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芬芬

作品数:32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春秋
  • 8篇文体
  • 7篇春秋时代
  • 3篇仪式
  • 3篇左传
  • 3篇外交辞令
  • 3篇《左传》
  • 2篇语言
  • 2篇诔文
  • 2篇文本
  • 2篇文辞
  • 2篇文体特点
  • 2篇文体研究
  • 2篇文学
  • 2篇先秦
  • 2篇墨子
  • 2篇孔子
  • 2篇《墨子》
  • 1篇东周
  • 1篇信息传递

机构

  • 29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29篇董芬芬

传媒

  • 3篇文学遗产
  • 3篇甘肃社会科学
  • 3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暨南学报(哲...
  • 2篇西北师大学报...
  • 2篇辽东学院学报...
  • 1篇语文知识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甘肃政法学院...
  • 1篇社科纵横
  • 1篇甘肃广播电视...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 1篇阅江学刊
  • 1篇励耘学刊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秦的祝祷辞、嘏辞及贺辞被引量:5
2009年
祝辞本为祭祀活动中祝福求福之辞。先秦的祝辞主要有祈祷辞、嘏辞和贺辞等。祈祷辞是祭祀仪式上人对神的赞美和要求,常规祭祀所用的祈祷辞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式和套语。嘏辞是祭祀中神尸给主祭者的致福,由祝官来传达。嘏辞多用第二人称"尔",表示赐福给你。贺辞是人对人的祝福,本质上是嘏辞的世俗化。先秦时的这三种祝辞都沿用四言韵文的传统形式,虽然发生的典礼仪式和针对的对象各不相同,但内容与形式大体相似。
董芬芬
关键词:贺辞
春秋时代的信息传递与书牍文体被引量:2
2012年
春秋时代已经有比较便捷的传遽设施和服务,信息书简大多通过专门的通讯人员传递,亦可托一些外交使者传递,两军对垒时可用射书方式传递,用泥密封的玺书已普遍使用。春秋书牍常常是列国卿大夫进行外交磋商、同僚之间沟通意见、亲友交流信息的工具,实用性极强,带有明显的公牍色彩。
董芬芬
关键词:春秋时代信息传递
《春秋》的文本性质及记事原则被引量:4
2016年
自古以来人们纠缠于经或史的阐释都偏离了《春秋》的文本性质。《春秋》本是鲁国史官向先祖通报世间消息的文本,是献给先公神灵的"庙报",也是宗庙告祭仪式的记录。但并不是所有在宗庙举行过告祭仪式的人和事都能书于《春秋》,《春秋》记事遵循礼仪实录性、宗法等级性及新闻即时性的原则。
董芬芬
春秋议论文辞的文体价值与特点——兼对《论语》文体史地位的反思
2013年
人们一般以为我国古代议论文体是从诸子讲学语录——特别是《论语》——发展而来的,这个看法忽略了春秋时代的议论文辞。首先,《论语》并非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次,《论语》在艺术方面也不代表春秋议论文体的最高水平,《左传》、《国语》所载议论文辞,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表述生动,堪为春秋议论文体的典范。春秋人多通过上书和借助史官记录的方式实现"立言"的愿望,其议论文辞说理圆通,从容委曲,华实相副,体现着春秋议论文体的最高成就。
董芬芬
关键词:《论语》
试论春秋外交辞令的文学地位被引量:2
2011年
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文理并茂,辞采灿然,是当时最具文学意味和文学价值的文字,形成春秋时代特有的辞令文学,是中国"辞章"的滥觞。外交辞令制作过程的字斟句酌、讨论润色,也体现出春秋时代辞令文学的创作方法和特点。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已"等,都是关乎外交辞令的理论,作为中国早期文论的重要内容,对后世文学和文论的繁荣发展影响至巨。外交辞令是春秋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篇章,善于辞令的行人,是春秋时代最优秀的散文作家。
董芬芬
关键词:辞章美文
巫山神女传说的真相及屈原对怀王的批评被引量:3
2004年
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故事并不完全是虚设其事,而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云梦是楚王的猎区,也是楚国举行大祀的地方,巫山神女是受祭诸神之一,本事发生在楚王与扮神女的巫女之间,反映了楚国祭祀的原始色彩,屈原诗作对楚怀王借古讽今的批评,也印证了这一点。
董芬芬
关键词:巫山神女
《墨子》巧用《诗》《书》立新说——兼论儒墨“禅让说”的不同被引量:1
2015年
儒墨两家都言必称《诗》《书》,但《诗》《书》在墨家更多是可以证成自家学说的历史、故事,墨家在援引的同时有意进行改编、拼接。墨家尧舜禅让的故事就是对《尧典》的改编。儒墨两家都讲禅让,儒家侧重于"死而禅",而墨家强调"生而让"。顾颉刚对儒家"唐虞禅"叙述的质疑,是因为不明儒墨两家禅让故事的区别,其认为《尧典》是墨家禅让说影响下的产物,也是本末倒置。
董芬芬
关键词:《墨子》《诗》《书》禅让说
从侯马、温县载书看春秋誓辞及誓约文化被引量:6
2008年
《毂梁传·隐公八年》曰“诰誓不及五帝”,范宁注:“五帝之世,道化淳备,不须诰誓而信自著。”可见,古人认为“誓”是五帝以后产生的,用来取信。《礼记·曲礼》云:“约信曰誓,莅牲曰盟。”春秋时代盛行盟誓之风,表示自己要遵守某项约定,如有违背,愿领受神灵的严惩,这样的誓辞在《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保存了许多。徐师曾《文体明辨》把约信之誓附于盟书之后,
董芬芬
关键词:春秋时代《左传》五帝神灵
春秋时代的诅祝仪式与诅辞被引量:1
2014年
春秋盛行的诅祝活动,源于远古时代人们对诅咒之语的迷信,也与巫蛊之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由祝史之类的官方人员组织公开进行时,则成了具有宗教特征的仪式。诅祝仪式,要给神灵贡献牺牲,公开央求神灵加灾于被诅者,是强迫他人守信的手段。《左传》所保存的三篇诅辞都企图对对方进行控制要挟;侯马墨书诅辞的被诅者是"韩子"而非"无恤",是赵鞅集团借神灵的力量对韩氏实施的拉拢。春秋诅辞使用"而不……者,有如……"之类的假设句型,内容包括被诅者、诅约和惩罚三大要素,语言简劲铿锵、质朴透彻,是含有恶意色彩的宗教性文体。
董芬芬
《九歌》典祀说浅议被引量:2
2006年
《九歌》典祀说是在对民间祭歌说的批驳否定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本文分三个阶段展现典祀说产生发展、不断完善、扩大影响、否定旧说的过程,并对其驳旧说、立新论的角度证据进行总结、补充,认为典祀说比民间祭歌说更为合理,更符合祭祀制度和宗教原理。
董芬芬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