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继锋
- 作品数:6 被引量:20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94857部队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长江三角洲冬季一次低能见度过程的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被引量:19
- 2015年
-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MICAPS地面、高空气象资料以及国家环保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对2014年2月20~22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低能见度过程地区差异和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长三角地面处在高压的控制下,地面风速较小,使污染物积累,有利于低能见度(雾-霾)的形成和维持.根据不同区域的雾、霾分布和日变化特征,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为3个子区域:Ⅰ区为江苏大部(雾霾混合型),Ⅱ区为上海及其周边(霾类型),Ⅲ区为浙江大部(雾类型),该区域白天能见度较高,夜间能见度较低的特征是由湿度因子造成的.影响Ⅰ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热力原因:大气对流层低层的层结稳定;湿度原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主要是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大气扩散能力弱;污染因子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影响Ⅱ区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PM2.5浓度高导致的污染,热力因子、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变化影响很小.影响Ⅲ区能见度变化的热力原因是:大气对流层低层层结稳定、近地面存在逆温;湿度原因是因为:空气较湿润,气溶胶粒子吸湿性增长;动力原因是因为边界层高度较低导致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差.各个区域的气象因子解释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Ⅰ区湿度因子和动力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Ⅲ区.湿度因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大.
- 祁妙朱彬潘晨苏继锋
-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低能见度气象条件
- 二次开发风廓线探测资料在暴雨及短时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 2024年
- 利用风廓线雷达风场数据二次开发计算风暴相对螺旋度(SRH),统计分析了2020—2021年芜湖地区18次暴雨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SRH特征,同时对2020年一次大暴雨过程中的风廓线产品特征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过程中SRH正负值均可能出现,对流发展旺盛时段同步于负值极大值出现时段,SRH数值大小与雨强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SRH数值与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2)近80%个例SRH峰值提前于雨强极大值1~3 h出现,其中79%个例提前量为1~2 h,另外21%个例提前了3 h;3)在暴雨雨强最大值出现前2~4 h内,≥12 m·s^(-1)的强风速区呈中高层下传至低层趋势;边界层切变层的高度随降水开始向上发展,雨强最大时达到峰值,随降水结束开始变小;4)当风廓线信噪比(SNR)值≥40 db、垂直速度≥4 m·s^(-1)时,降水明显;当雨强最大时,SNR和垂直速度的最大值可达60 db和7 m·s^(-1)以上。
- 苏继锋周寅王红磊王海龙丁洋
- 关键词:风廓线雷达风暴相对螺旋度信噪比暴雨
- 秸秆焚烧导致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严重空气污染过程的分析被引量:132
- 2010年
- 2008年10月28~29日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PM10、CO、SO2等大气污染物浓度急剧增高.本文综合利用地面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卫星遥感火点监测资料、气象观测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及气流后向轨迹模拟,分析了该次污染事件发生的天气条件和大气边界层特征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输送路径.结果表明,苏中、苏北地区秸秆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向南京及周边地区输送,并结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形势和边界层条件,即:均压场结构、500hPa以下弱的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较低的边界层高度及逆温层的存在,以及地形因素是导致这次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原因.
- 朱彬苏继锋韩志伟尹聪王体健
- 关键词:秸秆焚烧卫星遥感后向轨迹
- 南京市一次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被引量:9
- 2012年
- 利用空气污染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每6h一次2.5°×2.5°再分析资料及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GDAS(全球同化数据)资料,对2009年10月16—30日南京市出现一次连续15d的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特征进行诊断分析,同时使用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污染物来源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气象要素是造成此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南京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大致分为3类:一类是海上来源;一类是南京本地的局地污染来源;还有一类是北方污染物的输送。这为进一步研究长三角地区城市的空气污染来源和成因提供理论依据。
- 任雅斌苏继锋朱彬周韬来志刚
- 关键词:空气污染
- 秸秆焚烧影响南京空气质量的成因探讨被引量:77
- 2011年
- 综合利用卫星遥感的火点和云覆盖信息,结合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探讨了由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物的区域尺度输送和本地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可以发生区域尺度的输送,上风火点与下风城市的污染有明显的相关,将空气污染分为局地型(如,2006年5月31日、2009年11月8日)、区域型(如,2008年10月28日),以及局地区域相结合型(如,2006年6月14日、2007年6月5日、2008年6月2日)3种.应用本文的方法,在有云时,可以通过部分火点和气团后向轨迹分析推测污染物源地.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表明,秸秆焚烧若伴随高空(500hPa)有槽(或位于槽前),低空存在弱切变,气流由周边向中心辐合;同时,若在均压场控制下,等压线稀疏,风速较小或静风,污染物则易积聚而不易输送;逆温层的形成将污染物禁锢在混合层以下,不利于垂直扩散;再加上较大的相对湿度,有利于霾的形成,造成严重空气污染。
- 尹聪朱彬曹云昌苏继锋王晓英王洪
- 关键词:秸秆焚烧卫星遥感后向轨迹
- 一次阵风锋触发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 2025年
-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数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风廓线雷达数据及其二次开发产品数据,分析了2021年7月19日芜湖地区一次阵风锋及其触发的强雷暴所带来的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阵风锋附近径向速度场显示辐合特征明显,阵风锋在移动过程中遇到有利的环境场能够触发新的雷暴单体形成。(2)风廓线数据产品较好地反映了阵风锋过境前后垂直方向大气运动情况:锋前阶段,大气同时存在弱的上升和下沉运动;锋面初期,雷暴母体的下沉冷空气导致大气以下沉运动为主,风场切变层的最低高度有一个先下降再升高且切变层厚度变薄的趋势;锋面过境和锋后阶段,上升、下沉运动二者并存。(3)信噪比(SNR)能够直观地反映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降水的开始、结束以及雨强的变化特征。受降水粒子和湍流影响,对流性降水的SNR在降水开始前10min就明显增大;降水开始后,对流性降水比稳定性降水的SNR要大,一般维持在50~65db,雨强极大值时SNR在55~70db。(4)利用风廓线数据二次开发计算的螺旋度(SRH)峰值出现时间比雨强极大值出现时间提前1~2h,可以作为预报强降水发生时间的一个参考因素。
- 苏继锋王海龙刘勇李帅康汉青
- 关键词:阵风锋强对流风廓线雷达信噪比螺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