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米霞

作品数:42 被引量:103H指数:6
供职机构:长春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湿疣
  • 8篇尖锐湿疣
  • 7篇人乳
  • 7篇人乳头瘤
  • 7篇乳头
  • 7篇乳头瘤
  • 7篇酮戊酸
  • 7篇瘤病毒
  • 7篇光动力
  • 7篇氨基酮戊酸
  • 6篇人乳头瘤病毒
  • 6篇乳头瘤病毒
  • 5篇5-氨基酮戊...
  • 5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4篇基因
  • 4篇光动力治疗
  • 3篇低场
  • 3篇人乳头瘤病毒...
  • 3篇乳头瘤病毒感...

机构

  • 15篇东莞市樟木头...
  • 7篇北京协和医院
  • 7篇解放军第30...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长春市中心医...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东莞市人民医...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2篇解放军第18...
  • 1篇北京世纪坛医...
  • 1篇国家人类基因...
  • 1篇天津市武清区...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42篇米霞
  • 11篇彭述文
  • 9篇郑和义
  • 5篇何建华
  • 4篇刘金成
  • 4篇李恒进
  • 4篇刘军连
  • 4篇吕世超
  • 3篇骆琼芳
  • 3篇夏天保
  • 3篇刘建军
  • 3篇王忠智
  • 3篇赵英华
  • 3篇李金凤
  • 3篇邱英良
  • 2篇于清玲
  • 2篇刘秀荣
  • 2篇漆军
  • 2篇李斌
  • 2篇葛萍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国际皮肤性病...
  • 1篇智慧健康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进展被引量:3
2012年
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环状双链DNA病毒。部分亚型可特异性地感染肛门生殖器皮肤和黏膜,导致生殖器疣和鳞状上皮内皮损等良恶性病变。宫颈持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目前可用于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方法主要有预防性疫苗、杀微生物剂、局部免疫调节剂、治疗性疫苗等。概述近年来针对人乳头瘤病毒的治疗进展。
米霞郑和义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内膜癌的MRI诊断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评价MRI对子宫内膜癌的定性诊断及分期诊断价值。方法将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的MRI和USG检查结果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计算各自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癌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MRI和USG分别为77.78%/66.67%、92.31%/82.35%和83.87%/74.29%,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对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准确性MRI和USG为83.42%/72.35%,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MRI能多轴位、多序列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病灶及侵犯范围与途径,明显优于USG检查方法,MRI应成为子宫内膜癌术前常规的影像检查方法。
赵英华彭述文米霞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MRI
兄弟2人同患幼儿腹部离心性脂肪营养不良
临床资料患儿男,河南沉丘人,10岁,因腹股沟和腹部皮肤出现离心性凹陷性萎缩3年余就诊.患儿于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左侧腹股沟皮肤凹陷,无全身及局部自觉症状,以后凹陷区域逐渐呈离心性向腹部扩散.发病以来智力和身体其他部位发育...
米霞
手术后并发急性假性结肠梗阻诊治体会(附7例报告)
2003年
廖益清何斌赵春明米霞彭述文
关键词:急性假性结肠梗阻
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36例胸部外伤临床考虑有肋骨骨折患者行胸片检查后,再行多层螺旋CT扫描,薄层重建后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法(SSD),容积再现(VR)的三维重组。结果 SSD、VR对于胸部较大、移位较明显的骨折显示较好,图像立体感强、直观,MPR可以较细致的显示骨折、移位情况。36例患者中,显示肋骨骨折69处,发现胸骨骨折1例,肩胛骨骨折2例,锁骨骨折4例,肺挫伤少量血胸3例,肺挫伤少量气胸5例,肝脾挫裂伤2例。结论恰当的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功能,能显示肋骨骨折位置、形态、数量及合并症,可准确诊断不同程度的肋骨骨折,对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刘金成李金凤米霞
关键词:肋骨骨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成像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6年
目的:探索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Diskectomy,PD)的治疗效果与手术安全性。方法:对100例经CT和椎管造影确诊且具有相应临床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PD治疗,PD术后随访1年半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治疗效果优64例,良27例,9例无效。并发症有:椎间隙感染1例,穿刺点小血肿3例,经及时处理均无后遗症。结论:PD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彭述文于清玲米霞赵英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
一个遗传性全白甲中国家系FZD5、LOC729607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背景:遗传性全白甲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目前尚未发现。目的:对一个中国汉族遗传性全白甲家系的2个候选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检测,研究遗传性全白甲的分子遗传基础。设计、时间及地点:候选基因突变筛查检测,于2007-01/06在中国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搜集一遗传性全白甲家系患者静脉血,制备基因组DNA。方法:采用定位候选克隆法,在已经定位的致病基因区域内,选择FZD5,LOC729607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应用PCR扩增、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和对比遗传性全白甲家系内3例患者和一个正常人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区及邻近内含子区域碱基顺序,并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内标准系列对比。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和对比遗传性全白甲家系内患者和正常人候选基因的外显子区及邻近内含子区域碱基顺序,并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内标准系列对比,发现患者、正常人、标准系列碱基顺序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的意义。结果:FZD5基因exon706位碱基A→G;LOC729607基因exon5下游51661位缺T,exon6上游57257位C→T,exon7上游71187位AG杂合。所检测到的变异在家系中患者和正常人中都存在,在NCBI数据库中能查到相应的位点,是单核苷酸多态。结论:在FZD5(frizzled5),LOC729607基因编码区域及邻近非编码区域中未发现遗传性全白甲家系的致病突变。
米霞李恒进冯峥张文
关键词:遗传性全白甲基因突变
MRI在脊柱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在脊柱损伤病患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于2008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4例脊柱损伤病患按照1:1的人数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病患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脊柱损伤,对照组病患采用CT诊断,比较两者的效果差异。结果:核磁共振成像对韧带损伤、神经根损伤、软组织损伤、椎体挫伤和椎弓根骨折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75%、90.63%、96.86%、93.75%和100%,CT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59.36%、62.50%、87.50%、81.25%和84.38%。结论:核磁共振成像相较于其他检测方法在脊柱损伤病患的诊断中更为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邱英良王忠智覃德睦何建华骆琼芳彭述文米霞
关键词:脊柱损伤MRI诊断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外伤性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3D)表面遮盖显示在骨关节创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外伤性骨关节创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轴位CT扫描后行MPR和3D成像,并与DR平片对照分析。结果:本组三维成像对骨关节创伤显示骨折98处,脱位6处,准确显示了骨表面及骨内部的骨折线走向、骨折断端的移位及关节腔内部情况和骨折线周围软组织结构。而DR平片显示骨折86处,漏诊12处。结论:螺旋CT的MPR及SSD重建有助于骨关节碎片的立体定位和关节脱位分型,是诊断复杂骨折的有效工具,对显示不规则骨或扁骨的细微骨折更具优势。
刘金成李金凤米霞
关键词:骨关节创伤三维重建体层摄影术DR
依托泊苷联合洛铂治疗初始小细胞肺癌合并糖尿病效果观察
2019年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联合洛铂治疗初始小细胞肺癌合并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该科收治的初始小细胞肺癌合并糖尿病3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依托泊苷联合洛铂,对照组采用依托泊苷联合顺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7.8%,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8%,显著优于对照组61.1%、55.6%(P<0.05);两组FPG、2 h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泊苷联合洛铂治疗初始小细胞肺癌合并糖尿病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米霞
关键词:依托泊苷洛铂糖尿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