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淑杰
- 作品数:94 被引量:250H指数:8
- 供职机构: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机械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教学实施方式探讨--以黑龙江工程学院机械原理为例
- 2021年
- 首先明确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和实施方法,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分解为课前线上自学、课中翻转课堂和项目化教学、课后完成作业和项目化大作业3个阶段,然后以机械原理课程的四杆机构设计知识点为例,对每个阶段的教学实施进行阐述,最后通过教学过程评价和学生反馈,验证了该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教学方法实施的有效性。
- 徐莉郭霆苗淑杰刘喜平宁慧燕
- 关键词:课前课后项目化教学
- 不同类型土壤大豆产量对增温2℃的响应差异被引量:3
- 2022年
- 中国农业种植区是全球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地区之一,不同类型土壤的温度敏感性对农田生产力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揭示不同类型土壤大豆产量对未来大气温度增加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常温为对照,采用红外辐射加热装置模拟大气增温2℃,研究增温对黑土、棕壤、盐碱土、风沙土、灰钙土、黄土、黄棕壤、紫色土、砂礓黑土、潮土、红壤和砖红壤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2℃促使红壤上大豆的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总荚数显著增加,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152.3%、144.7%、206.9%和147.5%,但增温2℃使砂礓黑土上大豆瘪荚数增加42.8%。除了砖红壤上大豆的二粒荚数增加76.4%和紫色土上大豆总荚数增加50.5%,其它类型土壤上大豆荚数虽有变化,但均未达到5%的差异显著水平。此外,增温2℃显著提高了红壤、砂礓黑土、紫色土和盐碱土上大豆的单株粒数,相应地,产量分别增加241.4%、59.2%、47.6%和75.2%。由此可见,中国主要农田土壤类型中红壤、砂礓黑土、紫色土和盐碱土4种土壤上大豆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对增温2℃响应敏感,且表现出正效应,其它8种类型土壤上大豆产量对增温2℃响应不敏感。表明大豆产量形成对大气增温的响应间接受到土壤类型的调控。
- 潘仕球苗欢乔云发苗淑杰
- 关键词:增温大豆土壤类型
- 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2
- 2022年
-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它的稳定性是受粘结剂和分散剂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粘结剂和分散剂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机制的影响。选取全国10种主要地带性土壤类型(黑土、红壤、黄棕壤、暗棕壤、紫色土、栗钙土、黄绵土、潮土、砖红壤、风沙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筛分土壤团聚体并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10种类型土壤团聚体分布中发现砖红壤>0.25 mm大团聚体含量最高,为86.77%;黑土次之,为76.13%;潮土大团聚体含量最少,仅为42.85%。>2 mm和0.5~1 mm含量对团聚体分布影响最大。各个土壤有机质中黑土有机质含量为46.06 g/kg,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砖红壤次之;粒径<0.053 mm时各土壤有机质差异最显著,粒径>2 mm时与全土有机质趋势一致。栗钙土在10种土壤中交换性钠含量最高,为234.48 mg/kg,其次是潮土177.08 mg/kg。从整体看,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呈正相关(r=0.615),交换性钠与土壤团聚体呈负相关(r=-0.391),有机质与团聚体稳定性的显著相关性在粒径0.053~0.25 mm最明显。土壤团聚体的稳定由有机质与交换性钠共同作用,增加相同单位的有机质与交换性钠,有机质对团聚体的稳定效果是交换性钠分散效果的10倍。为更好的保护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应施用含钠较低的有机肥,减少人类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 余洁苗淑杰乔云发
- 关键词:团聚体有机质粘结剂
- 项目教学法在塑料模具类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 2014年
-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塑料模具设计类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制定了基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规定了项目教学流程、内容、成果,突出了CAD/CAE/CAM技术应用于基于项目塑料模具毕业设计。以2013、2014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检验,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和突出CAD/CAE/CAM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毕凤阳齐晓杰王百成苗淑杰党跃轩翁江翔孙圣迪宫莹宁慧燕
-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塑料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
- 机械类专业设计与制造类课程的融合建设被引量:1
- 2020年
-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鉴于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的工程概念及完整的设计制造过程,提出了从设计-制造-精度检验-装配的设计类和制造类课程相融合的课程群建设想法,并基于学习产出(OBE)教学模式,进行机械类专业设计与制造类课程融合建设。
- 苗淑杰马慧良孟兆生
-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设计类课程课程融合
- 基于两性一度标准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被引量:2
- 2021年
- 本文以国家级一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标准,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线上资源建设、线下教学活动设置、过程评价体系4个方面,对应用型大学《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从传统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改革,提出具体的建设意见和改革措施,明确“两性一度”标准在课程中的体现方式,对打造“金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 徐莉郭霆苗淑杰刘喜平宁慧燕
- 关键词:团队建设
-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东北主栽作物种子活力的影响
- 2021年
- 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为揭示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种子活力的影响,进行种子发芽对CO_(2)增加的适应性响应研究。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开顶式气室(OTC)模拟CO_(2)增加试验,选取东北三大主栽作物大豆、玉米和水稻为供试作物,设置两个CO_(2)处理,分别为aCO_(2)(400μmol·mol^(-1))和eCO_(2)(700μmol·mol^(-1))。结果表明:相比于对照(aCO_(2))处理,CO_(2)浓度升高后,大豆种子的体积、百粒重、24 h吸胀速度、浸出液电导率、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降低了11.24%、10.53%、2.51%、27.72%、15.85%、19.75%和10.17%;虽然CO_(2)升高未显著影响玉米种子百粒重,但其24 h吸胀速度和浸出液电导率分别降低了3.69%和8.62%,而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81.03%、75.00%、56.14%和81.68%;水稻种子的体积降低了21.35%,而其千粒重、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提高了5.62%、5.19%、26.11%和32.21%。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作物种子活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从发芽指标来看,大气CO_(2)浓度为700μmol·mol^(-1)时,种子活力表现为玉米>水稻>大豆。
- 姚婷龙杰琦韩晓增苗淑杰乔云发
- 关键词:大豆玉米水稻种子活力
- 添加玉米秸秆对黄棕壤有机质的激发效应被引量:11
- 2019年
- 玉米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玉米秸秆添加后会改变土壤原有有机质的矿化过程,即引起激发效应,从而影响土壤碳平衡和周转。因此,适量秸秆还田将是高效且环境友好的提升土壤生产潜力的关键。本试验以黄棕壤为研究对象,设不添加玉米秸秆对照(CK)和添加占干土重的1%、5%和9%的粉碎玉米秸秆处理进行室内培养,分析土壤CO2释放动态及激发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不同量玉米秸秆后,土壤CO2释放速率和累积量呈现出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在培养前期,各处理土壤CO2释放速率表现为9%>5%>1%>CK,到培养的第8天左右,添加5%玉米秸秆的土壤CO2释放速率超过了添加9%玉米秸秆的土壤,在培养后期,所有处理的土壤CO2释放速率慢慢地趋于一致。从累积CO2释放量来看,添加5%玉米秸秆的处理比9%玉米秸秆的处理土壤总CO2释放量高,表明添加5%秸秆的处理对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最大。在整个培养阶段,玉米秸秆添加对土壤有机质的激发效应均为负值,而加入的玉米秸秆并没有完全矿化,从而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因添加玉米秸秆而升高。这些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有利于提高黄棕壤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本试验的短期培养过程中以土壤干重9%的添加量增加最多。
- 苗淑杰乔云发王文涛施雨涵
- 关键词:有机碳矿化玉米秸秆黄棕壤
- 叶片加工夹具
- 叶片加工夹具。为满足发动机高性能、工作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寿命的要求,叶片必须具有精确的尺寸、准确的形状和严格的表面完整性。而定位夹具决定着叶片加工的精度其定位方式不稳定,影响了叶片的加工精度和整体质量。本实用新型的组成包...
- 苗志滨丛晓红苗淑杰李伟刘喜平刘长喜
- 文献传递
- 与国际大公司联合办学的几点思考
- 2009年
- 为适应机电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针对机电类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多年与国际大公司联合办学的经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对与国际大公司合作办学的特点、运行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符合实际的几点思考。
- 魏国丰苗淑杰李伟
- 关键词: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办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