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霞

作品数:12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基因
  • 3篇血管
  • 3篇血清
  • 3篇阳性
  • 3篇乙肝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慢乙肝
  • 3篇基因载体
  • 3篇干扰素
  • 3篇肝炎
  • 3篇HBEAG阳...
  • 3篇IL-21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受体
  • 2篇转录因子T-...

机构

  • 12篇徐州医学院附...

作者

  • 12篇王霞
  • 8篇潘修成
  • 8篇李丽
  • 8篇傅涓涓
  • 4篇张卓琦
  • 4篇徐建荣
  • 4篇林雪烽
  • 4篇冯辉
  • 4篇王志荣
  • 4篇李彦
  • 2篇张敏
  • 2篇孙敏
  • 2篇程莹
  • 2篇赵侠
  • 2篇刘瑞霞
  • 1篇张言超
  • 1篇徐晤
  • 1篇杨煜
  • 1篇耿建

传媒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肝脏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年份

  • 3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CD8^+T细胞转录因子T-bet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转录因子T-bet在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T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HBV肽五聚体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HLA-A2阳性的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T细胞中T-bet的表达。比较分析HBV特异性CD8+T细胞中T-bet表达在急性、慢性乙型肝炎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T细胞中T-bet表达与HBV DNA水平、ALT水平以及临床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T细胞中T-be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CHB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CD8+T细胞中T-bet表达水平与HBV DNA水平及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HBV特异性CD8+T细胞中T-bet表达水平高的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升高。结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CD8+T细胞转录因子T-bet表达与HBV感染的免疫控制密切相关。
王霞成利伟李彦单奔傅涓涓李丽潘修成
关键词:T-BETHBV慢性乙型肝炎
HBV前C/BCP区变异对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早期应答的影响
2014年
目的:研究HBV DNA前C区1896位变异,BCP区1762/1764位变异与干扰素α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以41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取患者外周血清,采用PCR 技术扩增前C区、BCP区,并测序分析。同时监测治疗0、12、24周患者外周血ALT、HBsAg、HBeAg、HBV DNA水平。结果①PC/BCP区变异(突变型,non-WT)患者HBeAg转阴率( n=13,72.2%)高于未发生PC/BCP变异(野生型,WT)患者(n=4,28.8%)(P=0.014);②突变组HBsAg降低( n=5,56.7%)、HBVDNA转阴(n=8,53.5%),完全应答( n =5,62.5%),野生组 HBsAg 降低( n =6,43.3%)、HBV DNA 转阴( n =7,46.7%),完全应答(n=3,37.5%),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突变型患者HBeAg转阴率高于野生型患者。
孔歌成利伟王霞傅涓涓李丽张言超潘修成
关键词:PCHBEAG血清转换
磷酸胆碱聚合物载AT1受体siRNA对血管内皮细胞AT1受体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新型阳离子磷酸胆碱聚合物MPC30-DEA70载AT1受体siRNA对血管内皮细胞AT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表征具有不同N/P比值的MPC30-DEA70与siRNA的复合物;将不同比例的MPC30-DEA70/siRNA基因复合物转染至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FM)检测其细胞内分布;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效率及荧光强度;We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AT1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N/P比值的基因复合物在电泳中可见不同程度的迟滞现象,随正电性增强而显著。FM观察到MPC30-DEA70/siRNA复合物分布在细胞核周围,FCM结果显示随N/P比值的增大,转染效率明显增加,荧光强度也随之增强。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显示随着N/P比值的增大,基因复合物可使AT1受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MPC30-DEA70可作为AT1受体siRNA的载体转染至血管内皮细胞,下调AT1受体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提示阳离子磷酸胆碱聚合物可以有效负载和运输siRNA,抑制特异基因的表达,是一种有效的非病毒类转基因载体。
王霞冯辉林雪烽徐建荣孙敏程莹王志荣张卓琦
关键词:SIRNAAT1受体
阳离子磷酸胆碱聚合物MPC30-DEA70在体转染大鼠心肌的实验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新型阳离子磷酸胆碱聚合物MPC30-DEA70在体转染大鼠心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双嵌段磷酸胆碱聚合物MPC30-DEA70,并对材料的溶液进行表征;将2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Ⅰ组(生理盐水组,n=4),Ⅱ组(低剂量PC组,n=6),Ⅲ组(中剂量PC组,n=6)和Ⅳ组(高剂量PC组,n=6)。采用心肌局部注射方式实施在体心肌转染,各组在转染7天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作快速冰冻切片;应用荧光显微镜(FM)、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PC聚合物的转染情况及在心肌细胞内的分布、定位。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C聚合物转染情况,生理盐水组隐约可见淡绿色荧光,Ⅱ组、Ⅲ组、Ⅳ组均可见明显绿色荧光,并与PC聚合物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PC聚合物可以转染进入心脏细胞,大部分分布于细胞质及核周围,少部分可以进入到细胞核内;各转染组荧光强度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Ⅳ组平均荧光强度最高,且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磷酸胆碱聚合物可以在体转染进入大鼠心脏组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病毒类药物运输裁体。
徐建荣林雪烽王霞冯辉张敏赵侠王志荣张卓琦
关键词:转染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Mig、RANTES和IL-9水平与HBV前C/BCP区变异的关系及其对聚乙二醇琢-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的单核因子(Mig)、调节活化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因子(RANTES)和IL-9水平与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之间关系及其对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纳入43例接受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PCR技术扩增治疗前患者血清HBV前C区和BCP区基因片段,并测序分析。采用微量样本多指标流式蛋白定量(CBA)技术检测血清Mig、RANTES和IL-9水平。结果在43例HBeAg阳性CHB患者中,检测到HBV前C区和(或)BCP区野生型(WT)24例(55.8%)和突变型(MT)19例(44.2%);野生组血清RANTES和IL-9基线水平分别为(3274.24±814.79)pg/mL和(9.40±0.89)pg/mL,突变组则为(2742.40±764.24)pg/mL和(10.78±2.73)pg/mL,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 w时,突变组患者获得CR者9例(47.4%),野生组患者4例(1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组和野生组对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实现完全应答的CHB患者IL-9、Mig和RANTES基线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突变组中治疗24 w时HBsAg下降幅度>1 log10的CHB患者血清Mig基线水平为(138.17±96.57)pg/mL,而HBsAg下降<1 log10的CHB患者为(89.74±78.25)p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突变组血清IL-9基线水平为(10.78±2.73)pg/mL,治疗12 w和24 w时分别为(8.83±1.94)pg/mL和(8.91±1.97)pg/mL,均明显低于基线水平(P<0.05),而野生组中未发现有类似的变化。结论 HBV前C或(和)BCP区变异与IL-9水平升高密切相关,但是IL-9水平与聚乙二醇α-干扰素抗病毒的疗效无关。Mig基线高水平可能有利于突变组CHB患者在聚乙二醇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实现HBsAg的清除。
单奔孔歌李彦王霞傅涓涓李丽潘修成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白细胞介素-9
血清趋化因子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过程中血清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γ-干扰素诱导单核因子(Mig)及调节激活正常T淋巴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水平变化特点及其对PEG-IFN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3年12月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PEG-IFNα-2b治疗的HBe Ag阳性CHB患者53例,其中46例完成48周治疗后继续随访24周,根据有无出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为A组(出现SVR,n=17)和B组(未出现SVR,n=29)。测定患者基线,治疗12、24、48周及治疗后24周外周静脉血清IP-10、Mig、RANTES、HBV DNA、HBs Ag及ALT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患者基线血清IP-10、Mig水平A组显著高于B组,HBs Ag水平A组则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6、2.963、2.401,P值均<0.05)。患者基线IP-10、Mig与ALT水平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570、0.317,P值均<0.05)。与基线比较,治疗12、24周时的血清HBV DNA、HBs Ag、ALT和Mig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周时t值分别为2.126、2.217、2.376、2.776,24周时t值分别为2.635、2.453、2.627、2.803,P值均<0.05)。46例患者治疗前、治疗12及24周时2组患者的IP-10、Mi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组内,与基线比较,12、24周时的Mig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61、3.105,P值均<0.01);B组内,与基线相比,24周时血清Mig水平显著降低(t=2.632,P<0.01)。基线血清IP-10、Mig和HBs Ag水平对SVR均有预测价值(P值均<0.05)。46例患者中基线Mig>80 pg/ml的20例患者中获得SVR 12例(60.0%),基线Mig<80 pg/ml的26例患者中仅有5例(19.2%)实现SVR,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P<0.01);46例患者中基线IP-10>120 pg/ml的25例患者中获得SVR有12例(48
李彦王霞成立伟潘修成单奔耿建刘瑞霞傅涓涓李丽
关键词:炎症趋化因子类干扰素Α
慢乙肝患者血清IL-21水平在预测干扰素-α疗效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慢乙肝(CHB)患者外周血IL-21水平在预测干扰素-α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0例接受普通干扰素-α2b(IFN-α 2b)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
王霞成利伟孔歌傅涓涓李丽潘修成
IL-21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应答的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IL-21水平在预测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69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IFN治疗48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2、24、36、48周外周血清IL-21水平,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定量检测血清HBVM,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22例(31.9%)为完全应答(CR)状态,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500IU/ml;其余47例(68.1%)为非完全应答(NCR)状态。CR组基线血清IL-21水平高于NCR组(P<0.05)。基线IL-21≥110pg/ml对CR的预测价值达到66.7%;其中,IL-21≥110pg/ml,且HBsAg定量≤3.84log_(10)IU/ml的CHB患者中80.0%能够实现CR。结论治疗前血清IL-21高表达的HBeAg阳性CHB患者预示IFN治疗效果较好。
王霞李彦刘瑞霞傅涓涓成立伟李丽潘修成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1乙型肝炎E抗原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
IL-21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慢乙肝患者干扰素-α疗效的影响
目的:研究IL-21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慢乙肝(CHB)患者干扰素-α(IFN-α)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50例初始应用普通IFN-α抗病毒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CHB患者的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王霞成利伟孔歌傅涓涓李丽潘修成
磷酸胆碱聚合物载反义c—myc寡核苷酸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局部转运磷酸胆碱聚合物MPC30-DEA70载反义c—myc寡核苷酸(c—mycAS—ODN)基因复合物对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狭窄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聚赖氨酸(PLL)组、裸c—mycAS—ODN组、PLL载基因复合物N/P=3:1组和N/P=5:1组,每组各8只。构建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于血管损伤段行PLL、c—mycAS—ODN、PLL载N/P=3:1和N/P=5:1基因复合物的局部转运。24h后应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因复合物在髂动脉的分布情况;4周后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髂动脉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包括新生内膜面积(NIA)、中膜面积(MA)和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I/M);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损伤血管处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共聚焦显微镜可见转染N/P=3:1、N/P=5:1基因复合物的血管内膜有均匀的绿色荧光分布。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对照组、PLL组、裸c—mycAS—ODN组均可见显著的内膜增生,组间比较NIA、I/M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P=3:1组和N/P=5:1组NIA、I/M均明显减少(P〈0.05),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Western blot显示对照组、PLL组、裸c—mycAS—ODN组c—myc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N/P=3:1组和N/P=5:1组c—myc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后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聚赖氨酸可促进MPC30-DEA70/c—myc AS—ODN复合物进入髂动脉血管,有效抑制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为基因治疗血管内狭窄提供了新型的非病毒类转基因手段。
冯辉王霞林雪烽徐建荣孙敏程莹徐晤杨煜王志荣张卓琦
关键词:血管狭窄基因载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