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禹湘

作品数:14 被引量:21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低碳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3篇园区
  • 3篇碳排放
  • 3篇可持续发展
  • 3篇工业园
  • 3篇工业园区
  • 3篇城市
  • 2篇能源
  • 2篇化石能源
  • 2篇非化石能源
  • 2篇
  • 1篇低碳发展
  • 1篇低碳转型
  • 1篇新区
  • 1篇新区建设
  • 1篇学术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人居

机构

  • 14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对外经济贸易...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重庆大学

作者

  • 14篇禹湘
  • 3篇庄贵阳
  • 1篇张莹
  • 1篇娄峰
  • 1篇巢清尘
  • 1篇武占云
  • 1篇潘家华
  • 1篇陈迎
  • 1篇储诚山
  • 1篇周亚敏
  • 1篇王谋
  • 1篇周伟铎
  • 1篇王波

传媒

  • 4篇中国人口·资...
  • 1篇国际经济评论
  • 1篇消费经济
  • 1篇开放导报
  • 1篇建筑经济
  • 1篇经济研究
  • 1篇教学与研究
  • 1篇企业经济
  • 1篇经济学动态
  • 1篇中国发展观察
  • 1篇城市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太原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为例被引量:30
2021年
推进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国城市中有超过200个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能源结构单一,随着城市资源的日渐枯竭,普遍面临着产业转型难,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面临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挑战。文章构建了综合评估模型,通过厘清城市“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系统之间多元互动反馈关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模型,并以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案例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通过发展理念、关键技术、政策体制、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可驱动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转型。同时提出了“增长、生态、低碳、宜居、幸福”的五维太原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汪涛张家明禹湘刘炳胜陈培忠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于CIE‑CEAM模型的中国工业“双碳”路径模拟被引量:4
2022年
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中国各行业的未来发展转型提出了深刻要求,而工业领域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是中国兑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的关键。文章对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进行研究。构建了全国工业及重点工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清单,解析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历史特征与发展现状。将宏观经济年度模型耦合工业重点行业技术路径模块与碳排放模块,构建了中国工业经济—碳排放评估模型(CIE‑CEAM),对不同情景下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夯实2030年前碳达峰的良好基础,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达峰。达峰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在不同情景中以年均3%~5%速度下降。2030—2060年期间需着力于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引领的工业行业深度减排,从而实现工业碳中和。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为代表的重点工业行业是实现工业碳减排的主要领域,实现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应考虑行业的异质性,以低碳原料、工业电气化、氢能冶金、CCUS等为代表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将成为中国工业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
禹湘娄峰谭畅
雄安新区低碳发展策略研究——基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低碳发展实践被引量:7
2018年
首先介绍雄安新区设立的时代背景及其低碳建设的现实意义,然后分析深圳特区、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低碳发展历程。三地的实践表明,改革创新、高端定位、积极试点示范、绿色发展是其共有特点,三地也存在高碳锁定、转型成本高、产城分离、生态破坏等问题。最后,结合雄安新区的发展现状,从碳预算管理、低碳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推广、水资源管理等层面提出未来雄安新区低碳发展的策略。
周伟铎郑赫然庄贵阳庄贵阳
关键词:低碳发展新区建设
低碳城镇化与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4年
2013年12月5日至6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3·经济学)暨低碳城市与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东亚和东北亚办事处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东亚和东北亚办事处、韩国首尔气候变化局、首尔研究所、韩国人居环境研究所、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亚太全球变化研究所等机构的官员和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发表演讲。
禹湘庄贵阳
关键词:低碳城镇化人居环境城市发展
工业园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业园区是中国工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为促进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3年联合组织开展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工作。作者选取参与试点工作的18家工业园区为样本,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科研投入等因素对工业园区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园区生产总值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且二者呈现倒U型关系,证明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能源强度与园区碳排放显著正相关;产业结构和科研投入对园区碳排放影响也十分显著,且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对减少园区碳排放的效果还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应采用差异化的低碳发展路径来实现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
禹湘王苒武占云
关键词:碳排放STIRPAT模型
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几个战略问题被引量:2
2011年
"十二五"的绿色转型,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是一个核心指标。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促进中国非化石能源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非化石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强政策规划和引导。需要非化石能源产业来带动科技创新,增强行业和国家竞争力,同时需要加快碳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间接促进非化石能源产业的发展。
潘家华禹湘
关键词:非化石能源
国家试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分类模式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业集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对于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以及工业自身绿色低碳发展极为重要。为此,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试点进行四年多以来,参与试点的工业园区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本文基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的开展情况,首先,对试点的历程、政策及进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的顶层设计以及试点任务,即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以及管理低碳化四方面对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模式进行凝练;最后,选取参与试点的51家工业园区,以园区的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为指标,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类方法将园区分为高耗能生产型、低耗能生产型、高耗能服务型和低耗能服务型园区四类。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国家对试点的顶层设计,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和管理低碳化是适用于所有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的着力点,但是不同类型的园区低碳发展的路径和侧重点应该有所差别。其中,对于高耗能生产型园区,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是重点;对于低耗能服务型园区基础设施低碳化和能源低碳化是重点;对于高耗能服务型园区则需要在产业、能源、基础设施和管理低碳化四方面共同着力;对于低耗能生产型园区管理低碳化则是其进一步挖掘减碳潜力的有效手段。园区的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园区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采用差异化、精准化的低碳发展模式,这也是未来在政策层面和实践领域推动工业园区实现低碳发展的重点和关键。
禹湘
关键词:气候变化
西方生态伦理理论:辨析及启示
2019年
西方的生态伦理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重新思考人类和社会的伦理关系;二是相信自然界存在发展的极限。西方生态伦理理论在西方社会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西方生态主义伦理理论、基本观点、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的辨析,分析其积极性及局限性,从而进一步探讨西方生态伦理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启示。
王波禹湘
关键词: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
中国碳中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转型被引量:73
2021年
2021年3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RIEco)和《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组织召开"RIEco政策圆桌会",就碳中和对中国及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转型的影响进行深入讨论。以下为经过发言人审定的观点汇总。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是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对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远见,以及对中国绿色转型的战略自信。十八大后,中国发展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环境保护不再被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被视为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减排也从过去的"要我减",更多地变成"我要减"。目前,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以不同方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全球范围碳中和共识的形成,标志着传统工业时代的落幕,一个新发展时代的开启。碳中和是对整个发展范式的重新定义和塑造,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自我革命",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中国的战略机遇。在未来绿色转型和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中,中国有可能担任全球引领者的角色。
张永生巢清尘陈迎张建宇王谋张莹禹湘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国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特征与碳减排路径研究被引量:77
2020年
城市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最主要的领域,也是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领域,实现城市的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日益重要的举措。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的低碳发展对于中国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意义重大。2010年7月以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开展了三批87个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根据低碳城市试点的进展,本文采用Tapio脱钩模型考察低碳试点城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脱钩弹性系数的大小将低碳试点城市分为低碳成熟型、低碳成长型、低碳后发型三种。在对城市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采用STIRPAT模型,考察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和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识别不同驱动因素对试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依据碳排放驱动因素识别不同类型城市的减排路径。研究结论表明,对于低碳成熟型城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研发投入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低碳成长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对于低碳后发型城市,实现低碳发展需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速产业升级转型。同时,位于东、中、西不同区域的低碳试点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在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减排路径时,区域性的绿色低碳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城市碳减排的目标。
禹湘陈楠李曼琪
关键词:城市碳排放低碳脱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