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念念

作品数:22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2篇水利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地震
  • 5篇推移质
  • 3篇泥沙
  • 3篇河流
  • 3篇非均匀
  • 3篇分选
  • 2篇地貌
  • 2篇动力学模型
  • 2篇沂蒙山区
  • 2篇三星堆
  • 2篇山前
  • 2篇山区河流
  • 2篇水沙
  • 2篇推移质运动
  • 2篇汶川地震
  • 2篇历史时期
  • 2篇力学模型
  • 2篇扩散
  • 2篇朗之万方程
  • 2篇黄河

机构

  • 18篇四川大学
  • 7篇清华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延安大学
  • 1篇中铁二院工程...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泰山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北京市京源学...

作者

  • 22篇范念念
  • 7篇刘兴年
  • 5篇吴保生
  • 4篇聂锐华
  • 3篇王强
  • 1篇彭淑贞
  • 1篇杨克君
  • 1篇钟德钰
  • 1篇姜鲁光
  • 1篇徐志伟
  • 1篇刘发明
  • 1篇丁敏
  • 1篇褚忠信
  • 1篇黄尔
  • 1篇陈日东
  • 1篇刘乐
  • 1篇田富强
  • 1篇薛小妮
  • 1篇周锐
  • 1篇马旭东

传媒

  • 3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知识就是力量
  • 2篇工程科学与技...
  • 1篇水文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西北水电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泥沙研究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第六届中国水...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历史时期的地震导致岷、沱江变迁
本文通过分析岷江支流雁门沟、湔江及上游支流牛圈沟-带的地学特征,提出岷江曾在今汶川雁门一带向东南流,穿越光光山,沿今牛圈沟、湔江流向沱江。其次结合历史、考古资料进一步论证,得出3000年前的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堵江,导致了...
范念念
关键词:河道变迁水文地质地震运动
文献传递
山区河流河床基岩暴露与沙卵石覆盖反常关系研究——以陇西河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山区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形态常处于基岩暴露与沙卵石覆盖的相间变化中。野外调查发现,至少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不少河流出现坡度大而沙卵石覆盖多,坡度小而基岩暴露多的现象。为了研究该反常规律,以岷江二级支流陇西河为例,进行多次野外观测与数据采集,通过提取流域地形数据,得到并分析其干流沿程剖面,并结合已有的室内水槽试验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床面沙卵石的运动情况与分布特性,得到以下结论:陇西河流域岩性以砂岩为主,干流从上游向下游依次出现陡、缓、陡、缓交替的4段,平均坡度依次为8.1%、0.2%、6.2%和1.2%;较陡的两段全部沙卵石覆盖,较缓的两段全部基岩暴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较陡段泥沙颗粒通过两侧山体崩塌滑坡侧向补给,床面大尺寸漂石与周围的较细颗粒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且水流阻力大的自锁结构,且床面粗糙,有助于提高床面抗冲刷性,抑制基岩的暴露,因此导致输送到下游较缓段的输沙率很低;二是砂岩颗粒岩性较软,少量被输移到下游的颗粒容易破碎成更小的颗粒,更容易被输移,使得较缓段基岩暴露现象突出。较陡段被沙卵石覆盖,将有效抑制窄深处基岩河床的侵蚀下切速率,从而进一步影响相关流域地貌的演化,如增加河流袭夺的机率。
顾继一范念念刘兴年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颗粒扩散
因推移质颗粒的运动具有随机性,如单步步长、单步运动时间与停时均是随机的,因此大量推移质颗粒的运动将表现出扩散特征。而在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下,体现出正常或反常扩散。本文建立了具有物理背景的改进的朗之万方程,从...
范念念吴保生
关键词:推移质朗之万方程
倒数第二次间冰期以来黄河下游冲洪积物释光年代及其古气候意义
2022年
黄河下游沿岸黄土中沉积的冲洪积物,记录了当时水文和气候变化过程。目前对于黄河流域冲洪积事件的判别和水文重建研究多集中于中游和上游,下游地区冲洪积物研究较少。在鲁中山地北麓和黄河下游南岸之间的黄土沉积中,普遍保存着典型的冲洪积物,选择4个代表性剖面的10个释光样品(小章庄剖面约635 cm厚,采集4个释光样品;直东峪剖面约45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九龙峪剖面约29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陶峪村剖面约350 cm厚,采集2个释光样品),采用石英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或钾长石红外后红外释光测年法(pIRIR)进行释光年代学研究,释光测年结果与野外地层顺序基本一致。根据冲洪积层沉积时代划分为间冰期(248~196 ka、110~73 ka)沉积、冰期-间冰期转换时期(177~94 ka、142~94 ka)沉积和冰期(26~18 ka)沉积,表明强降水事件在间冰期和冰期-间冰期过渡的气候转换期多发,特别是110~94 ka时段内。研究结果与中国各地多种载体所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相互佐证,进一步说明研究区水文、气候变化过程是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补充了黄河下游地区冲洪积物年代学数据,不仅有利于揭示区域环境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可能联系;同时为区域综合开发、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赵秋月方慜彭淑贞刘宁臧凯旋宋波范念念周锐张伟张文琪丁敏赖忠平
关键词:释光测年黄河下游气候变化
基于PDF模型的泥沙起悬概率被引量:1
2012年
该文基于动理学理论的方法,研究了明渠紊流中均匀泥沙的起悬概率。首先通过对颗粒受力特征的分析,得到了相空间中颗粒运动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function,PDF)所满足的输运方程。然后通过对PDF输运方程进行无量纲化,分析比较各物理量的大小,进而用摄动法解得了PDF的近似解。最后对得到的PDF在一定的速度范围内积分,得到了泥沙的起悬概率。该文得到的PDF近似解描述了颗粒在紊流中的随机运动特征,可以反映颗粒受的外力、浓度梯度及紊流强度梯度对颗粒运动的影响,基于此得到的起悬概率与实验资料符合较好。
范念念钟德钰吴保生
关键词:泥沙
汶川地震后龙门山山前河流演变模式研究(摘要)
川江流域历史地震是影响川江流域沙量与河床演变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汶川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有历史文献记录以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灾害,震后龙门山山前河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演变,尤以石亭江为甚,最大下切深度达到28m。汶川地震后龙门...
聂锐华范念念王强马旭东刘兴年
关键词:汶川地震
地震导致河流改道与古蜀文明的变迁被引量:16
2010年
对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亡,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而岷江支流雁门沟,沱江支流湔江及其上游支流白水河的特殊河流地貌,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实地考察雁门沟、白水河及湔江,通过其河流地貌特征推断白水河和湔江为断头河,雁门沟为反向河;再利用3S技术,找到了光光山一带大规模滑坡遗迹,从而判定岷江曾在今汶川雁门向东南流,穿越光光山,沿今白水河、湔江流向沱江。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雁门沟、文政沟的纵剖面特征,也反映出河流曾发生过大的变迁。结合三星堆、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以及历史文献的进一步论证,最终得出发生于1099B.C.的地震引起山崩、滑坡堵江,进而引起河流改道,并导致三星堆文明的消亡和金沙文明的传承,以及杜宇时代的严重水灾。
范念念吴保生刘乐
关键词:地震河流改道三星堆
山区河流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受洪水涨落的水位流量关系呈现明显的绳套曲线,目前的研究大都基于平原河流,由于山区河流比降大、河床组成物质较粗,水流特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有些假设与实际河流情况不符,导致水位流量推求不太精确。因此本文考虑山区河流与平面河流的河床形态、泥沙粒径等方面的差异,引入了河道级别和泥沙粒径以区别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结合简化后的圣维南方程组重新推导水位流量关系。通过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水文站的实测资料验证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拟合相应河流横断面实测水位流量;在进行配线时,只需根据变化情况对参数做一些简单更正,具有实用性好、精度高以及适应性强等特点。
罗铭丁锐黄尔范念念
关键词:山区河流水位流量关系扩散波数学模型
百问百答
2023年
河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深入观察身边的河流,可以发现河流的演化过程。2023年8月26日,中科馆大讲堂邀请范念念老师,带领我们走近柴汶河和沂(yí)河,一起看看3万多年前柴汶河和沂河“打架”的故事。
范念念
关键词:大讲堂河流老师走近
隐藏在沂蒙山区的河流袭夺天然博物馆
2023年
河流水系常常像树枝一样,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但这些河流水系间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动态演化之中。河流袭夺是这种动态演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被“抢走”的上游河流袭夺,是指处在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其中一条河流(袭夺河)的下切侵蚀能力较强,经过不断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迫使与其相邻的河流(被袭夺河)改道的过程。中国对河流袭夺的研究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例如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20世纪20年代就曾提出,长江三峡可能是河流袭夺形成并贯通的。
范念念
关键词:河流袭夺著名地质学家袭夺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