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德
- 作品数:20 被引量:175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外伤致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改变1例被引量:2
- 2016年
- 患者男性,33岁。因交通事故致伤头部伴意识不清20min入院。体检:前额部创口深达颅内,颅骨破损,血压80/40mm Hg,头颅CT诊断颅骨多发骨折伴颅内多发积气,左侧额顶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心肌酶及相关检查:超敏肌钙蛋白I 0.038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6.0 g/L,肌红蛋白991.6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92U/L,乳酸脱氢酶1326U/L。
- 周丽王兴德陈忠
- 关键词:心电图脑外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头颅CT诊断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变化与室壁厚度异常的关系
- 2001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变化与室壁厚度异常的关系。方法 观察 3 5例AMI患者和 3 1例劳力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与室壁收缩厚度改变百分率的变化。结果 (1)AMI后第 1天、第 4周的QTd值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对照组和AMI组区域性收缩厚度改变百分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t =6.77,P <0 .0 1)。 (2 )AMI后第 1天和第 4周QTd值与区域性收缩厚度改变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 (r =-0 .85 ,r =-0 .72 ,P值均 <0 .0 1)。结论 AMI后QTcd显著延长 ,并与收缩时室壁厚度改变密切相关。
- 王兴德赵绮芳刘珂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 (U A)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115例 U A患者根据其病史、心电图及肌钙蛋白 T(Tn T)变化分为低危险组 (A组 ,48例 )、中危险组 (B组 ,3 6例 )和高危险组 (C组 ,3 1例 )。分别记录入院前 48h心绞痛发作情况 ,其中 98例 (A、B、C组各 41例、3 0例和 2 7例 )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 ,详细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住院期间同时测定 C-反应蛋白 (CRP)水平。结果 C组心绞痛病史明显短于 A组和 B组 ,二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和 P<0 .0 5 ) ;C组患者入院前 48h心绞痛发作次数较 A组为多 (P<0 .0 5 ) ;C组三支病变较 A组多见 ,而单支病变 A组较 C组多见 (P均 <0 .0 5 ) ;C组 CRP水平较 A、B组明显增高 (P均 <0 .0 5 )。结论 高危险组冠状动脉病变较低、中危险组广泛 ,心绞痛发作次数亦较后二组为多 。
- 王兴德李淮何梅先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
- 动态心率震荡与慢性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观察心率震荡(HRT)的新指标-动态心率震荡(TD)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HRT各指标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HRT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动态心率震荡(TD)及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SDNN、平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心衰组与对照组HRT各指标的差异,及其与传统高危预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衰组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和TD低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平均心率与TO正相关,与TS负相关;TO与SDNN、LVEF呈负相关,TS与SDNN、LVEF呈正相关(p<0.05);TO与TS负相关(p=0.004);TD与平均心率、SDNN、LVEF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心衰组HRT明显减弱,尤以TD和TS变化显著;新指标TD在测量时不受平均心率等因素影响,提示与TO、TS相比,TD可提供更客观预测价值,HRT可作为慢性心衰患者预后评估又一项新的高效预测指标。
- 王兴德韩晓勤谷守明
- 关键词:心率震荡慢性心力衰竭室性早搏
- 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率减速力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心率减速力(DC)等自主神经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对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4例对照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计算DC及心率变异性各指标。对患者进行OCSP分型,采用NIHSS评分记录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析脑梗死患者DC、心率加速力(AC)、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等指标变化情况及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DC较对照组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脑梗死组DC与AC绝对值、SDNN、RMSSD均呈正相关(r=0.864、0.603、0.216,P<0.05),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_S=-0.223,P=0.03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部分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 徐艳红王兴德杨嘉君周丽潘永超
- 关键词:脑梗死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性
-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 (IP)对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CVA)发生的影响 ,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92例初次发作的AMI患者根据AMI前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 (IP组 ) 5 0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 (NIP组 ) 4 2例。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由专人测量入院后第 1天、1周及第 4周时的QTd ,应用Bazett’s公式QTc =QT/RR1/ 2 校正 ,QTcd =QTcmax -QTcmin ;Holter检查及心电监护记录。观察 4周内两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频发、多源或有RonT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入院后第 1天、1周及第 4周IP组的QTcd值分别为 (6 5 .3± 2 1.5 )ms、(6 0 .8± 2 0 .4 )ms和 (5 2 .5± 18.7)ms ,NIP组的QTcd值分别为 (85 .2± 2 3.1)ms、(75 .6± 2 1.2 )ms和 (6 5 .4± 18.6 )ms ,IP组较NIP组缩短 ,差别有显著性 (t值分别为 2 .89、2 .32和 2 .16 ,P值分别 <0 .0 1、<0 .0 5和 <0 .0 5 )。②IP组发生CVA 12例 ,发生率 2 4 .0 % ,NIP组发生CVA2 3例 ,发生率 5 4.8% ,IP组较NIP组发生率低 ,差别有显著性 (χ2 =4 .0 8,P <0 .0 5 )。结论 缺血预适应可缩短心肌梗死患者的QTd ,减少CVA的发生 ,但由于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到各种离子通道、受体跨?
- 王兴德但苏陆惠忠
- 关键词:缺血预适应离散度QT心肌室性心律失常
- 心房电极导线脱位到心室致反复心室安全起搏一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患者女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4天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感知不良,反复出现心房起搏脉冲后宽大QRS波及相隔110ms起搏脉冲,胸片检查提示心房电极导线脱落至心室内,心房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宽大QRS波落在交叉感知窗内触发反复心室安全起搏。
- 王兴德陈彬周丽胡伟国陈忠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电极导线心室安全起搏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率减速力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减速力(DC)变化,探讨其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老年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有无室性心动过速分为室性心动过速组(VT组,20例)和无室性心动过速组(无VT组,40例),并选取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DC、全部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ANN)、全程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 MSSD)、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比值变化。结果 (1)VT组和无VT组的DC、SDNN、SDANN、r MSSD和HF均低于对照组,LF、LF/H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VT组患者的DC、SDNN、SDANN、r MSSD亦低于无V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VT组患者的DC改变与SDNN、SDANN、r MSSD和HF呈正相关(P<0.01),与LF、LF/HF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AECOPD患者DC和心率变异性(HRV)降低,尤其是伴VT患者更为明显,反映了AECOPD伴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更为显著,猝死危险性增加,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但其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 王兴德蒋兆华陈彬孔志斌左晟刘华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主神经功能
- 罕见大于11秒窦性停搏而无晕厥发生1例被引量:3
- 2007年
- 王兴德胡伟国赵绮芳谷守明
- 关键词:窦性停搏晕厥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期前收缩HOLTER检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减速力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减速力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慢性心衰患者(心衰组)和35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应用心率减速力(DC)处理软件,离线计算DC值,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心衰组患者的D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其保护作用下降,猝死危险性增加。DC检测技术是猝死高危人群筛选与预警的一项新的无创心电技术,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王兴德韩晓勤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动态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