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文斐

作品数:7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土壤
  • 4篇小麦
  • 3篇麦田
  • 2篇污染
  • 2篇小麦生长
  • 2篇麦田土壤
  • 1篇养分
  • 1篇有机肥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物料
  • 1篇幼根
  • 1篇深耕
  • 1篇生长发育
  • 1篇生理
  • 1篇生理特性
  • 1篇施用
  • 1篇施用有机肥
  • 1篇铜胁迫
  • 1篇土壤全氮
  • 1篇土壤碳

机构

  • 7篇河南师范大学
  • 3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新乡职业技术...

作者

  • 7篇王文斐
  • 6篇邵云
  • 4篇郝真真
  • 4篇陈静雯
  • 3篇马守臣
  • 2篇张黛静
  • 2篇陈惠婷
  • 2篇马守田
  • 2篇李学梅
  • 1篇张紧紧
  • 1篇刘佩
  • 1篇胡永娟
  • 1篇李春喜
  • 1篇王海磊
  • 1篇马建辉
  • 1篇杨淑芳

传媒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秸秆还田方式对麦田土壤碳、氮、水动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为了解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的效果,在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J)、过腹即牛粪还田(F)和发酵后沼液还田(Z)后麦田土壤碳、氮、水和小麦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增量(即相对于播前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量),在0~20和20~60cm土层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增量均分别以越冬期和拔节期最高。在越冬期,F和Z处理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显著增加,J处理土壤氮含量与不还田对照差异不显著;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20cm土层以及F和J处理20~40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保水能力,在开花期,三种秸秆还田处理0~8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在越冬期和拔节期,F和Z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J处理显著降低;三种秸秆还田处理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干重均显著增加,以J处理最高。三种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穗数和产量,其中Z处理增产23.0%。因此,三种秸秆还田方式均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小麦产量,其中沼液还田综合效应最好。
邵云马守田李学梅马守臣冯荣成陈惠婷王文斐郝真真
关键词:小麦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麦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为了探讨深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的培肥效应,在5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深耕( DCK)、深耕+有机肥(DOF)、浅耕(SCK)、浅耕+有机肥(SOF)4个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含水量、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条件下,深耕处理0~40 cm土层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浅耕,但细菌数量仅在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浅耕。增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微生物数量,在0~20 cm土层,DOF处理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DCK增加了180.6%,53.6%,19.8%,SOF处理分别比SCK处理增加了8.0%,14.2%,36.9%。与浅耕相比,深耕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深耕条件下,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和土壤含水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DOF处理脲酶活性分别比DCK处理提高11.9%和54.3%,DOF处理含水量分别比DCK处理提高了4.67%和4.49%。深耕有助于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而浅耕有助于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施用有机肥可提高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在0~20 cm土层,SOF处理全氮、全磷含量比SCK处理增加了36.24%,5.54%,DOF处理比DCK处理增加了8.98%,37.72%。可见,深耕+有机肥对改善土壤微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著效果。
马守臣张紧紧冯荣成邵云胡永娟马守田王文斐
关键词:耕作有机肥土壤酶活养分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16年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污染范围广、危害严重令人堪忧,如何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来源加以阐述,结合已有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优缺点,发现重金属污染的复杂性不是单一的修复技术就能解决的,当务之急需积极寻求新的复合修复技术,根治重金属污染土壤。
邵云郝真真王文斐陈静雯王敬婼王温澎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
不同土壤质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阐明不同土壤质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小麦百农矮抗58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壤土、砂土、黏土3种不同质地土壤上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数量、株高、根长、分生根数、分蘖数、叶绿素含量、植株含水率等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在小麦苗期,壤土上群体数最高,砂土次之,黏土较低;株高黏土中最高、根长壤土中最长,两者均是砂土最低;植株含水率则是壤土和黏土近似,均略高于砂土。在越冬期,壤土上小麦的群体数最高,黏土最低;而株高是黏土和壤土较高,砂土次之;分生根数砂土多于黏土和壤土,植株含水率砂土和壤土近似,高于黏土。在起身期,3种土壤质地上群体数都达到最大值;对于株高和分蘖数来说,黏土高于砂土,砂土略高于壤土;分生根数壤土最高,多于砂土和黏土;叶绿素含量黏土最高,砂土最低;植株含水率为黏土大于壤土和砂土。在灌浆期,群体数为壤土略低于黏土,砂土最低;株高则是壤土和砂土相近,黏土最低;而根长和分生根数是黏土最高,砂土次之,壤土最低;分蘖数黏土远高于壤土和砂土;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含水率都是壤土最高,黏土略高于砂土。在成熟期,群体数壤土和黏土接近,砂土最低。在产量方面,3种质地土壤上小麦理论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其中,壤土和砂土上小麦产量分别为黏土的87.85%、62.30%;具体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为黏土最高,成穗数则为壤土最高,差异均达显著水平。
韩宗梁张黛静邵云王文斐郝真真陈静雯王敬婼
关键词:小麦土壤质地生理
三种有机物料对铬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16年
为研究玉米秸秆、菌渣和生物炭对Cr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相应小麦植株的响应,于2013-2014年在河南师范大学网室进行盆栽试验,在250mg·k^(-1)和400mg·k^(-1) Cr污染土壤中添加一定剂量的上述3种有机物料,研究它们对不同时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小麦生长发育特征、土壤Cr生物有效性以及小麦籽粒Cr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6g·k^(-1))和生物炭(50g·kg^(-1))可使土壤pH降低,添加菌渣(140g·k^(-1))可显著提高250mg·k^(-1) Cr污染土壤pH值,但对400mg·k^(-1) Cr污染土壤pH值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添加3种有机物料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小麦株高增加、叶绿素含量升高,使其光抑制减弱、光合活性增强,有效提高小麦产量,降低土壤有效态Cr和小麦籽粒Cr含量,但总体上菌渣作用效果最佳,生物炭次之,玉米秸秆最差。
邵云王文斐李学梅马守臣王敬婼陈静雯
关键词:小麦菌渣
硅对铜胁迫下小麦幼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2
2014年
为探索硅对重金属铜胁迫下小麦的缓解作用,以矮抗58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溶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浓度重金属铜(0、15、30 mg·L-1)胁迫及铜胁迫下添加外源硅(50mg·L-1)对小麦幼苗生长、根系活力及根尖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处理下,小麦幼苗根长、株高和根系活力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加硅处理后小麦根长、株高和根系活力与单一铜处理相比均有所提高.铜胁迫下,小麦根尖细胞壁和细胞膜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胞间空隙加大、细胞器消失;加硅处理后,虽然与对照相比,部分细胞和细胞器仍有变形,但细胞结构基本保持完好.综上,外源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重金属铜对小麦幼苗生长及细胞组分的胁迫.
张黛静马建辉杨淑芳陈惠婷刘佩王文斐李春喜
关键词:小麦铜胁迫硅肥超微结构
麦田土壤中抗铅菌株筛选及其吸附特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为研究铅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对重金属铅的耐受性及去除效果,从铅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2株抗铅菌株(BY-10和FB-6),研究其对铅的吸附特性、最佳生长条件,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Y-10和FB-6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和团青霉。它们对铅的耐受质量浓度分别高达1 700,2 500 mg/L。菌株的生长条件范围较广,蜡状芽孢杆菌最适温度为35℃,团青霉最适温度为30℃;最适p H值均为7;最适装液量均为80~100 m L(250 m L摇瓶)。在初始铅质量浓度为0~600 mg/L内,随着浓度增加,菌株生长逐渐减缓,在≥400 mg/L的铅培养液中,团青霉与蜡状芽孢杆菌相比对铅的耐受性较强。在铅质量浓度一定时,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菌株对铅的吸附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生物吸附量表现出同样趋势。而生长时间一定时,随着铅质量浓度的不断升高,菌株的吸附率逐渐降低,生物吸附量呈上升趋势。在铅质量浓度为150 mg/L时,蜡状芽孢杆菌和团青霉对铅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分别为66.25%和74.88%。
邵云郝真真王海磊李向力王文斐陈静雯王敬婼
关键词:麦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