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菲
- 作品数:35 被引量:436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 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树木种群动态及其与功能性状的关系
- 2024年
- 功能性状表征植物对外界环境的响应和适应能力,进而影响着种群动态。植物功能性状如何驱动温带森林种群动态(生长、死亡和增补)以及不同演替阶段是否存在差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演替前期)和阔叶红松林(演替后期)共有的35个树种为对象,测量水力、木材和叶片等8个功能性状,分析不同演替阶段森林植物种群动态的内在联系以及植物功能性状与种群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种群动态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加。在次生杨桦林内,树木生长率和死亡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生长率和增补率不相关,增补率和死亡率不相关;在阔叶红松林内,树木生长率与死亡率和增补率均呈显著负相关,而增补率与死亡率则呈显著正相关。功能性状能够有效预测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种群动态,其预测能力在不同演替阶段间存在差异。与演替前期的次生杨桦林相比,功能性状,尤其是木质部水力性状(胡伯尔值)和解剖性状(平均导管直径),对演替后期的阔叶红松林树木生长率、死亡率和增补率的解释力度更高。本研究揭示了演替后期的针阔混交林种群动态间及其与功能性状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特征。
- 单伟强房帅尹进任静任静毛子昆蔺菲王绪高
- 关键词:森林演替生长率功能性状
- 2006—2017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种子雨的时空动态被引量:5
- 2019年
- 种子是森林更新的基础.为研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种子雨组成及时空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设置150个面积为0.5 m^2的收集器.自200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集252次,共收集到成熟、未成熟种子764299粒,隶属12科17属27种,其中,主林层树种13种704231粒,占总数的90%以上.种子最多的4个树种依次为紫椴、水曲柳、色木槭、假色槭,每年各个收集器都收集到这4个树种的种子;种子雨大爆发现象在各林层树种均存在,次林层和林下层较主林层树种滞后1~2年;各林层树种集中在秋季产生种子,各树种的种子雨都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异性,相对而言,多数树种的空间变异性大于时间变异性;与科罗拉多岛(BCI)热带森林样地和浙江古田山亚热带常绿林样地种子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相比,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种子产量年际变异系数较大,支持高纬度地区种子产量变异性高于低纬度地区的假说.
- 钱多多匡旭王绪高蔺菲原作强叶吉郝占庆
- 关键词:针阔混交林种子雨年际变异
- 次生栎林与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变异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39
- 2009年
-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逐渐明显,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LI-6400-09土壤碳通量观测仪,在江苏省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验基地,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连续两年测定了北亚热带次生栎林和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两种林分内土壤呼吸速率均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表现为:在最冷的1月份,土壤呼吸速率最低,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土壤呼吸速率也逐渐上升,在7、8月份达到最大值,随后又逐渐下降;(2)次生栎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271~3.22μmolCO.2m-.2s-1之间,年变异幅度为11.88;火炬松人工林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336~3.06μmolCO2.m-.2s-1,年变异幅度为9.11;(3)次生栎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2.19至2.27之间,火炬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2.02至2.15之间,次生栎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大于火炬松人工林;(4)土壤呼吸速率与不同深度层次土壤温度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而与土壤含水率、凋落物输入量之间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江淮流域北亚热带典型森林植被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揭示该区域森林土壤碳循环特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 王国兵唐燕飞阮宏华施政何容王莹蔺菲苏广鑫
- 关键词:土壤呼吸次生栎林火炬松人工林温度敏感性
- 长白山北坡红松短期更新动态
- 张昭臣王绪高叶吉蔺菲原作强刑丁亮郝占庆
-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对三种针叶树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 2006年
- 研究了长白山暗针叶林两种主要地面苔藓植物——塔藓和拟垂枝藓对红松、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下,塔藓浸提液抑制红松发芽,拟垂枝藓浸提液促进红松发芽;苔藓浸提液对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程度地加快了种子日萌发高峰的出现.用苔藓植物体直接培养红皮云杉和落叶松种子,发现活植物体量大时对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延迟了红皮云杉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加速了落叶松种子萌发高峰的出现;杀青后的苔藓植物体则明显地抑制种子发芽.通过幼苗培养实验,发现苔藓植物浸提液抑制红皮云杉和红松幼苗生长,但促进了落叶松幼苗的生长;不同处理的苔藓植物体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活植物体量大时,两种苔藓均促进了红皮云杉和落叶松幼苗生长,而杀青后植物体则明显地抑制幼苗生长.
- 蔺菲郝占庆叶吉姜萍
- 关键词:苔藓植物针叶树水浸提液种子萌发幼苗生长
- 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密度对森林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23年
- 基于激光雷达技术获取冠层结构为森林生态学研究增加了新的维度。搭载于多旋翼无人机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相比于固定翼有人机的机载激光雷达,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获取森林群落样地高密度点云。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局部低密度点云数据,影响了冠层结构参数提取的准确性。使用4块森林动态样地的近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利用航带分解方法分析各样地低密度样方成因;采用点云抽稀模拟算法计算并拟合偏差曲线,对比不同样地、参数和取样尺度间的点云密度对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性的影响;根据偏差曲线计算各条件下保证参数提取准确性的最低点云密度。结果发现:1)低密度区域主要受地形或(和)近地面遥感设计规划的影响。地形复杂的测区(西双版纳和古田山样地),遥感规划难度大,整体难以获取高密度点云(在30点/m^(2)左右),容易在沟谷和高海拔处出现低密度样方。平坦测区(长白山两块样地)虽可获取高密度点云(均超过150点/m^(2)),但欠佳的遥感规划设计导致长白山1测区北部出现1hm^(2)低密度区域。2)冠层参数提取准确性随点云密度减少而迅速降低,呈负指数幂函数关系。这一变化趋势在不同参数和尺度间差异较大,但在各样地间无显著差异。3)根据偏差曲线拟合结果,点云密度达到16点/m^(2)可以实现5—20 m取样尺度下冠层结构参数提取准确度达95%。综上,为更好的将近地面激光雷达技术应用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应注重外业遥感作业方案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地形的影响,在源头把控数据质量;如果数据存在低密度点云的情况,应适当放宽取样尺度并慎重提取对点云密度较为敏感的冠层结构参数。
- 王舶鉴蔺菲房帅王宁宁胡天宇任海保米湘成林露湘原作强原作强王绪高
- 关键词:激光雷达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3个常见树种径向生长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2
- 2017年
- 为探究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基于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中3个常见树种红松、紫椴、蒙古栎连续5年的生长环监测数据,分析各树种的季节生长变化,比较树种间的生长速率差异,并分析初始径级、邻体树木竞争、土壤、地形因素等对不同树种径向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3个树种径向生长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树木于5月末开始生长,7月是生长旺盛期,8月底生长开始减缓,于10月中下旬停止生长.3个树种的径向相对生长率存在显著差异,蒙古栎相对径向生长率显著高于红松和紫椴,该差异在小、中径级个体中表现更为显著.3个树种径向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邻体树木的竞争显著抑制了红松和蒙古栎的径向生长,而紫椴的径向生长主要受初始径级、土壤和地形等因子的影响.
- 蔡礼蓉匡旭房帅原作强蔺菲叶吉郝占庆王绪高
- 关键词:生长环地形
-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在养分循环中的作用被引量:24
- 2005年
- 测定了长白山暗针叶林5种主要苔藓植物养分含量,并结合生物量的测定结果,推算单位面积的苔藓植物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苔藓植物氮含量为54.371kg.hm-2,是乔、灌、草总氮量的12.22%;钾含量为12.042kg.hm-2,是乔、灌、草总钾量的5.63%;磷含量为31.679kg.hm-2,是乔、灌、草总磷量的70.57%,超过了乔木磷含量,是草本植物磷含量的2.4倍、灌木磷含量的792倍,苔藓植物是暗针叶林重要的磷库.同时测定不同苔藓盖度下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苔藓盖度下土壤中氮、钾含量差别不大,磷含量差异显著,没有苔藓覆盖的土壤中磷含量最高,为0.419±0.023g.kg-1;苔藓盖度为第6级(80%~100%),土壤中磷含量最低,为0.346±0.017g.kg-1,随苔藓盖度的增加土壤中磷含量有减少的趋势.
- 郝占庆叶吉姜萍蔺菲
- 关键词:苔藓植物养分含量
-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和深度学习算法的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分类被引量:11
- 2022年
- 快速、准确识别树种及其分布格局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与传统实地调查的方法相比,近年来飞速发展的近地面遥感技术可以灵活、高效和便捷地获取高分辨率高光谱遥感影像,而如何从包含丰富信息的诸多特征中选择信息量大且冗余度低的特征进行树种自动识别,是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长白山25 hm^(2)温带针阔混交样地为主要研究平台,于2019年8月使用无人机搭载的光谱传感器获取面积为6 hm^(2)的高光谱影像,选择红松、春榆、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和紫椴6种林冠层树种作为实地标记树种,使用实时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对所选目标树种进行精确定位,结合2019年样地复查结果对研究区的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分别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法、最大似然法和马氏距离3种分类方法进行冠层树种的自动分类研究。结果表明:(1)卷积神经网络的树种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99.85%、0.998)优于最大似然法(89.11%、0.86)和马氏距离法(79.65%、0.75)。(2)在3种分类方法中,单个优势树种分类精度均在卷积神经网络中为最高精度,红松、春榆、蒙古栎、水曲柳、大青杨和紫椴的最高分类精度分别为100%、99.9%、99.9%、99.8%、99.8%和99.5%。(3)从分类效果看,卷积神经网络混分程度最低,马氏距离法混分程度最严重。研究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完成对温带天然林林冠树种的准确高效分类,在树种多样性监测和林业资源调查应用中具有较大潜力。
- 郑迪沈国春王舶鉴戴冠华蔺菲胡家瑞叶吉房帅郝占庆王绪高原作强
- 关键词:天然林最大似然法
- 一种树木径向生长监测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林业、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树木径向生长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带及弹簧,其中安装带的两端通过所述弹簧相连,并通过所述弹簧的弹力抵接在被监测树木的树干表面,所述安装带的两端之间为监测树木径向生长的...
- 原作强蔺菲郝占庆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