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文菁

作品数:5 被引量:43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信度
  • 1篇哲学
  • 1篇真理
  • 1篇正当
  • 1篇症状
  • 1篇通达
  • 1篇强迫症
  • 1篇强迫症状
  • 1篇注意捕获
  • 1篇理学
  • 1篇方法论
  • 1篇分化
  • 1篇比较哲学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安定医院

作者

  • 5篇蔡文菁
  • 1篇张昕
  • 1篇王雨吟
  • 1篇刘军
  • 1篇徐晓婧
  • 1篇秦漠
  • 1篇谭洁清
  • 1篇耿海燕
  • 1篇钟杰

传媒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作为方法的明见
2012年
胡塞尔的现象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它在何种意义上能够使我们获得有关意识生活的真理?本文试图通过对现象学方法论的原则即"明见"(Evidenz)的讨论来回答上述问题。胡塞尔现象学中所谈及的"明见",并不指向保障绝对真理的特殊体验,或是一种私人的、对确定性的感受,而是事物在其中"自身被给予"的体验。胡塞尔将它理解为"通达"(Zugang)意义上的"方法",它是最初通达世界或世界在其中自身敞开及显现的媒介。明见的体验作为通达方法具有"原初的正当性"(Urrecht):在其中,我们"有理由"将世界中的事物看作独立、真实且毫无疑问的存在物。与日常意义上的方法不同,"明见"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将我们带向绝对的真理,但它却是我们不断修正、改进已有的认识并从而更接近真理的唯一"方法"。
蔡文菁
关键词:通达真理
Padua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被引量:29
200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将帕多瓦量表(PaduaInventory,PI)引进中国,考察PI在中国非临床样本中的因素结构,并检验PI的总分和各因素分的性别差异。方法:样本一为1300个大学生的数据(男680人,女542人,性别缺失78人,平均年龄19.6±2.2岁),样本二为30名大学生在初测4周后进行了重测。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PI的4个因素:思维失控与怀疑感、受驱使与行为失控感、污染和检查。信度检验:PI总分的α系数为0.96,四个因素α系数分别为0.94,0.85,0.86,0.83,重测信度分别为0.77,0.87,0.85,0.84。女性被试在因素3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0);男性被试在因素4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17)。结论:PI具备合格的信度,需进一步研究其效度。
钟杰秦漠蔡文菁谭洁清王雨吟徐晓婧张昕刘军
关键词:强迫症状信度
比较哲学中的分化——对托马斯·墨子刻之方法论的若干思考被引量:2
2009年
托马斯·墨子刻(Thomas A.Metzger)指出,中国政治思想的解释者们必须在两个目标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对背景和文化连续性的强调,以及对批判性反思和真理的强调。通过与他的著作和方法论的对话,本文展开了两个主要的论点。首先,笔者认为从罗伯特·布兰登(Robert Brandom)那里借用来的一种理解"话语"(discourse)和"约定"(commitment)的方式比墨子刻自己的方法论更为成功地应对了他所提出的可贵目标。其次,笔者区分了比较研究中的两种策略,也即对"包容性背景"(inclusive context)的强调以及对"分化"(disaggregation)的强调。文章建议,必须谨慎地运用我通过"分化"所标识的方法,人们应当始终清楚地意识到墨子刻所极力向我们表明的主张,进而掌握比较哲学的"分化"这一方法论策略。
安靖如蔡文菁
关键词:比较哲学分化
自身认识的可能性——此在分析及其与心理学的对话
海德格尔在瑞士佐立克为心理学研究者进行的讲座以及他同心理学家梅塔德·柏斯的对话,引发了本文的追问:是什么使得此在分析与经验心理学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在本文中,两者的交汇点被确立为“自身认识”:在特定意义上,此在分析和心理...
蔡文菁
不注意视盲的实验研究综述被引量:12
2007年
当人们专注于某件事时往往会忽略出现在眼前的其他事物,这一现象被称为“不注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作者综述了当前关于不注意视盲的3种主要实验研究范式:基于电脑屏幕呈现的静态实验范式、选择性注意范式以及持续的动态实验范式。对不注意视盲与注意捕获的关联、不注意视盲现象中的内隐知觉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对不注意视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注意理论的发展,同时也将知觉、注意与意识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带入了新的观察视角。
耿海燕蔡文菁
关键词:注意捕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