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勇

作品数:191 被引量:1,279H指数:20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4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8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0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电子电信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1篇缺血
  • 83篇脑缺血
  • 57篇灌注
  • 56篇再灌注
  • 49篇局灶
  • 34篇细胞
  • 33篇血管
  • 33篇局灶脑缺血
  • 30篇电针
  • 25篇缺血再灌注
  • 23篇脑缺血再灌注
  • 21篇蛋白
  • 21篇小脑
  • 21篇小脑顶核
  • 19篇电刺激
  • 18篇灶性
  • 18篇神经元
  • 18篇内皮
  • 16篇电刺激小脑
  • 15篇血性

机构

  • 152篇重庆医科大学...
  • 42篇重庆医科大学
  • 9篇重庆市神经病...
  • 8篇西南大学
  • 6篇成都市第二人...
  • 6篇绵阳市第三人...
  • 4篇贵州医科大学
  • 3篇贵州省人民医...
  • 3篇重庆科技学院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成都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市中山医...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学科学...
  • 2篇成都铁路分局...
  • 2篇陕西省安康市...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189篇罗勇
  • 28篇董为伟
  • 17篇万东
  • 13篇秦文熠
  • 11篇何兰英
  • 11篇彭国光
  • 10篇余刚
  • 9篇祝慧凤
  • 9篇黄仲荪
  • 9篇谢鹏
  • 8篇陈瑞芳
  • 8篇黄艳君
  • 8篇张立斌
  • 7篇任国胜
  • 7篇李满
  • 7篇谢宸宸
  • 6篇庞月珊
  • 6篇蔡艳丽
  • 6篇吕富荣
  • 5篇张中念

传媒

  • 13篇中国康复理论...
  • 9篇针刺研究
  • 9篇重庆医科大学...
  • 7篇中国药理学通...
  • 6篇重庆医学
  • 5篇中华物理医学...
  • 5篇中国组织化学...
  • 4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国外医学(神...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基础医学与临...
  • 4篇中国康复医学...
  • 4篇国外医学(脑...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四川生理科学...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国际脑血管病...
  • 3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医学综述
  • 2篇解剖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3篇2015
  • 17篇2014
  • 14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1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创脑电阻抗测定在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 应用无创脑电阻抗测定探讨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200名健康志愿者、107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的脑电阻抗及其变化,通过多媒体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头颅CT上水肿的体积,并与脑电阻抗(CEI)测定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健康志愿者左右大脑半球CEI值分别为(8.0±1.0)和(8.0±0.7),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及3~6 h连续监测前后CEI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梗死体积大于20 ml者CEI阳性率最高为80.0%,20~50 ml者为75.9%,大于50 ml者为83.3%明显高于体积小于20 ml者(42.9%).(3)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梗死侧CEI值逐渐升高,病后3~5 d,病灶侧CEI值明显升高与正常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天两侧值分别为9.2±2.1和8.8±1.8,(n=91,P<0.01);病后5 d 两侧CEI值分别为9.2±2.3和8.6±1.9,(n=84,P<0.01),病后7 d病灶侧CEI值呈下降趋势(8.9±2.2比8.7±2.3)(n=68,P>0.05).(4)梗死侧CEI值的变化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关系;病后24 h,r=0.682(n=31,P<0.05),病后3 d,r=0.602(n=56,P<0.05).结论 CEI测定可较敏感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脑水肿的变化,CEI值越高,则提示脑水肿越重,梗死体积越大.病灶体积大于20 ml者检测阳性率最高.该方法为临床进行动态、床旁连续无创性脑水肿检测提供了新的有意义的手段.
何兰英王健张蓓董为伟罗勇
关键词:脑水肿脑梗死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细胞凋亡及针刺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
罗勇
关键词:蛋白激酶C亚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
以重庆市沙区人民医院为视角研究公立二甲医院医患关系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资料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愿望较之从前更为强烈,医疗实践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给当今的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带来了...
罗勇
关键词:医患关系和谐社会
文献传递
梓醇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修复的行为学观察与评价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采用系列行为学评价手段评测梓醇对局灶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时间窗和有效治疗剂量。方法制备局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于造模后6h、24 h两个时点开始腹腔注射给予低、中、高剂量(1、5、10mg.kg-1)梓醇进行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造模后1、4、7、15、21 d,进行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受累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测试。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种神经行为学评价梓醇治疗组均有改善;其中术后21d,梓醇中、高剂量组受累前肢(左)食物抓取成功率分别为48.7%±5.4%(约相当于基线值72%)和47.3%±4.8%(约相当于基线值70%),与模型组(25.8%±4.1%,约相当于基线值38%)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梓醇对脑缺血后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但术后21 d,术后6 h给药组和术后24 h给药组左前肢食物抓取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脑缺血后延迟给予梓醇治疗仍对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结论采用Bederson评分、肌力评定、平衡木行走试验和左前肢食物抓取功能测定等多种方法,证实梓醇对脑缺血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后两种评价方法更为灵敏;梓醇治疗有效剂量为1~10 mg.kg-1,缺血后24 h给药仍然有效。
万东祝慧凤罗勇谢鹏周佳丽
关键词:梓醇
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修复及促修复新策略的构建
秦新月罗勇徐运李长清万东杨琴李光勤杨军吴万福
该项目属于卫生医疗领域,由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重庆市科委课题资助。中国每年脑卒中发病数达150万之众,每年死于脑卒中的人数超过120万,发生脑卒中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多达500~600万,其中3/4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关键词:
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神经修复信号传导通路分子机制
体内外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探讨体内外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①DAPI体外标记MSCs后 ,直接注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 (MACO)模型 (n =6 )的脑内 ,2周后取脑组织 ,用免疫荧光检测MSCs来源细胞的巢蛋白 (nestin)、微管相关蛋白 - 2 (MAP - 2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②体外用全反式视黄酸 (ATRA)预诱导 2 4h后 ,换用改良的神经细胞培养基 (MNM )培养 18h ,免疫组化检测nestin、MAP - 2、GFAP的表达。结果 :①植入 2周后 ,MSCs在注射部位及其周围广泛分布 ,仅有少许细胞表达nestin、MAP - 2和GFAP。②MSCs在体外诱导后 ,nestin、MAP - 2的阳性率分别为 (92 .3± 3.4 ) %和 (89.6 +3.3) % ,但不表达GFAP。结论 :MSCs在脑内向神经细胞转化的转化率较低 ,而在体外转化为神经元的转化率相当高 ,体内外环境对MSCs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的过程及机理存在较大差异。
卓本慧万东江和碧罗勇李廷玉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分化
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原理初探被引量:3
1993年
目前,缺血性卒中仍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而本病的治疗仍未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针刺作为一种传统医术,对机体功能可发挥多环节、多水平和多途径的调节,对治疗本病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副作用少,在某些方面为其它治疗手段不可比拟或替代。因此,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原理一直为人们所关注。
罗勇
关键词:针刺疗法中风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探讨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取Wistar大鼠乳鼠脑组织,采用筛网过滤、胶原酶消化、离心等技术获取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培养。通过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一步鉴定,采用MTT方法测定生长曲线。结果 经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所培养的细胞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观察到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有3种表型,细胞呈单层生长,并可传代培养。结论 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可为体外研究脑血管病提供有益帮助。
陈彬罗勇
关键词: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培养
电针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探讨电针双侧“合谷”穴区对Wistar大鼠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闭塞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 ,制备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区对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假手术组部分动物大脑皮质cPKCα蛋白弱表达 ,局灶脑缺血 3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增加 ,但未达显著水平 (P >0 .0 5) ,再灌注 3hr、6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 <0 .0 1 ) ,而电针可以明显减少再灌注 3hr、6hr时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 (P <0 .0 1 )。结论 :电针“合谷”穴区可下调大脑皮质cPKCα蛋白表达 ,这可能与电针抗局灶脑缺血
罗勇董为伟
关键词: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电针
缺血再灌注蛋白激酶C同工酶表达与神经元凋亡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研究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 C( PKC)同工酶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于缺血 1 .5h再灌注 4 h、2 4 h、72 h观察 PKCγ、δ表达及神经元坏死、凋亡的变化规律。结果 再灌注 4 h PKCγ、δ及神经元凋亡明显升高 ,PKCγ在 2 4 h达高峰 ,72 h开始下降 ( P <0 .0 5) ;PKCδ在再灌注 2 4 h、72 h仍保持一高水平 ( P >0 .0 5) ,神经元凋亡的变化规律同 PKCγ( P <0 .0 5) ;神经元坏死在再灌注各时相点无显著性差异 ( P >0 .0 5)。结论  PKCγ、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
余刚董为伟罗勇彭国光
关键词:神经元坏死蛋白激酶C同工酶
共19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