通气量根据生理实验随CO2吸入浓度变化.通过模拟给出了睡眠区典型位置处CO2分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提出了无通风条件下乘员在睡眠区停留的最大容许时间,睡眠区CO2浓度监测仪的布置原则和类似情况下为保障乘员生命安全可采取的一些措施.
- 付仕明徐小平李劲东潘增富
- 关键词:空间站二氧化碳计算流体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