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超
- 作品数:84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更多>>
- 一种地铁换乘车站换乘节点站厅层无柱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铁换乘车站换乘节点站厅层无柱结构,包括顶板(1)、中板(9)、底板(8)和侧墙(3),所述顶板(1)和中板(9)形成中间无立柱的站厅层,所述顶板(1)包括侧顶板和中部顶板,所述中部顶板的高度高于侧顶...
- 赵星张迪王一博李文彪许俊超毛良根邓林恒蔡兴瑞
- 文献传递
- 装配式地铁出入口结构整体性能试验研究
- 2024年
- 提出一种由2片反对称C型构件组拼、横向接缝采用型钢插入式连接的地铁车站装配式出入口结构。为研究型钢插入连接节点的力学特性,验证其整体力学性能,设计并制作了1组1/2比例缩尺构件模型,通过静力加载试验研究其裂缝发展、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试验数据及分析结果表明:(1)试件加载至荷载设计值时,出入口横向连接处出现裂缝,此时裂缝宽度小于0.01 mm而无法测量,顶板跨中挠度为3.24 mm,仅为其净跨度的1/1150,裂缝宽度和挠度均满足规范要求;(2)试件加载至极限荷载时,顶板发生类似无腹筋梁的斜拉破坏,顶板极限挠度为37.22 mm,横向接缝处混凝土未剥落,横向连接不影响试件整体破坏形态;(3)装配式地铁出入口极限承载力为荷载设计值的3.23倍,极限承载力满足规范要求且有明显安全余度;(4)加载超过设计荷载时,混凝土应变数据较小,侧墙混凝土未剥落,接缝处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5)型钢接口横缝处钢筋应变均未超过300με,约为型钢应变值的10%,加载过程中试件所受弯矩主要由型钢承担。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新型连接形式优越的力学性能,能较好地应用于装配式出入口等地下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
- 潘正义毛良根陆滨吴秉其周波许俊超
- 关键词:破坏形态钢筋应变
- 一种装配式墙连接结构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装配式墙连接结构,包括间隔设置的两幅预制墙构件,预制墙构件的连接端自上而下设置有向墙缝侧凸出的多个预留钢筋,墙缝内设置有两个主筋列以及在主筋列之间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多个封闭钢筋,主筋列包括沿预制墙构件长...
- 胡正波徐军林林作忠王华兵许俊超毛良根邢琼付先进李文彪张辉潘正义汪国良曾友金白强
- 一种地铁换乘车站换乘节点站厅层无柱结构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换乘车站换乘节点站厅无柱结构,包括顶板(1)、中板(9)、底板(8)和侧墙(3),所述顶板(1)和中板(9)形成中间无立柱的站厅层,所述顶板(1)包括侧顶板和中部顶板,所述中部顶板的高度高于侧顶板的高...
- 赵星张迪王一博李文彪许俊超毛良根邓林恒 蔡兴瑞
- 文献传递
- 一种适用于基坑免设立柱桩的竖向稳定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基坑免设立柱桩的竖向稳定结构,属于基坑施工技术领域,其通过在基坑的混凝土支撑下方悬吊设置两根格构柱,在各格构柱和地下连续墙之间分别设置斜撑,由斜撑的上端与格构柱的顶端连接,并将其下端稳固连接在地...
- 赵星罗会平王一博王鹏周兵余行许俊超朱炎兵
- 文献传递
- 一种地下结构出入口通道装配式叠合结构及工艺
-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结构出入口通道装配式叠合结构及工艺,包括围护结构、底板、预制叠合板以及预制叠合侧墙,预制叠合侧墙包括预制侧墙以及浇筑于预制侧墙与围护结构之间的现浇侧墙;底板两端的顶面上均设置...
- 潘正义徐军林毛良根闫顺李坤王连欣张加兴许俊超邢琼汪国良
- 具有预留接口的地下工程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预留接口的地下工程系统,包括当前地下结构,所述当前地下结构具有供远期地下结构对接的预留接口,所述预留接口包括预制混凝土板、接口框架梁以及外包框架梁,所述外包框架梁设于所述接口框架...
- 潘正义徐军林王永伟朱炎兵周华海许俊超胡正波 邢琼汪国良
- 文献传递
- 一种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地下连续墙结构,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连接在一起的多个单元墙段,并且这些单元墙段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每个所述单元墙段分别竖直设置,并且每个所述单元墙段上分别竖直设置有吊装孔;每个所述单元墙段的左右两侧分别...
- 赵星张迪王一博许俊超李文彪胡正波邓林恒王连欣
- 文献传递
- 一种装配式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及连接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装配式预制构件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预制构件、第二预制构件和现浇结构件,第一预制构件和第二预制构件上均预留有钢筋框架,钢筋框架包括上部主筋、下部主筋和连接筋,下部主筋部分伸入预制构件内部,下部主筋伸出预制构...
- 付先进徐军林汪国良王华兵蒋晔周兵许俊超
- 文献传递
- 高速铁路软土地基沉降控制及路基结构动力分析
- 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速铁路,其最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严格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及列车高速运行时路基顶面的弹性变形。
根据昆山试验段的试验结果,分析了该地区软土地基的特征和变形规律,并分别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超载预压及砂...
- 许俊超
- 关键词:软土地基软基处理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动力分析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