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加华

作品数:60 被引量:303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历史地理
  • 11篇农业科学
  • 10篇经济管理
  • 8篇文化科学
  • 7篇艺术
  • 4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社会
  • 6篇农事
  • 6篇耕织图
  • 4篇乡村民众
  • 3篇以农为本
  • 3篇农民
  • 3篇乡村
  • 3篇民国
  • 3篇民国时期
  • 3篇民俗
  • 3篇旱灾
  • 3篇传说
  • 2篇叙事
  • 2篇一年两作
  • 2篇艺人
  • 2篇政治
  • 2篇水旱灾害
  • 2篇水灾
  • 2篇图像
  • 2篇图像叙事

机构

  • 52篇山东大学
  • 8篇复旦大学
  • 2篇山东广播电视...
  • 1篇云南大学

作者

  • 60篇王加华
  • 2篇赵春阳
  • 1篇张玉

传媒

  • 11篇民俗研究
  • 10篇中国农史
  • 5篇民族艺术
  • 5篇中国社会经济...
  • 4篇文化遗产
  • 3篇民间文化论坛
  • 2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古今农业
  • 1篇开放时代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史学理论研究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清史研究
  • 1篇中原文化研究
  • 1篇民俗典籍文字...
  • 1篇艺术与民俗
  • 1篇古代文明(中...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2010'泰...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代江南地区的农事节律与乡村生活周期
作为传统时代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深刻影响着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节奏。受自然节律的影响,一年之中,农作物从播种、收获再到加工,各工作环节依次顺时展开,对此我们可称之为农事节律。与之相适应,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会在一年之...
王加华
关键词:劳动力
清季至民国华北的水旱灾害与作物选择被引量:17
2003年
清以来 ,针对华北地区频发的水旱灾害 ,人们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农业措施。相应作物的选择 ,加之不同的抗涝、抗旱技术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北的微观作物布局。水灾环境下 ,选择抗涝性强的作物 ,如水稻、高粱等 ;而干旱环境下 ,则选择抗旱性强的作物 ,如豌豆、甘薯等。总之 ,相关作物的选择种植 。
王加华
关键词:清朝农作物水灾旱灾
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被引量:10
2022年
中国古代耕织图主要由耕织图绘与耕织图诗两部分内容构成,其中“图”与“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外在形式层面的相合与并置,内容表达层面的“文”由“图”生与“图”“文”互补,内在意象层面的教化意涵表达与共鸣。中国古代耕织图之所以采用图、文相合的创作方式,与其作为重农劝农传统的产物,意在教化劝农有直接关系。而这一模式,又深刻体现出图像与文字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各自优势、特点与互补性。
王加华
关键词:耕织图
“地下理想家园”的营造——汉画像石农耕图功能新探
2025年
作为汉代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画像石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一些与农耕相关的图像。这些画像石农耕图,其性质并非技术图绘,而主要是一种丧葬用品,本质上同陶仓等丧葬明器一样,用来满足墓主在地下世界的需求。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墓葬形制、丧葬习俗的变化紧密相关,又与灵魂不死、孝观念的变化与广泛传播有直接关系,而汉代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初步定型与牛耕的普及,则为画像石农耕图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农事元素进入画像石与丧葬系统,与“农为天下之大本”的理念相互辉映,反映古代中华文明的农耕文明特质。
王加华
关键词:画像石随葬品
清中叶鲁中乡村日常生活——以《庄农日用杂字》为中心的探讨
《庄农日用杂字》是一部清中叶以来流传于山东中部地区的农村启蒙读物,内容广泛农业生产、衣食住行、农闲副业、信仰活动、新春节庆、男婚女嫁等方方面面。本文以《庄农日用杂字》为基本依据,对清中叶鲁中地区的传统乡村生活,如生产活动...
王加华
关键词:清中叶乡村生活
文献传递
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再探讨——兼评李伯重先生之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史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李伯重先生认为,一年两作制于明清之际在江南平原取得支配性地位,并最终于19世纪中叶完成普及。但通过对李氏所依据之论据做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明显的误读之处。同时,与19世纪中叶相比,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也并未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对于明清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情况应该重新再认识,而李氏所提出的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发展论也就颇令人怀疑,因其整个研究正是以一年两作制的普及为基石的。
王加华
赐福与降灾:民众生活中的狐仙传说与狐仙信仰——以山东省潍坊市禹王台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5
2012年
狐仙信仰是华北地区一种比较普遍的民间信仰形态。在山东省潍坊市禹王台及其周边村落,其信仰形态大体有三个层面组成:首先是灵异传说,创造出一种语境氛围;其次是物质载体,即禹王台及其上的大量有关狐仙信仰的庙宇、冢墓及洞穴等;再次是仪式行为,即神圣与日常时段的祭拜崇祀。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相互结合,从而塑造出一个狐仙信仰的神秘世界,表达出民众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与情感寄托。
王加华
关键词:赐福
中国古代耕织图中的景观描绘与观念表达
2021年
作为一种以“耕”“织”为描绘主题的绘画图像,中国古代耕织图绝不仅仅是对耕织环节的具体描绘,而且是在具体的景观与场景描绘背后隐含着丰富的象征性意义。水稻,是产出丰富、民食保障的象征与表达;蚕桑与丝织,是国计民生、衣被天下的符号与象征;男耕女织、群体劳作与家庭院落及相关伦理场景的描绘,则体现出对和谐富足、平安稳定之理想社会秩序的宣扬与追求。而耕织图之所以能承载如此丰富多彩的意涵,与其作为传统中国重农、劝农传统的产物与形式表现直接相关。其背后的根本支撑,则是古代中国“农为天下之大本”的核心理念。
王加华
关键词:耕织图以农为本
“你”怎么看:胡集书会保护与传承的艺人视角被引量:1
2017年
已有的关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讨论,基本都是从作为论述主题的"我"的角度展开进行的,而作为传统文化承载者与传承主体的民间艺人、手工艺者等却是"失声"的。这一情势的出现,又是与当下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保护模式紧密相关的。但事实上他们才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主体,因此若要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充分倾听他们的声音并维护他们的意愿与权利。
王加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艺人
江南与华北传统麦作技术的比较分析——以民国时期为中心的探讨
2016年
传统时期江南与华北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大田麦作技术体系,在麦作品种、土壤耕作、灌溉施肥、中耕管理、收获等工作环节上均有很大不同,甚或呈一种完全相反的态势。这一点在地墒的处理上又表现得最为明显,即江南在泄水,而华北则是保水。而之所以如此,与两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直接相关,其中又尤以自然环境的影响最为明显。
王加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