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文

作品数:48 被引量:71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锆石
  • 9篇光谱
  • 9篇变质
  • 7篇地质
  • 7篇地质意义
  • 7篇榴辉岩
  • 7篇辉岩
  • 6篇地球化
  • 6篇地球化学
  • 5篇石榴石
  • 5篇花岗岩
  • 4篇地球化学特征
  • 4篇硬玉
  • 4篇拉曼
  • 4篇拉曼光谱
  • 4篇化学特征
  • 4篇红外
  • 4篇红外光
  • 4篇红外光谱
  • 4篇高温高压

机构

  • 4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维尔茨堡大学
  • 2篇北京矿产地质...
  • 2篇吉林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桂林工学院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武警黄金第二...

作者

  • 48篇苏文
  • 8篇高俊
  • 7篇刘新
  • 6篇李继磊
  • 6篇刘景波
  • 5篇钱青
  • 4篇张喜
  • 3篇游振东
  • 3篇郭顺
  • 3篇江拓
  • 2篇刘密兰
  • 2篇钱一雄
  • 2篇从柏林
  • 2篇张璐
  • 2篇钟增球
  • 2篇叶凯
  • 2篇张宝收
  • 2篇熊贤明
  • 2篇蔡习尧
  • 2篇陈意

传媒

  • 16篇岩石学报
  • 3篇地质科学
  • 3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2013年全...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2篇2022
  • 6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6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4篇2001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天山昭苏东南部阿登套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及花岗岩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时代和构造环境被引量:42
2010年
西天山昭苏东南部阿登套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主要由玄武质安山岩组成,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稀土元素高度分馏的特征。这些玄武安山岩被一些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体侵入。钾长花岗岩脉为准铝质,含有较高的Na2O+K2O、轻稀土元素、Zr、Nb、Y含量和较高的FeOT/MgO及Ga/Al比值。两类花岗岩均亏损Ba、Sr、P、Ti和Eu。钾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给出的Laser-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54.2±2.3Ma和339.5±2.3Ma,表明其围岩即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不晚于早石炭世早期。综合野外地质观察、区域地质构造以及上述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时代,我们认为西天山昭苏南部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及侵入其中的早石炭世A型花岗岩脉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拉张环境。
李继磊钱青高俊苏文张喜刘新江拓
关键词: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构造环境
褐帘石的谱学特征被引量:5
2019年
本文研究了6个来自不同产状、不同地区的含褐帘石样品,包括4个伟晶岩(M1663来自内蒙集宁益元兴、M7673来自内蒙集宁察汗营地区、M4960来自美国Amherst County Virginia地区、M4976来自挪威Liksviken地区)、2个矽卡岩(M1697产自河北地区、M1679产自湖南郴县地区)。通过对这6个不同产状褐帘石的电子探针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分析及拉曼、红外光谱学的研究来揭示褐帘石晶体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褐帘石成分均匀,晶体内发育微裂隙,局部有脉体充填,但不同产状的褐帘石样品在主量元素如Fe O、Ca O、Al_2O_3以及REE如Ce_2O_3、Nd_2O_3、La_2O_3的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别。其系统的光谱学数据表明褐帘石晶体的特征峰强度和峰位的偏移均与其组分有关,并分析指派了部分光谱峰位的归属,揭示了褐帘石中特殊谱峰位置的迁移与其元素含量、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拉曼光谱揭示了褐帘石单晶有20组拉曼活性谱峰(ν1~ν20),其中ν2~ν4、ν5~ν8、ν16~ν19谱峰的迁移与A位上的Ca与稀土元素之间置换作用有关;ν10~ν12谱峰是O-Si-O弯曲振动引起,其拉曼谱峰的偏移可能与Si含量有关;ν13~ν14谱峰的迁移则可能是多种元素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褐帘石单晶红外光谱展示了13组红外活性谱峰(a-m),h-k谱峰的偏移与在M1或M3位上Fe^(3+)和Al相互替代而导致的; b-g谱峰的偏移是与硅氧四面体中Si-O非对称伸缩振动有关; OH(l-m)双峰的出现可能与M1、M3位上Fe^(3+)的含量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伟晶岩类岩石中褐帘石晶体结构中Fe^(3+)与Al^(3+)间的置换作用强于矽卡岩类岩石中的褐帘石;而矽卡岩类岩石中褐帘石晶体结构中在A位上稀土元素与Ca置换作用则大于伟晶岩类岩石中的褐帘石。
陈菲苏文张铭李晓光胡鑫蒙
关键词:褐帘石晶体结构拉曼光谱红外光谱
构建红外光谱显微系统实验平台——原位模拟物质反应动力学过程被引量:2
2019年
本项目通过对商用布鲁克Vertex 70v真空型红外光谱仪进行拓展,来构建一套水平红外光路的系统,并与红宝石测压系统、外加温温控系统联用,适用于高压、高/低温测量的傅立叶变换红外显微系统,从而真正实现在原位条件下观察与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特征的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模拟并观察在俯冲带中不同深度(温压)环境下的绿帘石红外光谱特征,同时结合拉曼光谱特征,了解晶体结构和晶体化学的稳定性、水溶解度、高压化学和高压物理学现象,从而窥视洋壳/陆壳俯冲全过程中矿物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水循环的动力学演化。
苏文刘振先陈菲高静李晓光
关键词:高温高压原位
一种金刚石压腔测试专用隔热加压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刚石压腔测试专用隔热加压装置,它包括具有中空腔室的外壳体,外壳体内装置有金刚石压腔,并在金刚石压腔与外壳体之间包覆有内隔热层,且内隔热层与外壳体内壁相连。利用本装置进行金刚石压腔高温高压下的测试可提供相...
李晓光苏文陈菲高静
文献传递
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木汗巴斯陶侵入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时代及地质意义
阿吾拉勒山西段出露大量古生代侵入岩体。其中木汗巴斯陶岩体由角闪辉长岩和花岗岩组成。它们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等)、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不具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和铕异常,类似于大陆弧钙碱性...
刘新钱青苏文李继磊
关键词:角闪辉长岩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偏振激光拉曼光谱的镁橄榄石晶体定向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偏振激光拉曼光谱的镁橄榄石晶体定向方法,包括准备待测样品、获得拉曼光谱信息、计算拉曼峰积分面积比值、根据相关系数进行极坐标投图、在极坐标系中确定所测晶面与z晶轴夹角和确定所测晶面与x或y晶轴夹角,以及晶...
李晓光苏文
文献传递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扎嘎乌苏地区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
2016年
本文对内蒙古中部乌拉特中旗扎嘎乌苏地区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都属于中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REE)丰度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负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等)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类似。选取两件样品获得的原位锆石U—Pb测年结果分别为459.6-4-4.7Ma和452.6.±7.0Ma。记录了晚奥陶世古亚洲洋壳俯冲消减事件,为研究该时期弧岩浆作用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
葛晓梅李钢柱杨宏斌董明明杨赛红刘景波苏文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晚奥陶世
“名义上”无水UHP硬玉中的水
<正> 近几十年来,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深部物质研究中发现,许多“名义上无水”矿物(如石榴石、橄榄石、透辉石、绿辉石等)都可以含有微量的氢,并以OH-1的形式存在,而且这种形式的的“水”可能构成了上地幔中重要的“水库”。但...
苏文从柏林叶凯刘景波于洁
文献传递
东秦岭-大别山及其两侧的岩浆和变质事件年代学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本研究成果以东秦岭-大别山地区野外地质资料、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采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东秦岭-大别山地区变质岩石构造单元的岩石学组成、确定原岩的形成时间、主期变质作用特征、形成时间,以及该区发育的各时代花...
苏文刘景波陈能松郭顺巴金张璐刘新
关键词:大地构造学岩浆作用变质事件东秦岭
大别硬玉石英岩中金红石原位高温高压下晶体结构和OH的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本文通过金刚石对顶砧与拉曼光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原位模拟了金红石在高温高压下晶体结构及其OH的变化,从而了解俯冲带流体中金红石在地质过程中的行为及作用。实验证明,金红石在压力的作用下经历两次相变,分别为金红石型TiO_(2)结构→斜锆石型TiO_(2)结构(P=23.43GPa)→萤石型TiO_(2)结构(P=34.98GPa),其结构在经历过超深俯冲后、折返过程中则以ɑ-PbO_(2)型TiO_(2)结构稳定存在。并且金红石晶体中的OH红外特征峰强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从而显示在加压过程中金红石中OH含量降低,但直至地球深部超过600km(37.28GPa,约1200km),其晶体中的OH也并未完全脱去。在高温高压实验中,金红石样品从常温常压条件加压、加温至P=4.01~4.08GPa和T=700℃时,金红石晶体的有序度、OH含量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但至实验最高温压,晶体内部仍保留OH,其结构也稳定存在,因此金红石可以将水携带至深部约120km处。在降至常温常压的过程中,金红石中OH含量虽然增加,但并未恢复至实验开始时的含量,因此经历过快速俯冲、折返后的金红石中的OH含量无法代表金红石形成时的OH含量。
陈菲苏文李晓光胡鑫蒙高静
关键词:金红石晶体结构OH硬玉石英岩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