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1篇腰骶
  • 1篇腰骶部
  • 1篇应用解剖学
  • 1篇应用解剖学研...
  • 1篇置钉
  • 1篇椎弓根螺钉
  • 1篇椎弓根螺钉固...
  • 1篇骶部
  • 1篇稳定性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 1篇螺钉
  • 1篇螺钉固定
  • 1篇内固定
  • 1篇解剖学

机构

  • 2篇吉林大学白求...
  • 1篇大庆油田总医...

作者

  • 2篇李野
  • 2篇武云涛
  • 2篇刘波
  • 2篇刘景臣
  • 2篇朱庆三
  • 2篇王建华
  • 1篇李刚

传媒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2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骶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S2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探讨以第一骶后孔与骶外侧嵴为解剖标志的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其中15具分别从S1-S2和S2-S3椎体融合遗迹(骶横线)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的形态;在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切迹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在S2椎弓根前部(即盆面),截面与骶前孔外侧缘连线的交点为A点,与耳状面前缘(即骶髂关节处)的交点为B点。在截面上测量骶外侧嵴(X点)与A、B两点连线即XA线、X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α角、β角;在截面上测量骶中间嵴(Y点)与A、B两点连线即YA线、YB线长度及其与正中矢状面夹角γ角、θ角;在5具完整的干燥骶骨标本上于X点向前外侧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方法为矢状面平行骶骨底,角度在α角与β角之间,并行CT扫描观察螺钉的位置。在10具经福尔马林浸泡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骶骨前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观察骶前孔、骶髂关节与骶前交感干、髂内动静脉的关系。并按照上述测量结果分别在X、Y点向前外侧置入S2椎弓根螺钉,使螺钉穿出骶骨前方,落在骶前孔外侧缘与耳状面前缘之间。观察螺钉的出钉点与骶前血管神经的关系。结果:S2前方有大量的骨质可供螺钉置入。XA为26.0±1.7mm,XB为33.1±1.1mm,α角为22.1°±2.0°,β角为36.0°±3.7°;YA为30.1±0.8mm,YB为35.5±1.0mm,γ角为36.7°±1.5°,θ角43.8°±1.3°。在骶髂关节前方从骶前孔外侧缘开始向外侧依次有髂内静脉、髂内动脉、髂外静脉、髂外动脉。第1骶前孔与第2骶前孔之间的前外侧有S1神经通过。骶前交感干走形在骶前孔内侧缘,出钉点在骶前孔外侧,髂内动静脉后方。结论:S2椎弓根前外侧置钉安全可行,向前外侧固定时螺钉不能突破前方骨皮质,以免伤及骶前血管及神经。以骶外侧嵴与第一�
刘景臣李野李刚武云涛刘波王建华朱庆三
关键词:椎弓根内固定解剖学
骶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S2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骶部稳定性重建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13例腰骶椎病变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40~56岁,平均48.3岁,病程为1d~8个月。骶椎腰化并S1前滑脱2例,其中1例左小腿后侧痛觉减退,另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L4~L5椎体结核3例,无神经功能障碍。腰骶部骨折和/或伴侧方移位8例,术前ASIA伤残分级B级3例,C级2例,D级3例。所有患者采用作者设计的S2椎弓根前内侧置钉方法联合其他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及植骨融合,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位置。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骶椎腰化并前脱位患者复位良好,术后2周活动时疼痛感消失;小腿感觉障碍者术后2周恢复正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1个月内发热均消失,植骨融合良好。腰骶部骨折患者骨折复位良好,ASIA伤残分级随访1年时均提高1级以上。术后1年时随访所有病例双侧S2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良好,固定确实,无手术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植骨愈合满意。结论:S2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脊柱外科腰骶部稳定性重建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刘景臣李野武云涛朱庆三刘波王建华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稳定性临床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