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成
-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从图像学角度探讨成都南朝佛像与犍陀罗、秣菟罗、笈多佛像造型艺术流派的关系被引量:3
- 2012年
- 佛教图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鉴定佛教美术作品的名称、内容、形象造型特征与性质。研究佛教美术(雕塑和绘画),必须探究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例如佛教经变像所要传播的教义)。佛教美术作为宗教艺术是特定时代的传播作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其理想、内容、形象造型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服务的。佛教图像学的研究还应该将不同地域的佛教美术内容、形象造型特征,按时代和地域作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同时期不同地方,以及同一地域不同时期的衍变和发展。这就是笔者在本文中研究探讨成都南朝佛像与印度早期佛教美术流派关系的宗旨。海内外学术界过去探索成都南朝佛教石刻的源流,严重缺乏可资比对的图像学方面的数据。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其源流是来自溯江而上的建康(南京)佛像模式,而后者又是由海路从南印度经东南亚输入的笈多(5—6世纪前半期)新样式。综观其论证,都未能认识清楚公元2—6世纪印度佛教艺术各流派的造型特征和传播路线。有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将成都南朝佛教造像石刻与前期犍陀罗佛像石雕、后期犍陀罗艺术(即印度一阿富汗流派白灰膏塑像)、笈多秣菟罗和萨拉那特的佛教雕刻,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就其形制、图像结构、形象造型等方面进行比对研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比较合理而又科学的结论。
- 胡文成胡文和
- 关键词:图像学
- 论诗歌翻译的缺失与“补偿”——以英译《诗经·关雎》为例被引量:2
- 2007年
- 通过梳理"补偿"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结合对诗歌翻译中缺失现象的分析,尝试对翻译过程中"补偿"的理论观点进一步做出解释,廓清诗歌翻译中缺失与"补偿"的关系。认为诗歌翻译过程中要追求音韵、结构、意向的重构,但是音、形、意的缺失在所难免,为此译者要灵活运用"补偿"策略尽可能达到原诗与译诗在这三方面的对等。
- 胡文成
- 关键词:诗歌
- 印度诃利帝母神像在流传过程中的衍变探究
- 古印度夜叉诃利帝母神纳入佛教神祇后,被奉为生育和保护儿童的女神。该神祇从犍陀罗经丝绸之路南道、北道传入西域(中国新疆),其造型呈身着粟特(Sogdiana)服饰的回鹘民族妇女形象。传入中土后,她的造型在唐代仅是民间妇女形...
- 胡文成
- 解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生命哲学蕴含被引量:3
- 2011年
- 以亨利.柏格森生命哲学与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两类人物形象所体现的哲学意蕴。汤姆与麦吉悲剧的产生有相似的原因,但他们的悲剧命运仍有不同之处:汤姆因为迷恋落后的自耕农时代而拒绝社会变化;麦吉由于受制于过去而无法变化。相比之下,迪安先生和鲍勃一生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他们适应社会变化。因此,人不能只是生活在过去之中,更不能试图重回过去,应该接受并适应新的变化。
- 杨洋胡文成
- 关键词:生命哲学《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 浅析美国高校汉语教学模式与特点被引量:4
- 2005年
- 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分析网络资源中相关课题,并参考目前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期刊的基础上,针对美国高校的汉语教学模式和特点,逐一对部分大学的汉语教学进行比较和总结。文章拟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和美国汉语教学的变化出发,分以三个部分阐述了美国大学汉语教学的几种模式及其特点,以期对我国大陆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胡文成
-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校汉语教学搜索引擎网络资源教学发展
- 印度诃利帝母神像在流传过程中的衍变探究
- 古印度夜叉诃利帝母神纳入佛教神祇后,被奉为生育和保护儿童的女神。该神祇从犍陀罗经丝绸之路南道、北道传入西域(中国新疆),其造型呈身着粟特(Sogdiana)服饰的回鹘民族妇女形象。传入中土后,她的造型在唐代仅是民间妇女形...
- 胡文成
- 文献传递
- 多丽丝·莱辛小说《麻雀》中的生态思想被引量:2
- 2010年
-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作品《麻雀》除了继续关注女性问题外,更聚焦于现代生活的生态层面。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考察占统治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现代人精神生态危机的关系来阐释小说所反映的生态思想,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是观察自然并回归自然。
- 杨洋胡文成
-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麻雀》生态批评
- 浅析语言科学研究中的伦理因素——以美国的IRB制度为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文章关注的是在语言研究中涉及受试者为人类的时候,如何关注受试者权益,如何从伦理学的角度让科学研究者在实证研究中,尊重受试者、关注对被试者心理影响,以提高研究数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国内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医学临床研究中的伦理问题,而对于社会科学中被试的问卷测试、访谈等是否存在心理伤害等问题,缺乏考虑,甚至忽略不计。本文拟从美国IRB制度出发,以一项具体的语言学测试为例,探讨以人类为研究被试时,如何更好保护其心理影响或伤害。希望能引起国内语言学界研究者的思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内语言学研究过程、研究方法。
- 胡文成
- 关键词:语言学伦理学受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