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玉龙

作品数:48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哲学宗教
  • 11篇艺术
  • 8篇文学
  • 7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美学
  • 10篇艺术
  • 10篇审美
  • 8篇美学精神
  • 6篇雅俗
  • 5篇美意
  • 5篇境界
  • 3篇雅俗观
  • 3篇音乐
  • 3篇音乐美学
  • 3篇中华美学
  • 3篇儒家
  • 3篇审美境界
  • 3篇蜀学
  • 3篇硕士
  • 3篇天人合一
  • 3篇文艺
  • 3篇明代
  • 3篇酒文化
  • 3篇乐美

机构

  • 35篇重庆邮电大学
  • 9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44篇谭玉龙
  • 3篇谭玉龙
  • 3篇陈丹
  • 1篇朱志荣
  • 1篇胡漫

传媒

  • 5篇绵阳师范学院...
  • 3篇文艺评论
  • 3篇美与时代(美...
  • 3篇美育学刊
  • 3篇中国美学研究
  • 2篇管子学刊
  • 2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天津音乐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美术观察
  • 1篇中国音乐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文教资料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 1篇重庆广播电视...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朱权与明代前期音乐美学之雅俗精神被引量:1
2018年
明代前期音乐审美意识受到了明代官方"以儒为宗"、"独尊理学"政策的影响,呈现出"崇雅斥郑(俗)"的倾向,注重音乐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教化功能。作为皇子的朱权在"靖难"之前,也具有这种雅正的音乐审美意识。但"靖难"以后,他却由儒入道,立志于"托志翀举",与此时期全真教高道们共同推崇一种超凡脱俗、与世两忘的音乐境界之美。所以,虽然明代前期主流的音乐审美意识是以"崇儒尚雅"为理想,但还存在一股追求自然无待、逍遥自由之境界的超凡脱俗的音乐审美潮流。
谭玉龙
关键词:超凡脱俗
陈抟与宋代蜀学美学的草创被引量:1
2017年
陈抟是宋代蜀学美学草创阶段的重要人物,对蜀学以及蜀学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拉开了蜀学美学的理论架构。首先,他的美学本体论虽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但与后来的苏氏蜀学美学一样以"道"为本。其次,在道器、道技关系上,陈抟调和了它们间的对立关系,为器、技留下了生存空间,彰显出蜀学美学的包容精神。这正是蜀学美学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再次,陈抟既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的工夫,又以"醉"为消除欲望、进入自由后的境界,为"醉"在苏氏蜀学美学中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谭玉龙
《溪山琴况》与晚明音乐审美意识中的雅俗观被引量:5
2014年
晚明音乐审美意识总体上呈现出崇俗斥雅、高扬个性、抒发性灵的特质,俗乐受到人们的亲睐,雅乐举步维艰。而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却在此时期砥柱中流,提出"黜俗而归雅"的命题,进行了一系列雅俗、古今之辨。他与王阳明、杨表正、严澂等人共同构成了明中叶以来倡导回归雅正的音乐审美传统的阵营,是清初抵制低俗而复归高雅的审美思潮的先声。另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徐上瀛在进行雅俗之辨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于雅与俗的"大雅"。"大雅"具有形而上的意味,是琴乐的最高境界,也是至美境界。
谭玉龙
关键词:大雅雅俗观审美意识
儒家美育精神新论——基于出土简帛文献的考察被引量:1
2020年
儒家美育思想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不能离开儒家美育精神。近年来,我国境内出土了大量简帛文献,其中有许多失传千年的儒家佚籍,这为更加全面与真实地呈现儒家美育精神提供了新材料。由出土文献可知,儒家美育以教人判别美丑,进而形成好美恶丑的审美观为首要任务,同时又要求艺术家应“有为”而作,让艺术作品充满道德内容,从而发挥艺术对百姓的道德教化作用。此外,儒家将“君子”境界的养成视作美育的最终目标,“君子”将外在的道德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如同“天道”流行那样自觉本然,所以“君子”境界就是儒家美育追求的集真善美为一体的至乐境界。这也体现出儒家美育之根本精神,即通过审美活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说,儒家美育精神不仅具有其历史意义,还有其当代价值。
谭玉龙
关键词:出土简帛
论汪裕雄的审美意象学研究
2013年
汪裕雄(1937—2012),安徽徽州绩溪人,曾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文艺美学方向硕士生导师。1959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后考入复旦大学文艺学专业读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从事美学、文艺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审美教育》(参编)、《美学基本原理》(参编)。
谭玉龙
关键词: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硕士生导师
“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被引量:3
2014年
明代前期道教雅俗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正一派援儒入道,倡导"风雅"精神,要求文艺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体现出一种雅正、平和的文艺审美观念;全真教则继承传统道家、道教清心寡欲、自然无为的精神,吸收佛教中观论,以"琴"为触引,追求一种非雅非俗、即雅即俗的"无弦"之境。"风雅"精神与"无弦"之境不只是明代道教文艺观念的主要内容,它们还是整个明代文艺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谭玉龙
萧公弼与中国现代美育的早期开拓
尽管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就存在"礼乐教化"的美育思想,但直至清末民初,美育才被真正置入教育理念之中,成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行的一种教育.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古典型美育向现代型美育转型的时期.王国...
谭玉龙陈丹
关键词:美育思想传统文化精神境界
萧公弼与中国现代美育的早期开拓
2017年
萧公弼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梁启超一样,为中国美育的现代转型与早期开拓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美学·概论》中,一方面明确区分了"好色(美)"与"好淫",揭示出了"好色"是人的天性,而"好淫"则是纯粹的感官享乐与肉体欲望的满足,所以他倡导"色而不淫"的审美观;另一方面,他提出"重内而轻外"的命题,因为"内美"是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能给人持久的美感,同时还具有道德意味。此外,萧公弼推崇"忘美"之境,它不是一种刻意为之的道德境界,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指向道德之善,它是真善美的融合为一。
谭玉龙
关键词:美育
清华简《五纪》的美学阐释
2024年
近年公布的清华简《五纪》是一篇失而复得的先秦长篇佚籍。它假托至上神“后”或“后帝”,以“五纪”为基础,配以五算、五时、五度、五正、五章等,构建了一个丰富、宏大的天人系统。其中不仅有关于天文、宗教、哲学等的深刻思想,还存在与美和图画、乐舞相关的论述,提出了“元休是章”“行爱者必美”以及以“度”为美等美学命题和观点,体现出《五纪》抄写者的审美观念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他所推崇的“美”是“休”美或“德美”。这正是对西周美学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儒家美学相通,彰显出早期中国美学之崇德的精神特质。所以清华简《五纪》是一篇新发现的早期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是反映当时审美观念的宝贵一手材料。
谭玉龙
魏了翁与南宋蜀学美学被引量:1
2017年
南宋是宋代蜀学转型和鼎盛的时期,魏了翁对此功不可没。他在张栻之后,融通朱陆,吸收理学,推动蜀学走向鼎盛。在美学方面,他以"心"为"大美",视"心"为艺术和美的存在之基。同时,他还认为艺术皆由"人心"而生,重视"情"在艺术发生、创作中的作用,宣扬艺术应以"吟咏情性"为主。此外,他传承了儒家伦理教化主义的美学观,提出了艺术的"有本"论,即艺术应以"扶植人心"的道德教化功用为最终目的。
谭玉龙
关键词:蜀学美学魏了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