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振武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社会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主客体
  • 5篇唯物
  • 5篇辩证
  • 4篇主义
  • 4篇辩证唯物主义
  • 4篇辩证唯物主义...
  • 3篇选择论
  • 3篇哲学
  • 3篇认识论
  • 3篇相互作用
  • 2篇证法
  • 2篇爱因斯坦
  • 2篇辩证法
  • 1篇多德
  • 1篇信息定义
  • 1篇信息概念
  • 1篇选择性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因果
  • 1篇因果联系

机构

  • 13篇沈阳师范学院

作者

  • 13篇王振武

传媒

  • 3篇人文杂志
  • 2篇哲学研究
  • 2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求索
  • 1篇现代哲学

年份

  • 3篇1989
  • 2篇1988
  • 5篇1987
  • 2篇1986
  • 1篇198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选择与转化(续)
1989年
5.结构、功能与选择 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结构反映着事物的时空特性,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对稳定和固定的结构方式,就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存在。然而,结构不能完全归结为构造,它包含着元素之间有选择的相互作用,因而含有信息往来。生物结构的进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选择实现的。“超循环”理论表明,在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化学阶段和生物学进化阶段之间,有个分子自组织阶段,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一种超循环式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一旦建立就永存下去”的选择机制,选择破译、解释及传递信息。
王振武
关键词:辩证法宇宙因果律因果联系涨落客体
论认识过程的选择模式
1987年
在《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一文中,笔者认为,认识的本质不是反映,而是选择,并讨论了选择的一般性质和内容。在本文中,笔者拟把选择机制置于认识过程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来考察,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主客体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人的认识系统是怎样选出认识过程的某一阶段所需要的客体信息。
王振武
关键词:感性认识
选择与思维创造被引量:1
1987年
思维的创造性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思维的创造性是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管理学、科学学等多学科研究的共同课题。每一学科因其研究的对象不同,所选择的视角或参考系也不同。哲学认识论对思维创造性的研究,既要立足于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
王振武
关键词:思维创造假说主客体直觉思维哲学认识论发散思维
认识选择论初探——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质的再认识
1986年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我国改革实践的深入,认识的创造性、价值性和科学美以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鲜明性纳入哲学家的视野之中.然而现有的仅以研究真理为内容的,以反映论为基石的认识论范式却无法适应这些新的事实.这使得作为以揭示时代精神为己任的哲学,陷入时代的反思之中,于是,这里提出以创造性为核心、以真、善、美、为内容的认识论体系作为初探.
王振武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审美关系选择论
论主客体的双向选择及其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超越
1989年
近年来,笔者提出了选择论的哲学设想。然而,一些论者仍然囿于传统的哲学范式,试图把选择问题纳入反映论中来解释。他们从唯物主义一元论出发,认为所谓选择就是从客观给定的、自在的、多种多样的对象和现象中,在同一时间内主体有选择地反映其中极有限的某几个客体,并在人脑中通过感觉形成相应的主观映象。从现代科学来看,对选择的这种理解是直观的、消极的。事实上,选择不仅有被动的一面,而且还有能动的一面;不仅有单向的一面,还有双向的一面。双向选择的过程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选择论回答的不是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主客体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方法论问题,既超越了唯物论,又超越了唯心论。在这里,笔者拟对此作进一步论述。
王振武
关键词:主客体相互作用潜意识显意识唯物论
反映 选择 信息被引量:1
1987年
刘长林同志在《论信息的哲学本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信息的哲学本质,读后使人颇受启发。然而,我觉得该文的基本观点值得商榷。文中,刘长林同志开宗明义地指出:'信息是反映出来的事物属性',从这一前提出发,他认为申农的信息定义有局限性,是实得信息概念,'如果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存在着主体对几种可能性的选择问题,信息的获得必须减少主体的不确定性;那么,就会导致这样的结论,即信息的存在以与主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前提;
王振武
关键词:信息概念不确定性哲学本性哲学本质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定义
选择论的方法论意义被引量:11
1988年
哲学界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把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向了主体自身的认识。拙作《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发表之后,不少同志针对我的看法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目前在认识的本质问题讨论中,出现的多种观点并存的态势,应该说是我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好现象。因为它开辟了从多角度、多方位研究认识论的新局面。
王振武
关键词:选择论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客观性认识论
认识选择性探索
1985年
人的认识选择性问题,是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随着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深入,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从客体到主体和从主体到客体的双向运动。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结构和属性制约。
王振武
关键词:爱因斯坦选择性亚里士多德
论生产力实现的双向选择机制
1989年
历史是人选择的。但人们为了能够选择历史,必须首先选择生活。而为了选择生活,又必须选择生产—技术活动,通过生产—技术活动的选择,与自然界进行直接接触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此历史主客体的第一种也是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三项:人的主体能力、生产工具和人工自然。
王振武
关键词:人工自然主体性
认识选择论再探
1987年
在我们所处的伟大的现时代,人类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发现和发明,成为人类科技文化史上的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相应地,立足于时代精神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也应当从经典形式发展到现代形式。近年来,哲学界和科技界的一些同志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自然观、历史观等多方面作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在认识论方面,不少同志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手段和方法、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王振武
关键词:现代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反映论主客体辩证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